立冬打雷,民间有什么说法(立冬打雷要反春的意思)

昨天是立冬,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辽宁阜新地区还下了最近十年都没有过的大暴雪。今天早晨央视新闻报道了这条消息,辽宁阜新目前已经下了两天一夜的暴雪,目前还在继续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在昨天听到了空中传来的真真雷声,很多粉丝都很关心立冬这天打雷到底有没有什么民间的说法,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民间谚语,特别是农谚,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孟子》、《史记》等古籍里,都提到并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农民依旧非常重视民谚,尽管现在种地已经机械化为主,很多农民还是会特别关注农谚对应的天气变化。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等等。

立冬打雷,民间有什么说法

关于立冬,民间也流传着很多的谚语。比如:“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打雷要反春。”“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雷打冬,十个牛圈九个空。”等等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立冬打雷的两句谚语,一句是立冬打雷要反春。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心里,打雷都是春天以后的事情,春回大地,春雷滚滚。立冬这个时候打雷,让老百姓感觉到气候的反常,心里多少也犯着嘀咕。尽管科学已经发展到今天,大家也都知道打雷是正常的科学现象。但是今年的疫情,加上现在的暴雪,这次又在立冬打雷,让大家颇有议论。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南北方有着很大的差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打雷是要下雨的,立冬这天打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气候的变化。所以农谚说“立冬打雷要反春”就是说这个是反常的一个自然现象,出现这个现象一般就要又一个气候变化。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今年春天,全国各地多处出现了晚秋入冬时节苹果树开花、梨树开花等现象。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也是一种反常的现象。所以大家不用大惊小怪,更无须恐慌。农谚有着自身的智慧,我们也无须去回避。科学能解释的,我们用科学去解释。科学暂时解释不了的,我们就用自身的智慧去学习。毕竟得承认现在有很多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

今年的立冬打雷要反春,既然有这样一个农谚,我想在过去的几千年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第一次。同时回头看我们的气候,之前我们停过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又有拉尼娜状态。什么是拉尼娜状态,就是会出现极端气候。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海冰融化,海温异常等情况,我们的气象专家已经在今年的十月初就预测了今年北方有可能会出现极端天气。什么是极端天气,就是不同寻常,就是反常。所以这些科学的预测和我们的农谚在今年的这个冬季气候上巧妙的出现了一致,就是今年的气候很反常。可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下雨的时候下雨,不该打雷的时候打雷,就是这个意思。

立冬打雷,民间有什么说法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句农谚就更好理解了,在我们过去的农耕时代,人们吃饱穿暖都是一个问题,牲畜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的猪圈牛舍基本上就是一个围栏,上面盖点秸秆树枝,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保温作用的。所以一旦遇到了极寒天气,是有很多牲畜要被冻死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就是,立冬这天打雷,以后的天气会很冷,提示大家要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因为特殊的天气,导致家畜家禽被冻死。所以我们得对古人的智慧感到吃惊。就拿我们开头说的今年辽宁阜新的这场大雪来说,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了看窗外,大雪还在持续,这十年罕见的暴雪如果是过去,那一定有很多的牛羊被冻死,一个木头围栏,上面那点树枝和秸秆,也不具备取暖条件,冻死牲畜就顺其自然了。在我小时候,也就是距离近天四十年的样子,那个时候有的人家穷,牛舍羊圈还是那种用树枝围起来上面盖上一些秸秆的,如果再往前几十年就更简单了。

立冬打雷,民间有什么说法

所以农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只是不同的人会理解不一样。有的人听到立冬的雷声会很恐慌,认为会有什么灾难。其实暴雪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灾害,今天的这场暴雪已经造成了很多地区的交通瘫痪。我上一篇文章写过,早市不出了,交通停运了,你蔬菜就进不来,老百姓就买不到。这不就是灾难么?好在我们今天有各种政府保障,有现代化的应对措施,没有什么值得担心和恐慌的。

在全球疫情如此严峻的现实下,我们国家还不是一样控制的世界第一。所以在任何时候无须杞人忧天,的确因为环境的变化,未来有可能因为全球变暖出现各种极端的天气,努力应对就是了。

这场暴雪还在持续,现在楼下的积雪已经过小车轮胎了,很多上班的人今天都没有开车,因为根本就开不出去。南方的朋友可能无法想象汽车在停车位上开半天都开不出去一米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今天我就亲眼看到了。外面道路上抛锚的车就更多了,有一点的小坡就打滑上不去了,这就是今天真实的一幕幕。

所以我们无须过多的去考虑立冬的雷声,因为这场暴雪已经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尽管如此我们仍在努力,努力的让生活变得更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