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有帮助,才是你成功的基石(帮助别人的方式)
各位书友,上一节我们共读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第二章,了解了作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我相信读者们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收获。
关于时间管理,现在的书籍很多,网上提供的方法论也比较多,但是我一直有一条基本的观点:想做好时间管理,就必须去实践,主动去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或者思想上,一直处于“意淫”状态。
本节我将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第三章,即第51页—68页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一下作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能贡献什么”。
彼得·德鲁克在第三章的开头写道: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为什么要这么说?彼得·德鲁克补充道: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第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第三,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结论,即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手段、成员关系和工作成果,是管理者是否卓有成效的三条主要表现。
然而,我们的大多数管理者,都重视勤奋,而忽视成果,并且抱怨自己没有职权、组织亏待他们。话句话说,大多数管理者,都没有重视贡献,而一味地把自己做不好事归咎于组织或者上司。
这种“病态”的心态在公司里面很常见,包括我们普通人在内,我们总是有这样一种习惯:考虑事情时,总是喜欢虚构事实和原因,让它们符合自己的结论,证明结论的合理性。比如一个人对领导很不满,他就会想尽办法把领导的坏处找出来(而忽略他所有的优点),由此证明这名领导确实不是个好领导。这种心态我们常常称之为“认知失调”。
因此,一个管理者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总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么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他都只是个“下属”。并且,极有可能是一名不合格的下属。
那么,一个重视贡献的管理者会怎么做?他会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即使位卑职小,那么也应该算是“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当他选择重视贡献时,就意味着他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制,从而看清整体的绩效,更加重视能够创造收益和成果的外部世界(前两节我们一直在强调,收益或成果,来自于企业的外部活动。)
那么,管理者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做到“重视贡献”呢?我在这里对本书的第三章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和整合,尽量让大家能够直击要点:
首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有想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动力,总想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发现什么以及能理解什么。他们会向机构内部人员(上司、下属、特别是其他部门的同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便于你为机构作出贡献,你需要我做些什么贡献?需要我在什么时候,以哪种形式,用什么方式来提供这些贡献?”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当管理者有了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会在督促别人重视贡献的同时,让自己也更加重视贡献。例如,一名会计在处理一系列数据的时候,就应该想:为了让财务部、让经理更加清楚地了解账务,我是不是应该把账目做得更加详细一点,并且随时上报?我应该什么时候反馈这些信息?以怎样的形式反馈?等等。
其次,重视贡献也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当代公司运行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忽视人际关系,那么必定会降低工作效率。假如你是销售部门的主管,如果和生产部门的主管关系不好,那会发什么什么?可能会出现生产部门故意刁难销售部门的事(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重视贡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者能不能经常自问:我能对组织有什么最大的贡献?换句话说:我需要怎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我对组织做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我应为自己设定怎样的标准?
这几个有关于自身发展的问题非常重要——对我们自己来说至关重要,对企业的效益来说,也至关重要。把这几个问题铭记于心,并常常自问,然后再去提升自己,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贡献率”。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重视贡献,实际上就是重视有效性。说白了,就是管理者在做事的时候,不能白忙活,不能瞎闹腾,因为一旦如此,就不会(或者降低)给企业带来收益或者成果。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有想过“重视贡献”吗?恐怕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相关的概念。所以,现在当我们知道“重视贡献”这个词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就不妨时时提醒自己,做事情一定要“重视贡献”。
我们常常有一种倾向:为组织内部所困惑,跳不出组织之外。简单点说,就是小肚鸡肠,心胸不够开阔,在企业中总是喜欢“窝里斗”,而不知道出去跟竞争对手斗。只有重视贡献,才能把管理者的视线从“内部事务、内部关系”,转移到“外部世界和外部活动”,转移到组织的成果和效益上。
管理者应当如此,我们普通人也应当如此。
所以,今天我们暂时就说这么多吧。因为本书概念性知识比较多,而这些概念性知识又是绕不过去的弯,所以希望各位书友能够好好消化,记住几个核心词汇或者核心观点,然后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多加注意。我们下节再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