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漫谈(易经和中医为什么分不开)
《易》被誉为六经之首,智慧之源,显然有夸大其辞之嫌。
《易》是中华文化文字出现之前的产物。只能说,《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朴素的数学和哲学思想,粗略了解即可,如果非要去研究,那是钻牛角尖,得不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易》源于占卜之用而使用的一套符号,源于文明之前人类对包括自然在内的万事万物的迷惑。
《易》后的各种解释和研究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牵强附会。
首先是牵强附会的联系,将两个符号的组合与具体事物牵强附会的联系。
这种牵强附会,造成了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结果,想怎么解释都可以。最后,当然就是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
再来说中医。
同样的,中医也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离科学较远,离养生学、心理学,饮食文化较近。对于健康饮食、养生、身心调理、心灵抚慰还是有所裨益的。
国人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什么是治本呢?对于一些重病,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所谓的中医结合,其实都只是一个幌子,不管是治疗手段,还是用药,都是以西医为主导,中医只是用来装饰一下门面而已。而说中医存在了几千年,同样也是国人无奈的一种被动选择。
中医喜欢拿个例说事。西医不同,西医讲科学方法,讲论证(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讲求数据支撑(有明确的成分数据或副作用说明)。
至于中药,撇开毒副作用不说,药效没有数据和试验支撑,当然,食物的营养作用是有的,心理方面的抚慰剂作用也是有的。
对西医的攻击主要是说其侧重局部的治疗,缺乏整体观,其实就恰恰是人类在不同认知阶段“无能”的一种折衷选择。正如科学分科一样,是人类对于大的复杂系统无法整体研究的无奈之举。
当然,与医学相关的人类的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各类科学,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解剖学、药剂学、消毒学、养生学、食品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以及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各类机械设备仪器等。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讲究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管是《易》还是中医,作为科技革命出现之前的产物,了解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是可以的,如果还奉为经典,抱住不放去研究,则多少显得有些可笑,只会徒劳无益,得不偿失。中医稍花点时间去了解了解,还尚可理解,而《易》还有一些所谓专家,对其所谓的心得和研究成果一本正经、牵强附会的胡说八道,则显得尤为可笑。是无知呢还是假装无知以《易》为幌子而行其它之事?是值得怀疑的。
-End-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