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魏延脑后真有“反骨”吗?诸葛亮死前是否设计杀害他?(历史上魏延和诸葛亮关系)
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不少的厉害武将,其中最厉害的当然是世人口口相传的“五虎上将”,而在“五虎上将”之后,最有名且能力最强的,就当属是魏延了。而魏延之死,更是三国时期的一大看点。
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认为魏延是脑后生有“反骨”,对蜀汉不忠。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时候,就对魏延印象不好,暗地里对刘备说:“此人脑后生有反骨,日后必然会反。”反倒是刘备对此不以为然,一直对魏延信任有加,十分重用。这可能和魏延投靠刘备的方式有关。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打得一败涂,带着十余万百姓,艰难地逃避着曹军的追杀。
当时的襄阳城下,正值存亡之刻,是魏延站了出来,杀了襄阳的守城关将,开门迎接刘备进城,还和曹军名将文聘在襄阳城下大战了几十个回合。但是后来魏延却因为帮助刘备,落得了一个家人被杀,只能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
魏延第二次出场,就是在长沙,关羽带着大军征讨长沙的时候。当时长沙最厉害的大将黄忠和关羽久战之余,产生了英雄惜英雄的莫名情愫。可是长沙太守却认为黄忠久战关羽不下,是因为其已经通敌叛国所以才手下留情,于是便决定要杀了黄忠。
关键时刻又是魏延站了出来,义愤填膺地说:“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既杀长沙百姓也。”于是他振臂一呼,带着手底下一帮子铁杆手下帮黄忠给救了下来,并且还拔剑斩杀了韩玄,迎接关羽大军进了长沙。
魏延的这种投靠方式,虽然在刘备看来是对汉室忠心耿耿,可在诸葛亮看来,无论是说得多么好听,都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叛徒有一必有二,所以他才对刘备说魏延后脑生有“反骨”。
诸葛亮认为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压着,但在自己死后,蜀汉将再无一人能够挟制魏延。于是便在事情做好了安排,和杨仪等人密谋除掉魏延。
但这些事情都是演义小说,当不了真。魏延是人,又不是怪物,怎么会真正长出一颗所谓的“反骨”?正常成年人全身有206块骨头,谁也不会凭空多出一块来,所谓“反骨”,只是后脑勺的枕骨凸起。
魏延脑后生有“反骨”一事,古往今来一直都为人所诟病。魏延是个正常人,哪里会脑后多生出一块骨头?
再说,魏延一生对于蜀汉可谓是忠心耿耿,他要是想反叛,刘备也不会将汉中托付给他了。在刘备集团打下汉中之后,汉中作为益州的大门,是重中之重,若汉中有失,曹魏便能直接威胁到成都平原。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得力的大将去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张飞是汉中太守当之无愧的人选,可刘备却偏偏选了魏延。因为魏延相比于张飞更加稳重,而且他虽然武力不如张飞,但统兵养兵的能力,都是远大于张飞的。而将汉中托付给魏延,也足以看出刘备对魏延的信任。
在刘备问魏延道:“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作何打算?”魏延回答说:“若曹操带领天下兵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去抗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领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您把他们消灭。”也可见魏延对蜀汉的忠心。如果魏延想反,在汉中任上的时候,投降曹魏,可以说蜀汉危矣,而很明显,那时候才是魏延反叛的最好时机。那时候都没有反,之后又为什么要反?
还有,魏延之死,其实也并非诸葛亮设计。虽然诸葛亮确实不太喜欢魏延这个人,不信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虽然军事才能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厉害,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又一直被后世赞颂其善于选贤任能,又如何会因为这样一个莫须有的原因而放弃魏延呢?
诸葛亮之所以不喜欢魏延,是因为魏延这个人虽然有才,但是在三国后期,因为整个蜀国地位能和他相比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也只有诸葛亮能够稳稳的压他一头了。而魏延是蜀汉开国功臣中硕果仅存的猛将,论资历,论战功,都无人能及,这就导致魏延日渐骄横。这种状态下的魏延其实和当初大意失荆州的关羽很像,做事总是想行冒险之举,对自己过于自信,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北伐,都向诸葛亮提议,让自己自领一万人独自行军,与诸葛亮分兵两路进发而会师潼关。他想要效仿韩信,一举突出益州,攻入中原,建立盖世功勋,尤其是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他更是直接向诸葛亮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从子午谷处突出奇兵,一举攻入长安。但是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生素来谨慎,这种想法自然让他十分反感,因为太过于冒险了,一旦魏军在子午谷设伏,蜀军定然会全军覆没。而魏延本以为诸葛亮胆小,叹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因为诸葛亮屡次不听自己的建议感到非常气愤。如此一来自然就难免在诸葛亮面前说一些比较过激的话,所以诸葛亮对魏延肯定是有所不满的。
但是归根到底,诸葛亮和魏延矛盾只是作战策略不合,。=只是因为担心魏延的作战方略会给蜀国带来灭顶之灾,还不至于要设计杀他。毕竟自家的事情自己知道,诸葛亮在多次北伐失败之后,早已经深深地明白了,蜀国如今是不可能击败魏国成功北上了。他之所以屡次北伐,也并非是真的指望能够成功收复中原。只是以这种方式,以攻待守,能让蜀国苟延残喘,继续维持下去,不至于被曹军自动来攻,被动地一步步走向灭亡。
所以诸葛亮生前一直稳稳地压制着魏延,防止魏延贸然进军给蜀国带来灭顶之灾。可是诸葛亮知道,论地位、论声望、论能力,偌大一个蜀国也只有自己能够稳稳地压住魏延一头。一旦自己死后,必然无人能够制衡魏延。为了防止这一结果,所以诸葛亮在死前,筹划他死后的退军事宜时,只找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并没有找当时的蜀军“二当家”魏延。
之所以不找魏延来商量退军事宜,其一只要是防止魏延在自己之后接替自己的位置,独掌大军继续进军。其二则是要传位给杨仪、费祎,让这人代替自己在朝中挟制魏延。因为诸葛亮知道杨仪素来和魏延不合,而费祎又是个典型的老实人,和自己一样十分谨慎,必然不会赞同魏延那种冒进的行为。
按照《三国志》所说,因为魏延这个人十分矜持高傲,而他本身也极有能力,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所以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唯有杨仪对他不宽容不让步。魏延对此十分仇恨,两人关系有如水火。
《三国志·魏延传》: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诸葛亮任命杨仪领军,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并没有让杨仪杀魏延。只是说:若魏延不服从军令,便弃他不顾,军队照常行动。
但是诸葛亮也没想到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这么大,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魏延听说是杨仪要撤军,自然大为不服。他认为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他还在,可以让诸葛亮家里的人安排发丧还葬,而大军不应该撤回,而是由他率领各军去进击敌人,不能因为一个死人而耽搁国家大事。同时他也根本不愿意受到杨仪的指派,作一个断后的将军。
可是没想到的是,杨仪直接诬陷魏延谋反。当时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的动静,才知道他们全都准备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计划,各营依次引兵撤退。得到消息的魏延自然十分震怒,趁杨仪尚未发令撤军,自己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直接南归。魏延南归的路上,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
而之后魏延、杨仪各自都上表控告对方叛变,一日之内,各自的文书都传递给了朝廷。可是魏延没有想到,至关重要的董允、蒋琬都保证杨仪而怀疑魏延。
这可能和魏延平日的行为作风有关系了,得罪了太多的人。最好舆论自然就站在了杨仪一方,所以魏延就在劫难逃了。
其实如果魏延真的想反叛,这个时候就不会南归蜀国,而是北上投魏。如此一来,必然能得到曹魏的重用。而魏延在南归的路上,之所以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其本意也只是为了杀掉杨仪而已,根本不是要去造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