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一管藏鹰笛,奏出九曲黄河的诗性乐章(看点丨一管藏鹰笛)
在甘肃,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九曲黄河第一湾,是亚洲头号天然草场,是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风景如画,牛羊如云,这就是草天一色的玛曲。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朴实无华的藏族同胞,流传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一片野马,走遍天涯;一鸣鹰笛,响彻云霄。这是对玛曲最好的诠释。
提及鹰笛人们可能很陌生,但仅看名字就知道应该是一种乐器。是的,鹰笛又叫做“龟铃”,它是藏族地区的一项传统乐器,常用于独奏,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鹰笛有两种,一种是藏族鹰笛,另一种是塔吉克族鹰笛。藏族鹰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省的藏族地区。塔吉克族鹰笛,是塔吉克族古老的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
为什么叫鹰笛呢?因为这种笛子是用鹰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由于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找,往往只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发现。据西藏民间传说,雄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冲向太阳,直到化为灰烬,因此地面上很难见到它的尸骨,偶尔有因为极端气候,雄鹰没有飞过雪山被冻死,人们才有机会拾捡到鹰翅骨。在藏族人的心目当中,鹰是神鸟,鹰飞的高度,正是他们神往的高度;鹰飞的姿态,恰是他们心飞的姿态。
甘南藏族鹰笛属于吹奏乐器,分横笛和竖笛。按材质分为凤笛、鹰笛、鹞笛、鹫笛、胫骨号。据了解,用鹫鹰骨做的“鹰笛”,骨质坚硬,骨纹细密,表面光润,骨管较长而粗,音调偏低,音色浓厚;用老鹰骨做的“鹰笛”,骨质不如鹫鹰骨,骨管较短而细,音调偏高,音色明亮。
鹰笛一般全长24厘米到26厘米、管径1.5厘米左右,管内是空的,并且没有簧哨。鹰笛上下两端的管口都是通孔,在管的下端一般开有3个按音孔,现在也有4孔和6孔的。“鹰笛”两端呈椭圆形,一般来说,上方的开口较大,下方开口较小。从下方开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都钻有一个直径0.5厘米的按音孔。
制作时,要先将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净,锯掉两端骨节,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开按音孔的工艺十分重要,民间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宽度作为标准距离。鹰笛不仅长短有别,管口大小有异,所开的音孔距离也不同。每当“鹰笛”开完音孔以后,还要在白净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图案纹饰或题字,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甘南藏族鹰笛属原始苯教和戒律续部纯宗教乐器,在墓场或僻静险处讲猛咒时同手鼓、普巴金刚橛、胫骨号依次使用。传统音调班咋玛、卡哒迦现存西藏山南达仑寺。
鹰笛属管笛,但其吹奏时具有笛声悠扬、韵律适中、曲调委婉的特点。尤其是在广袤的草原或山峰、森林或林园中吹奏更为动听。经典曲调有《牧韵欢歌》《牧女心声》《彪悍雄姿》《布谷迎春》《挤奶曲》《盼子安慰》《报答母恩》等。解放之前,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和迭部等县鹰笛吹奏艺人较多。
由于时代的发展,鹰笛已经不能满足藏族音乐的需求,加之其传统曲调继承面临极大的挑战,吹奏鹰笛的人随之减少。尤其在现代新兴文化及现代乐器的冲击之下,鹰笛在人们生活中也逐渐消失。目前,为保护和传承藏鹰笛演奏技艺,其技艺已被列为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
非遗传承人展播
临洮傩舞之张克明
张克明,男,1963年生于甘肃省临洮县郝史村。从21岁开始跳临洮傩舞,曾经当过群众演员,参与拍摄了纪录片《司公》。上过央视的“星光大道”,在临洮县属于民间文化的明星人物。现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洮傩舞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343254522@qq.com
投稿须知:非遗项目、图片、视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