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90后小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收藏的这样东西一斤值三五万元

中国有句老话“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

无锡有个90后小伙子,

不光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还专门收藏“太岁”。

听说论斤算,

“太岁”价值三五万元一斤。



无锡90后小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收藏的这样东西一斤值三五万元



那这个“太岁”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旅游中偶然发现传说中的“太岁”

90后小伙子李重武是个“太岁”收藏爱好者,他家里收藏着不少“太岁”。走进李重武家大门,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喝水的大陶罐,这个陶罐很像食堂提供热水的那种保温水桶,下方还接着一个放水的龙头。小李说陶罐里装着一块“太岁”,他平时喝的水就是浸泡了“太岁”的水。

随后,小李向记者展示了客厅储物柜里的几十个瓶瓶罐罐,这些大大小小的玻璃密封罐里盛放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岁”,就像一个个标本。李重武说“太岁”怕光怕热,应该放在柜子里避光保存。用纯净水浸泡“太岁”会发臭,建议用山泉水或矿泉水浸泡,泡在水里不用换水,一年半载都不会发臭,而且还会缓慢生长。

无锡90后小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收藏的这样东西一斤值三五万元



李重武指着一块白色的半圆形、近7斤重的“太岁”告诉记者,这块就是他最早发现的“太岁”。那是2011年,当时他正好去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地区找朋友玩。朋友平时会去山里采药材,小李就跟着朋友一起进了森林。林子里的树根旁总是覆满了叶子,小李无意中踩到了一堆叶子,一脚踩下去竟然是软的,翻开叶子堆一看有一块软软的东西,出于好奇小李就捡回去了。正好他朋友家也有一块“太岁”,朋友告诉小李他捡到“宝”了,居然是一块“太岁”。之后,小李就对“太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资料、深入了解相关知识,从此就在收集“太岁”之路上越走越远。


无锡90后小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收藏的这样东西一斤值三五万元



九年来,小李陆续收藏了有近40斤“土太岁”,整块的有4块,其中最大一块有近10斤重,其余二十几块都是碎块形的。收藏的“石太岁”则有近60斤。这些“太岁”大小形态和质地各异,有的摸起来像是嫩滑的猪肉,有的是绵软有弹性的海绵质感,有的则类似于菌菇类的手感。


无锡90后小伙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收藏的这样东西一斤值三五万元





“太岁”买卖套路多,多看多学少买

很多人有个误区,只要看到软的东西就认为是“太岁”。搜索网络也可以看到各地频现意外发现“太岁”,结果是硅胶之类的乌龙新闻。李重武表示,市面上流通的“太岁”95%是假的。网上很多造假的“肉太岁”都是白胶、聚乙烯合成的。

小李之前玩抖音挺火的,有很多人买了“太岁”之后来找小李鉴定,结果大多是假的。小李说很多人都是被拍卖公司欺骗的,各种鉴定费、包装费、拍卖费,一个接一个的“套路”把人越“套”越深,有一个农民被骗了十几万元。此外,江阴也有人花了300万元结果买到的也是假“太岁”。

李重武建议购买“太岁”一定要多看、多听、多交流,谨慎下手,千万不要贪便宜,切记没有一夜暴富的“馅饼”。小李说他从来不在网上购买,因为网上购买风险很大,经常图片是真的,实物是假的,一旦错过退换期就很难维权。小李建议即使是从网上购买,也要找认识的人,或者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有问题可以退款退货。小李说如果他在网上看到的“太岁”有九成可能是真的,即使是偏远地方,哪怕折腾一点儿,他也会跑到实地去,针对实物“望闻问切”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那么究竟如何辨别“太岁”的真假呢?

李重武讲解到,“太岁”是有活性的,把它泡在矿泉水里一般两周、最多一个月就会产生颗粒状的“杂质”,也就是“排泄物”,这种“杂质”不同于水垢,换了水之后还会有。“太岁”是会呼吸的,瓶盖上经常会有水汽,凑近闻一下会有植物的天然气味。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蜂窝状的自然纹理,用手摸有细腻的肉质感觉。而造假的“太岁”是绝对做不到这些的。

“太岁”有“土太岁”和“石太岁”之分,“土太岁”又称“肉太岁”,是团块状的,生于20至50米的土层中,水煮化于水。“石太岁”是纤维状的,外观像肥肉,水煮不化,生于100米至2000米矿洞中。“石太岁”产量比较大,市价一斤3000元左右,而“肉太岁”的存量则很稀少,价值也高得多,常见的三五万元一斤,极品“肉太岁”就更贵了。据了解,“太岁”多是被意外发现,如造房子翻地基、工程挖掘、种田、下大雨从山上冲进山沟等等,多发现于东北、内蒙、甘肃等地。

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记载。“太岁”又称“肉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现代科学发现,肉灵芝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其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而关于“太岁”的存在、作用和药效,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现阶段人类对“太岁”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细胞结构为何形成和为何聚成如此规则形态,以及它的医药价值仍然是个谜。

END

记者:潘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