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三大“教育基地”(战国时期的三大显学)

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各据一方。互相之间有争斗,有合作。这种局面给很多优秀人才提供了舞台,也造就了人才。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改变了时势。

在思想领域也十分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诞生了几个有名的“教育机构”:孔庙杏坛,稷下学宫,鬼谷。这三个地方成了重要的教育和研讨基地,其成果,对后世政治、思想、文化、军事起到了奠基作用,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一、孔氏教育集团

对孔子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其弟子三千,“学业通身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史记》(孔子家语也作七十七人,文翁孔庙图作七十二人)。按照分类,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优秀的有冉有、季路;言语比较优秀的是宰我、子贡;文学上优秀的是子游、子夏

很多人可能以为,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弟子应该个个谦恭礼让,温文尔雅,一派儒士风范,其实不然。在孔子的这些弟子中,性格特点十分鲜明,可以说形形色色。也不是个个聪明绝顶,恰恰相反,有的人资质还比较差。如“师也僻、参也鲁、柴也愚、由也谚”。意思 就是这几个人都是粗鲁愚钝。而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猳豚。子路这人性格不好,喜欢戴个雄鸡冠帽子,佩戴公猪饰品。算是奇装异服,跟现在的小青年弄个青龙白虎纹身差不多,以显示自己的勇猛。孔子预言他不得善终,后来果然在卫国被剁为肉酱。

宰我这个人是孔子弟子中比较突出的,然而白天睡大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在齐国当官为大夫,跟着田常作乱,最后被灭族。可见人品、眼光、能力都不咋地。竟然还是孔门十三贤!不知道贤在何处。

好不容易有个比较好的弟子颜回,喜欢孔子的思想,向他学习“仁”。可惜二十九岁头发尽白,早早死了。

孔子的弟子在当时,大多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既无攻城掠地的军事人才,也无改变国家命运的政治家。只有子贡,算是出类拔萃者,《史记》对他的记述也比较多,为了保卫鲁国,他先后到吴国、越国、晋国游说,使得吴国攻打齐国,给鲁国解围,又鼓动吴国打晋国,结果越国在背后偷袭吴国,后来灭掉吴国,越国称霸。一连串的计策十分精彩,《史记》云: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由此可以看出,子贡的能力和水平,一点也不比苏秦张仪差。可惜的是,仅仅只是灵光一现。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喜欢做生意,当官期间,贱买贵卖,积聚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喜欢说人家坏话。虽然在鲁国为相,终无所作为。

孔子的弟子虽多,但大多数没什么成就和思想,能够做官帮助国家强大或者造福人民的更是没有。子夏给魏文侯当老师,也没有让魏国有多大实质性的改变。这帮弟子如果说有什么成就的话,那就是把孔子的思想记录下来,是为《论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另外,曾参作《孝经》,算是在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儒家思想对人格的要求是“温良恭俭让”。要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孔子喜欢颜回,因为他向孔子学习礼。他还教育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有若从孔子那里学的是“礼之用,和为贵”。颜回穷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穷成这个样子,有什么可乐的呢?孔老师自己困于陈蔡,绝粮七日,而弦歌不绝。都快饿死了,不想办法弄吃的,还在那里高谈阔论,弹琴唱歌。从这一系列的教育内容上来看,孔子只想让人做个好人,做个谦谦君子。而在那个混乱的杀戮时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无所作为,甚至是牺牲品。


战国时期的三大“教育基地”


二、鬼谷基地

鬼谷是个地名。一说在颍川阳城,一说在扶风池阳。还有一种说法是苏秦为了故弄玄虚,故意隐藏自己学习的地方而说的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名字。山东也有一个鬼谷。史记记载,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从这个记载来看,鬼谷子应该在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境内。不管在哪,但鬼谷是个教育基地,培养了苏秦、张仪,这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另外《东周列国志》上说,孙膑、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名字叫王诩,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是传说中的隐世高人。至于叫不叫王诩,现在谁也说不清楚。除了这四个人外,秦国的军事长官、军事理论家尉缭子也是鬼谷子的学生,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此记载。此外徐福、毛遂、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等,据传说也师从过鬼谷子。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而备受质疑。

也许鬼谷就是一个教育基地,不止一个高人在此讲授学业。所以才流传广泛。《鬼谷子》一书也未必是鬼谷子所著,大概和《论语》一样,是其学生根据其思想编纂而成的。

但不管如何。鬼谷子的弟子几乎个个都是牛人,都有偷天换日、扭转乾坤的本事。苏秦张仪凭一张嘴,说动战国诸雄“合纵连横”,把各家玩弄于股掌之间。苏秦连其弟弟苏厉、苏代都得其真传。一家人把燕国忽悠残了(前文介绍过燕王哙的故事),而张仪则把楚国忽悠瘸了(前文也介绍过戏弄楚怀王的故事)。而孙膑庞涓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可谓把权谋用到极致。太史公评价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于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苏秦起于闾阎,联六国纵亲,此其智有过人者.......毋令独蒙恶声焉”。对苏秦张仪评价极高,认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鬼谷的教育在于,而不在于道。孔子的教育则重于而轻于术。儒家教的是世界观,而鬼谷则教的是方法论。所以儒家教理论,鬼谷教办法。鬼谷出来的学生,个个精通权变,结合时势,迅速取得成果,不管是不是缺德,只要达到目的就行,可以说不择手段。所以苏秦最后被齐国车裂。而张仪,若非楚怀王糊涂,被烹煮了都有可能。

反观儒学,则给后人留下一大堆的仁义说教。虽在战国时期无所作为,但其弟子,基本没有死于非命的,除了好勇力的子路外。谦恭礼让,人畜无害,虽然无功,但可以乱世中安身立命。


战国时期的三大“教育基地”


三、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这里的齐桓公应该是齐威王之误。

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稷下先生们也受到尊宠,到齐宣王时,“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以致稷下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便出现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著名黄老道家著作。

齐威王设立稷下学宫,目的是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使齐国强大起来。齐宣王即位后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稷下黄老道家代表人物是文子、列子、范蠡、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


战国时期的三大“教育基地”


从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来看,主要是道家的黄老道德之术。史记称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齐国人说他们是“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而最有名气的荀子则“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荀子自己没能改变齐国,但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教出来的学生李斯却把齐国灭掉了。

稷下学宫最大的特点是一帮人聚在一起闲谈,说大话,“不治而议论”。要么讽刺当世,要么研究“升仙”。这些人享受着极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除了扯淡,啥也不干。把齐宣王研究到死,也没有给齐国研究出一条称霸天下、统一天下的计策来。著书立说发文件,天天给宣王写简报,写调研报告。说这不行那不行,就是不说怎么才能行。“谈天衍(邹衍)”就是最大的讽刺。

虽然稷下学宫于齐国强大没有多少帮助,却意外地收获了“百家争鸣”。为中国留下一大笔文化遗产。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繁荣了文化。

稷下学宫跟孔子、鬼谷的学习方式都不一样,鬼谷是教给工作方法,孔子是思想启发,稷下学宫则是互相辩论,共同提高。但就治世而言,稷下学宫则于世无益,空谈误国,空谈解决不了社会治理问题,解决不了国家强大和老百姓的生活问题。

黄老之术近乎出世,注重个人长生。至于名、墨、阴阳、小说、纵横、农家。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理论。跟儒家比,对当时的齐国更没有多大帮助。齐威王、宣王本来想找一条王霸之路,结果一不小心搞成了“哲学研讨会”。

三个教育基地,确实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后来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指导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而稷下学宫则使得中国的文化多姿多彩。鬼谷则奉献了宏观战略思想和军事理论。无论于当时是否有实用价值,但于后来,其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