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易,周易,易经,易传,易学(周易八卦口诀)

八卦:八卦为符号。现在看到的八卦符,由两种不同形状、称之“爻”的直画“一”与断画“――”符号组成。两种不同形状的爻,任取三个,2的3次方等于8,组合成八个三爻卦。八个三爻卦,任取两个卦,两两叠加,8的2次方或2的6次方等于64,组合成六十四个六爻卦。

八卦是怎么产生的?又是谁画的呢?据《易传》就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一,大衍之数五十根蓍草,经四营十八变演算而成卦。二,圣人照河图、洛书画八卦。三,古者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汉书.五行志》,伏羲氏照河图画八卦,大禹照洛书作《洪范》。

《易》:据《史记周本纪》,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伏羲八卦、周文王六十四卦,《史记》与《易传》都称《易》。

《周易》:周文王易,为与伏羲易,不见留传的连山易、归藏易区分,故有《周易》之名。

《易经》:《周易》即《易经》,《周易》奉为儒家经典,故有《易经》之称。

“道不同,不相为谋”,《易经》即《周易》,儒家经典,不是道家和道教经典。

《易传》: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周文王《易》作《易大传》,现称《易传》。

西汉之后,孔子的《易传》与周文王的《易经》合为一书,都称《周易》,误导世人,经与传不分,把《易传》当作《易经》念。孔子与周文王相差几百年,不可能合写一本叫作《周易》的书。

“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家托名孔子《易传》却借阴阳家之道解释《周易》。《易传》不是《周易》,而是易学。并且,儒家借阴阳家之道,手法运用的不夠熟练,矛盾百出。

如,“阴阳之义配日月”,坎卦为月为阴,离卦为日为阳。《易传》又将八卦象个大家庭,男为阳、女为阴,乾坤为父母,其它六卦为子女,其中,坎为中男,离为中女。如此这般,坎为月为阴、却又为男为阳,离为日为阳、却又为女为阴,阴差阳错。

又如,数分阴阳,奇数阳、偶数阴,荒谬之极。谁家门牌号,奇数,住阳间?偶数,住阴间?

《易经》卦辞爻辞无“阴阳”二字,阴阳的概念也没有。是《易传》论“阴阳”。《易经》无阴阳、无太极、无五行。《易传》有阴阳、有太极,却无太极图、也无五行。

后世易学,阴阳五行配八卦,与《易传》产生矛盾:八个卦是太极生的,五行相生相克,变成了八个卦相生相克。

易学:《易传》,易学之一,儒家易学。儒家托名孔子,借阴阳家之道解说《易经》,并附会儒家伦理。《易传》有《象》篇专解《易经》八卦、六十四之“象”。又将数分阴阳,奇数为阳为天,偶数为阴为地。由此,形成后世易学的“象数”与“义理”两派。易学的象数与义理,不是对《易经》而是对《易传》的解释。

易学,有儒家易学,道家和道教易学。汉代道家易学,借《周易》之名,讲炼丹之术。宋代道教,为争《易》的话语权,只承认不立文字的伏羲《易》,否定周文王的《易经》和孔子的《易传》。后人称道教的伏羲《易》为先天八卦,儒家的周文王《易》为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太极图,阴阳五行,梅花易数,,等等,道教对伏羲《易》的解释,与儒家《易经》即《周易》无关。道家尊伏羲《易》,无“经”字。

据《史记》,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然而,与《易经》合为《周易》一书的《易传》却否定了《史记》的说法,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易传.系辞下》有先于周文王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五位圣人已使用了六十四卦的描述。如,圣人根据“夬”卦发明书契。不过,马王堆帛书《易传》说法不同,圣人根据“大有”卦发明书契。

《易传》否定周文王在伏羲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无意中帮了后世道教的大忙,道教陈抟的《正易心法注》,伏羲作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不立文字。六十四卦,与周文王无关。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又是谁作的呢?《易传》并没肯定是谁,只是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未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也”。

道教为争《易》的话语权,陈抟《正易心法注》,承认周文王作卦辞爻辞,孔子作《易传》,却从根本上否定了周文王和孔子,只承认不立文字的伏羲《易》: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四章

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传。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浅识,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卦画微旨,只作八字说。此谓之买椟还珠,由汉以来皆然。《易》道胡为而不晦也?”

道教易学,不仅否定了周文王与孔子,还否定了儒家易学。

《周易》,考古发现多个版本。上博物馆,阜阳汉简,两本《周易》虽残缺,但从保存资料看,二者不同,也不同于通行本。马王堆西汉帛书,保存较完整,仅缺少量文字,不影响阅读,已出版发行。帛书《周易》与《易传》分离,且内容大不一样。

帛书《周易》不同之处:一,卦符不同,爻为直画“一”与类“八”字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异名,仅八卦,键(乾),川(坤),辰(震),筭(巽),赣(坎),罗(离),根(艮),夺(兑)。三,卦辞爻辞多异文。四,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健(乾),第二卦妇(否),,第六十四卦益。

关健是,据通行本《易传.序卦》,六十四卦卦序有固定的前因后果。帛书《周易》卦序不同,因果关系就不同,颠覆了两千年易学观念。

帛书《易传》仅《系》名同,但文字不同,如无“太极”而是“大恒”,无“四象”而是“四马”,且凡“象”字皆为“马”。其它篇则完全不同。无“象”字也无《象》篇,也就不存在“乾为天、坤为地”之象。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作《易传》并传授《易》,代代相传,传到西汉杨何,司马迁受《易》于杨何。可见司马迁对《周易》和《易传》都很熟悉。然而,《史记》记载的《易》曰“失之亳厘,差以千里”,这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如今任何一个版本的《周易》即使《易传》也不见踪影。这说明,司马迁时的《周易》不同于其它任何版本。《易传》也不同,如,通行《易传》比《史记》记载的多出《序卦》、《杂卦》两篇。

同一个周文王,怎么可能作几套不同的《周易》?同一个孔子,怎么可能作几套不同的《易传》?

道教《正易心法注》,“上古卦画明”,并没说明上古的卦画是什么模样。但“后世卦画不明”,歪打正着。考古发现,历史上的八卦卦符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马王堆帛书、阜阳汉简,为直画“一”与类“八”字形;上博物馆楚简,为直画“一”与拐“∧”形;更早的青铜器、甲骨,有长直画“一”与三断画“―――”形,还有“)(、><,X、十”等等形状。这些不同形状的八卦符,时间跨越几百上千年,怎么可能是包牺氏或伏羲氏一人画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