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山西乔家大院

历史上,中国人的建筑物多数以砖、木、瓦为主要元素构成,无论是古代的皇宫还是农民的简易房都是如此,当然有的人可能说窑洞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大佛是一点一点凿出来的等等,但就一般住宅来说,砖、木、瓦是最基本的要素。

在封建时期的传统中,地主阶级的房屋建造从上到下都讲究一个身份地位,东西南北有着不同的规制,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普通农民的房子可能非常简陋,茅屋顶土坯墙是非常常见的样式,其抗风雨能力较差,比如人们常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落魄倒霉的状态。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茅草屋

长久以来,人们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多是基于皇宫、上层府宅、园林、寺庙推进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相对来说记录的更多,保存得更完整,另一个原因是它们代表了当时建筑及其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那些古老时代思想凝练的表达。 今天我们回望过去,不只是想赞叹一下那些完美的杰作,感叹古人的智慧,更想身临其境的感知一下底层人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他们是否和今天的中国人一样,没有了美感与追求。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壮族半楼式住宅

由于古代中国人的民居多数为砖木结构,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再加上战乱和搬迁,明清之前的民居已经很难完整保存下来,纵观整个历史,关于中国民居的影响主要有这么几种:

1.民族融合,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今天的普通话是由满人学习汉语的发音发展而来,也就是满汉结合的结果。同样,民族融合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住宅变化,比如明清时期西南方地势平坦地区的壮族放弃了传统的栏杆式楼居,选择了汉族地居的形式;海南沿海一带的黎族人将船篷草顶落地棚屋改成了汉族人标准的人字形屋顶的“金字塔”式结构;甘南地区的藏族放弃了原本的石质碉堡楼选择了木结构或者夯土结构式住房等等。可以说住宅也是随着民族的融合不断在演变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样子,这种融合多数是取长补短,不断修正的结果。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四合院

2.文化与民俗,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在具体表现上就是天圆地方阴阳结合的基本构想,反应到建筑设计上更是如此,比如北方的四合院,讲究方形的布局,向内开门窗的中心设计和屋顶一定弧度的挑檐延伸等。在民俗上,如古代民居正中间为堂屋,往往带有台阶、立柱,堂屋后面为室,室的两边是东房与西房,在过去堂屋常放有神龛和祖先神位,墙上挂中堂画,左右对联等,不仅可以当客厅用,也是家庭祭祀行礼的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居宅的发展,多数房屋已经开始趋功能化、少风俗化,比如卧室中的洗手间代替了古代的马桶尿壶,逐渐淡化的祭祀与祖宗祠堂概念、主次卧与东西厢房的对比等等。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湘西吊脚楼

3.地理与自然环境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房屋的建造必须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比如窑洞式住宅的形成、坐北朝南的基本设想、北方厚墙壁小开窗的保暖需求、南方大屋檐高屋顶的排水遮雨系统、河边的吊脚楼等等,都和自然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现代住宅已经通过暖气空调排水等措施解决了大部分气候差异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因素曾经是我们农村住宅最为直接的考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用最节省最有效的方式总结出他们的一套准则和样式,到今天,要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可能有一百种方法,可以说是人类逐渐积累的结果。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南漳古寨遗址

4.社会环境,不一样的时代,房屋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尤其社会动荡的时候,我们的农村住宅通常都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像福建土楼、土匪出没的山寨、城门楼子、谯楼、箭楼等,这些建筑之所以出现跟其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一个相对恶劣的社会环境一定有着不同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迁促使某一部分要素得到强化又使得某一部分要素消失,建筑也是一样。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3D房屋打印技术

5.生产力的发展,房屋建筑的功能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一同发展的。一方面是建筑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如最早期的人类在山洞等天然场所寻找住所,然后开始有了茅草、石头、木头搭建的简易房屋,接着出现木结构和土坯做成的房子,之后是砖头瓦片的出现,房屋建设逐渐形成了规制,到了近现代,随着钢筋混泥土、土木工程技术的应用,高楼大厦不断涌现,如今甚至出现了3d打印房屋的整体方案;另一方面,房屋建造从实用走向实用与美观并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房屋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多样化,院落布局中从一开始的牛棚猪圈、鸡舍柴房到近现代的工作室、车库、换衣间等,这些都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了解了这些因素,接下来我们看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时期和地方的民居究竟是如何变化又是如何联系的。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先民的半穴居住宅

先秦时期,民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周朝早期,人们还遗留下了不少先民遗传下来的陶复陶穴,其主要特点就是是根据地形地势依土挖出冬暖夏凉的洞窟类住宅;随着技术的发展,周朝后期到整个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慢慢开始流行一种“一堂二内”的先进制式,即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室的形式,这种形式也遗传到了今天的某些地区。这一时期的房屋多以夯土为基为墙,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过去北方的房子有很多夯土结构,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挖洞向筑洞、从洞居到土居的转变。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汉代陶屋

秦汉时期,木结构、双斜瓦顶已经很普遍,我们在观察西方古代民居通常有这样的特点,他们是单边斜坡的结构,而中国人通常是人字形的双斜面屋顶,这和中国人的中字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中庸之道、中央对称的美学追求,而中字在甲骨文上是一个方形中间插一根旗子,其意义大概是正中的旗子表示了领土的含义,统治者通常以天下之中为都城来统治天下,因此民居也不例外,对称结构和中心意义随处可见。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具备完整功能性的住宅,比如斗拱的大量应用、院落、猪圈出现、下层架空的“栏杆式”住宅、大屋檐等等,且大部分遗留了先秦时期一室二内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改建。可以说,秦汉时期的民居已经有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随之而来的就是华夏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房屋模型

魏晋南北朝,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长久的战乱和民族融合,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少数民族的因素,民居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大量汉人南迁,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建筑技术也跟随他们来到了南方,再加上气候的差异和条件限制,人们房屋的建造更加自然,全木结构开始大量运用,斗拱、人字拱、卷杀等开始在民间的到广泛的推行,另外就是砖木结构的成熟,人们也跟随主流的样式,一改汉朝古朴严肃的直线条,屋檐变得深远、楼阁连通更自然、曲线运用更多、屋顶庄重优雅浑然一体,由于这一时期大量有才华的人隐居山林,追求雅趣,是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可以说,南北朝为隋唐民居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出土的唐三彩民居

隋唐,作为中国古代又一鼎盛时期,隋唐几乎聚集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建造工艺,尤其是皇宫和寺院作为代表,长安、东都洛阳繁华一片,如果有人对唐风建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日本的古建筑就知道了。那么民间的居宅是否也是这样让人过目不忘刮目相看呢?

我们通过这些从陕西出土的唐三彩民居可以看出,唐朝的院落结构不再是原来的完全封闭式结构而是半封闭式布局,线条粗狂,分别由前堂、后寝、廊房、亭台和园林构成。总体上他们方正、对称合理,细节上功能齐备、错落有致,有水井磨坊,有鸡鸭狗,尤其是园林部分,寄情意味十足,颇具生活情趣。这与盛唐时期自由、开放、大气的时代风格密不可分,人们不仅仅是追求安居这么简单,还要将山水搬到院内,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中国古代园林技术正式从唐朝开始发端,继而演变出了不同的样式,可以说盛唐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民居也饱含了那个时代的难能可贵的平和与气势,这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东西。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宋代民居模型

宋元,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复杂多样化的爆发期,在民居上,富裕人家可能是由青砖、小瓦、坡顶花脊等,贫寒人家可能还是土墙茅草屋顶,主流上多数上采用了二进制的格局,有的中间加上一层各种形状的门楼。宋元虽继承了唐以来的大体样式,但细节上已经产生了重要转变,如花格木窗、木雕隔栅开始大量使用,挑檐也更加大胆夸张,为了营造这样的趋势,结构上斗拱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这里不得不提斗拱这一名词,在宋《营造法式》中斗拱被称为铺作,到了清朝才被称作斗拱,一般说来斗是指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宋斗拱结构

在民居上也同样如此,虽然普通百姓无法采用上好的木料和最好的工艺,但是还是出现了不少作为承托的细节,比如门窗的栅格子、顶部的阁楼、庭院的圆形拱门、砖刻等等,可以说人们尽量在细节上不遗余力的精益求进,追求一种小确幸的生活姿态。因此如果说隋唐时期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力的张扬和承托出宏大的气势,那么宋元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细节的雕琢装饰工艺,显得内敛舒展许多,更具有个性化的气息。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岭南明清住宅代表

明清时期,明清的居宅已经发展到了砖木结构至上的时代,四合院、徽派、岭南派、巷子等等交相辉映,发展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民居样式,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封建帝制的高潮。随着地主、宗族势力影响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民居也呈现了门楼、宗祠的规制,同村同姓的地方比比皆是,人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宗族和地主的周围,从文化和经济上也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因此门第的观念越来越重要,现在无论你去任何一个明清的古村落,可以看到他们有牌坊、高大的门楼、门前的石鼓石狮、门槛、石阶等一门多户的形式,如此同时,人们更加讲究风水方位的概念,讲究坐北朝南、门前流水、屋后靠山,多数情况下同一村的房子在同一时期建造,无论是工艺和排水排污设施都能得到整体上的考虑。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徽派民居

总体上,明清时代的民居通常不是单独出现的,一定是以某种形式整体出现的。这个时期,青砖黑瓦已经成了大户人家的标配,深宅大院成为人们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在外彰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这样的家天下思想的基础上,中国民居建筑各种组合、规制开始涌现,到处是繁复冗余的细节,可以说中国旧时代的居住建筑已经发展到和它本身一样的晚期。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开平碉堡楼

近现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艺术同样如此,战乱、外来影响、百废待兴的中国,这些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民居从大融合走向分化,无论是从沿海城市的工厂楼宇到中西部农村的土墙灰瓦,还是从南方的别墅碉堡到内地的地主门楼都同时展现在人们眼前。新中国成立后的,从重工业开始到土改、大锅饭再到思想斗争,人们无暇顾及建筑的进步,乡绅地主已经被彻底打趴下,大部分农村人还处于解决温饱的路上,民居建筑的发展逐渐走向没落,当然他们也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如民国时期的山寨、建国后的公共食堂、预制构件的使用等。如果将这一时期与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做比较,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他们都融合了各种元素,为下一个时代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人民公社时期的食堂

当代,这里的当代是指两千年前后的二十年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近40年时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推行,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也是如此,而说起民居的变化,除去沿海地区,内地基本上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红砖混楼房

过去很多地区的青砖瓦房已经退出了历史潮流,尖尖的屋顶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平房和楼房,结构上从青砖木构到砖混再到框架结构,农村虽说很少有类似城市的动辄几十层的商业住宅,但几层甚至十层的住宅已是常见,建造技术的进步和钢筋混泥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村容村貌,再也很少见到过去大挑檐、大屋檐的建筑格局,黑瓦片更是难觅踪影,人们喜欢更明亮颜色更浅的墙体(这和过去恰好相反),室内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宗族门楼的概念也彻底消失,我们现在去看看那些当代的农村,你难免会这样想:他们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类似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习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如果回到乡村依然要进入钢铁森林中的住宅中去真的很让人沮丧,从本质上说,中国人真的不适合住在这样的四方四正毫不遮掩的空间当中,这与自然显得格格不入。

浅说中国农村住宅的变迁

农村框架新住宅

当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开始反感这种千篇一律的生活和结构,虽然无法重复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追求,但也开始结合现代技术设计一些出色的作品,而且这一趋势无法逆转,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的乡村和住宅一定不是以高楼为终点,而是以人与自然为句点的。

本文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