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是怎么回事?(立秋在中伏农谚)

今日立秋。

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是怎么回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从今天开始,也就意味着会出现降水、湿度等的变化。

按照古人的说法,从今天开始,自然界中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世间万物将放缓生长的速度,而且,将会从繁茂生长渐渐走向萧索成熟。

原则上来讲,立秋并不一定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对于黄河流域以及江南地区而言,还要再经历一段暑热的天气,要想使暑热的天气真正消退,应该等到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才行。

不过,从气候学上来讲,到了立秋时节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将会频繁活动,以便能够随时“击退”盘踞在我国上空的暖湿气流,从而让它们“粉墨登场”,去主导我国的气候环境。

但是,盘踞在我国上空的暖湿气流也是不甘示弱的,这些暖湿气流会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反复博弈,直到“筋疲力尽”为止。

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流传着这么一句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由于这句农谚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尽管我对这句农谚认真琢磨了好久,但还是没有能够琢磨出这句农谚的意思来。于是,在一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我只好向一位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这样的:

雷,应该称之为雷电,是带异性电荷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所放出的闪电,当闪电放出以后,便会产生高温,从而会导致空气膨胀和云层中的水滴汽化,进而发出非常强烈的爆炸声。《淮南子·坠形》中称:阴阳相薄为雷。由此可见,古人都知道雷电是怎么来的。

一般来说,积雨云能够产生电荷,在积雨云的底层带有负电荷,在积雨云的顶层带有正电荷,积雨云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如影随形地跟着积雨云移动。由于空气的导电能力很差,从而很难使积雨云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产生连接,但是,当积雨云接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时,积雨云顶层的正电荷就会试图通过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或者人体进行连接,当积雨云顶层的正电荷“有幸”通过这些导体连接到位于积雨云底层的负电荷时,正电荷中巨大的电流就会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层涌去,进而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其实,这就是雷电产生的过程。

积雨云的形成需要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要有冷暖空气的叠加,充足的水汽等,而充足水汽的形成是由温度所决定的。我们都知道天空中的水汽是由地表水蒸发上去的,但水汽的蒸发没有足够的温度支持是不行的。由于夏天的气温比较高,因此,地表水就会非常容易地蒸发到空中,进而形成积雨云,当积雨云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有可能产生雷电了。

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是怎么回事?

那么,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究竟说的是咋回事呢?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雷声是怎么来的以及积雨云是如何形成的了。当立秋时节仍然会有雷声响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天气依然炎热,盘踞在我国上空的暖湿气流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没有出现消退的现象。而一旦盘踞在我国上空的暖湿气流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暖湿气流就会“击败”来自于北方的冷空气,从而导致冬季不是太冷的现象出现。在冬季不是太冷的情况下,就是穿一些薄衣烂衫也能熬过冬天了。

其实,“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句农谚就是这样来的。

农谚:立秋时节响雷声,薄衣烂衫能过冬,这是怎么回事?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这句农谚的意思了。由此看来,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