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高邮城(高邮御花园浴城)

风水高邮城

古盂城驿




风水高邮城


风水学,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国古代称之为“堪舆术”,主要用于宫殿建造、镇村选址、墓葬建筑等。风水学原意是选择合适地方的一门学问。风水学的历史相当久远,在古代,风水盛行中华文化圈,是住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俗地讲,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家,可令后代富贵、显达。风水学通过对地势、地貌及建筑的位置、结构形式的分析,寻找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生气,并避开有害的煞气,亦即找到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避开不利于生活的环境。建筑风水的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天地万物相互联系制约、依存、对立、转化、补充,优化,寻求最佳组合,因地制宜就是风水学的精华所在。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提建设宜居城市,联合国还命名成都、扬州等城市为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实际上就是人居与当地环境的和谐。环境生态优美,生活条件优越,人的身心健康为宜居的最高境界。“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牧民幸福的天堂,五六千年前龙虬庄草木茂盛,气候宜人,结果这个母系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两千年,要不是新的海侵,他们不会又去寻找新的风水环境。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大城市都在海边、江边、湖边、河边,那里的风光、气候、交通,特别是水资源丰富,利于发展,适宜居住,人们都涌向那里的“风水”。


自吴王开凿邗沟,选择经此地,秦王嬴政选定此地筑高台置邮亭,汉武帝选定此地设县,大概都是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吧。秦少游描写家乡自然环境的诗“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就出神入化地说明了高邮城的优美“风水”。“吾乡如覆盂”凸显家乡地势高,地势高有“旺相”且有生气。“地处扬楚脊”的“脊”即“龙脉”,“扬楚脊”说明此龙脉山势从扬州到楚州逶迤起伏而壮观。“环以万顷湖”,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水是福是财,水之环抱,高邮水资源极其丰富。“天粘四无壁”则是说明了高邮百姓居住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相融一体,天地人合一,是风水选址的主要原则之一。秦少游的五言古诗无疑是高邮城“风水学”的最好诠释。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前提,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建设讲究对称序列,追求整体与完美、秩序与规律、和谐和统一的特色,这种高度理性的城市布局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西方古代城市是在中心确定后,放射性地安排街道。而中国传统儒家(社会等级秩序)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城市规划,“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分清主次尊卑产生中轴线和对称的布局手法是古代城市的通用做法。古代城池大都或是依山或是傍水,城堡外形是方正的,内城也是在方正的基础上确定中轴线,再根据对称的原则,布局安排大多以方格网状的街道。



风水高邮城

古城高邮




现在的高邮古城是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军时始建的,有着官署宗教、手工商业区、居民区、水系四个要素。一千多年来,其形制规模,布局肌理至今未变。南门和北门相对为古城中轴线,连同现中山路和东西向的府前街,将古城分为四个部分。由于运河水运的关系带动了南北门外的商贸发展,又形成了高邮古城南北带状发展的格局。千年后,我们仍然享受着宋时古城规划设计的成果,感知着先贤智慧的光芒,但却不知规划设计师是谁?!


唐宋明清的高邮城,留下了许多独特风格的建筑。位于城市中部的高邮衙署,为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黄克明所建,后历代修缮完善,州署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头门、仪门、戒石亭、正堂、后堂、后衙、后楼,两侧为吏舍和官宅,是江淮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现存的州署头门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建筑,威严而庄重,补间铺作斗拱十六朵,庄重而飘逸。


民居建筑不像现代小区小高层、高层建筑,体量、高度、色彩不受限制,在古代是有“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严格规定,否则“犯上”,遭杀头之罪。高邮民居大都以三间为一个单元,或四合院,大户人家三间一排几进房屋。中间为堂屋,侧为卧室,附有厢房(厨房、杂屋)。堂屋北墙设神台(俗称老爷柜),东侧供灶君,西侧供祖宗神位,正中供家神,或书有“天地君亲师”或“当今皇帝万万岁”的条幅在其上。整个院落青砖小瓦,格调淡雅。


高邮城是一纵二横(南北向的市河和东西向的南、北濯衣河)的河道系,沿街区域成为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店铺林立,或前店后坊,或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焦家巷、百岁巷等为官宦人家,府第居多,砖雕门楼,建筑精美。现存有沟通运河和盐河的南门大街、运粮巷、盐仓巷,运盐河和运河交汇的北门大街、人民路,可见昔日的繁华。古城的南北大街上以二层楼房为主,对面的商业街,临街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挑窗转角,歇山翘角,形成了高邮商业街建筑的独特风貌。


遥想古时,俯瞰高邮城,府衙、孔庙、寺院等几组建筑群和逶迤壮观的城墙像是“虎踞龙盘”,登高望远,城内魁星阁、镇国寺塔,以及城外净土寺塔、文游台形成美丽的空中视廊。繁华的商业街道上红色灯笼和五颜六色的札幌,点缀着古城。


高邮城外四面皆水,元代诗人萨都剌在《高邮城晓望》中曾写到:“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内也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过高邮》诗中所说:“城中城外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柳。”作为城内河网主干的南北市河,从南门琵琶闸引大运河水由南水关入城,向北穿城而过,注入北护城河。与这条河垂直相交的有两条东西向的河,南市桥下的一条河叫南濯衣河,小桥下的河叫濯衣河,也叫玉带河。两河下游合二为一,在东城脚下注入内城濠河。有河必有桥,古城内有桥十六座,有的至今还在:南石桥、通济桥、高公桥、凤凰桥、承志桥、傅公桥、泰山桥等。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居民,家家户户都还“下河边”,淘米、洗菜、汰衣裳、挑水,可见河面上的鸭子扎进水底觅食,你赤脚站在淹到水里的码头石阶上,水里的小鱼会在你的小腿边游来游去,不时还会亲吻着你。


林语堂说:“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文人院落的梦想,这也是古今高邮人慢生活的追求。风水留下了我们这个城的建筑肌理和文脉根基,古高邮是中国水乡古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划营造的典范。自然和谐的古城,宏伟精巧的建筑,是古代高邮先人智慧的结晶,是高邮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古城在风水中,人在古城中。



作者:姜文定,江苏高邮人。长期在文化宣传部门工作,曾任高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邮市文化局长、高邮市文物局长、第四届高邮市文联主席、高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91~2005年间,主持古盂城驿修缮和修复,主持文游台修缮和景区建设,组织龙虬庄遗址发掘考古和对外开放。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秦少游文化奖章(高邮市委、高邮市政府授予)。现为高邮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龙虬庄遗址》、《龙虬探秘》、《漫步高邮》等文史书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