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五家一邻五邻一里)

走进清远佛冈龙山镇上岳村,村前风水塘荷花池的荷叶已枯萎凋零,冬日的南粤温度接近30度,依然无法抗拒自然的规律。108座民居组成的古村落建于明清,青砖黛瓦镬耳高墙,“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所未有”。600多年的风吹雨打,黛瓦已蜕变成黄褐色,在晴天早晚阳光照射下,会闪着金灿灿的光,却依然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佛冈岳山,以前山上种满了沙糖桔,村里老人叫它“对面山”,岳山脚下有上岳村和下岳村,在北江一带颇有名气。南宋大理寺评事孙朱文焕在北江抗击元军牺牲后,其后人最终落脚于上岳村,朱文焕是宋朝理学家朱熹第六代子孙,《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七代两兄弟分家,朱朝瑞居在上岳村,曾孙就是朴山朱公,朱连瑞以后人则居住在下岳村。由于朱氏家族是官宦之后,兴建的民居也都与其他岭南村落有所不同。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中国古代城镇分为皇城、国宅和闾里三个区域,皇帝住在皇城,公卿贵族住在国宅,而平民住在闾里,而在乡村,闾里也叫“里”。上岳古村落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常说的“邻里”也是由此而来。上岳古村有十八“里”,而最特别的有三个“里”,乾隆年间兴建的三个“里”一字排开,都叫“归仁里”,楣上的三个字都几乎一样,第一眼很难辨别。三个里各住着朴山公的三个儿子和家人,当地人以“上归仁里”、“中归仁里”和“下归仁里”来区分,其中长子居住的中归仁里规模最大。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归仁里”大门内侧,左边都有一个神龛,过去叫“门官”,供奉着土地爷,香炉上写着“人丁两旺”,以佑护家人出入平安。上岳村每个“里”门前和内部都有水井,井水煮茶烧饭味道甘甜,井前供奉井头神,古井内部还有通道与神龛相连,神龛的香火烟雾可从井口排出。一米宽八米深的井是乾隆年间挖掘的,至今也有两百几十年的历史。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上岳村的民居是按照客家围屋的设计建造,屋前均有风水塘,可以防火。上中下归仁里都设有门楼,甚至还有类似碉楼的观察孔和枪眼,内部有水源,能防盗,布局到排列既科学实用,也讲究风水。村前的风水塘、屋顶上的鳌与水井的神龛等设计布局,都与五行八卦、风水和象形有关,只是我们现在无法理解。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上归仁里是回字结构,中下归仁里均为日字结构,都是三间两廊,而且按照中轴线极度对称。每一个里进去,还有许多的院落,由客厅、厢房、厨房、天井等组成,几乎都是四房一厅,左右最外围一排单独的房间看起来像是杂物间或者是偏房。在中归仁里,有一个“五龙过阶”,在正厅与厢房前,有五间开间小房相通,所以叫五龙过阶。以前,每一个院子都住有两户人家,因为都是亲属,关系极为密切,可以想象当年大宅院里一派亲密而热闹的场景。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从中归仁里一户人家楼梯上到屋顶,老宅院层层叠叠的半圆流线型飞檐近在眼前,这就是“镬耳墙”。看起来像是一顶顶的朝廷官帽,从百姓的角度来看,镬耳墙更像是锅镬的提耳,当地人叫它“锅耳墙”,因在黛瓦的屋脊之上的山墙,类似龟背,为取高升与“独占鳌头”之意,还叫它“鳌背墙”。但镬耳楼也有贵贱高低的区隔,有功名身份的家庭,楼上的镬耳墙上会雕龙刻凤,而普通人家则较为简单朴素。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有镬耳墙的民居叫“镬耳楼”,多用青砖、石柱、石条石板砌成,外墙壁和门的上方均有花鸟图案,上岳村现存完好镬耳楼有 13 栋共28 座。镬耳楼是岭南建筑,第一眼看镬耳墙,有点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风格,与徽派建筑一样,上岳村建房时很讲究风水与三纲五常,但岭南建筑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特点,房间比徽派建筑更为通透敞亮,上岳村的古民居环水而建,背倚岳山,更能凸显“天人合一”的思想。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以前,村里有大事都会去祠堂议事或者庆祝,在下归仁里的左边,有一座“朴山朱公祠堂”,建于清朝。正厅大堂柱上刻有朱氏字派,孩子取名,中间的名字必须用字派的辈分,以表示老幼尊卑。朱氏先祖是武将,后人崇文尚武。古时村里有一人考取了科举,才会有一根旗杆,中归仁里门前就有五个旗杆石底座。朴山朱公祠堂前有一对两三百斤的石礩,专供族人习武之用。在一个门匾上写着“武魁”,应该是村里有人中了武状元,才有此匾额。几位当地的太极拳爱好者专程来武魁的匾前打太极,红色衣服随拳脚飘扬。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下归仁里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最为坚固,是朴山公四个儿子合建,也叫“四美楼”,村里的银库就在此。走到银库大门前,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石块上还能见到门栓的铁插销孔。银库是用石条垒起的小楼,墙壁厚一米,以前三层楼,在抗战期间,为了避免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目标,拆掉了一层,变成了两层。从木楼梯走走上二楼,还能看到墙壁上的观察孔和枪眼,防盗功能颇有客家围屋的特色。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走进一间堆放杂物的老屋,见到一堆旧陶罐、水缸,还有一个雕花的床架。也许很多人都没见过这种古老的中式床,两边都是雕花的挡板,四角支撑着方框,上面可以悬挂着蚊帐。很喜欢这样的场景,自然毫无修饰,这些上岳古村的老物件,凝固着人们在这里生活的点滴,红色褪去的床架,在灰尘中仿佛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上岳古村经受过一次冰雹的袭击,老屋经过了一次维修,虽然很难做到“修旧如旧”,但村里不少东西还是保持着原貌。很多房间的木门上,门板门的拉手是木头雕刻而成,背后还有个梅花形状的木垫,防止木头拉手被拉脱,可以想象仅仅这么点小物件,当年的木匠需要多少时间去设计和打磨。如今的老屋已人去楼空,干裂的纹路,磨平的棱角,满满都是岁月流逝和磨难的印记。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中归仁里门前坐着一位老人,精神气很足,虽然赤着脚,却显得端庄。另一位身着藏蓝色暗花褂子的老奶奶,坐在家门前削瓜皮,干净利索,回复着电视台记者的提问。一位村民告诉我,归仁里的人家几乎都搬到了边上的新居,住在古围村的人屈指可数。很想记录古村历史的最后见证者,但老人们并不喜欢拍他们,挥着手笑着说别拍了。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村口的停车场,不少村民摆地摊售卖本地的瓜果蔬菜、菜干和药材,北江一带的芦笋、琶江鸡和竹山粉葛是附近颇有特色的土产,不少自驾车友来买了带走。上岳村除了最有名的沙糖桔之外,还有擂茶粥、东乡蒸肉、卷筒糍和大湾菜包等特色美食值得品尝。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唱戏、抢花炮、打蘸设坛,随着老人的逝去,不少古老的习俗在上岳古村渐渐消失,年轻人似乎并不懂得这些民俗活动的意义所在。住在归仁里的几位老人依旧沿袭着过去的生活,虽然给冰冷的大宅院增添了许多的生命力,但过去那种其乐融融的“邻里”却都已消失。一位中年妇女赤脚挑着一担红薯和地瓜走过,跟随着走进了她的家。厨房炉灶里的木头烧得正旺,黝黑的铁罐热气腾腾,老屋弥漫着柴火的烟火味,那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五家一邻,五邻一里,朱熹后人隐居古村,建房讲风水,邻里分高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