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手指甲重新长过程图)

你见过这样的指甲吗?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你或许没看出来,这张照片里的指甲有什么异常,事实上这是一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手指甲。

怎么,为什么医生还会“看手相”?

指甲不仅是手指的“保护层”,更是健康的“晴雨表”。

那么疾病体现在手指上都有哪些特征呢?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指甲能看出病?是真的

上面那张图,其实来自一个真实案例。

那是一位慢性肾病的59岁女性,她的指甲远端有一条粉红色条带,约占甲床的 50%,而近端的 50% 则有一条白色条带。据医生反映,她的指甲呈现这个情况已经持续至少3年。

并且,这位医生已经注意到,高达 20~40% 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可见这种指甲特征。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具体特征是:指甲分成了颜色不同的两部分,远端的甲床呈红色、粉红色、棕色或褐色改变,近端甲床则40%以上面积为白色,二者有明显的分界线,且按压后颜色不能完全消退。

这种指甲称为林赛氏甲(或对半甲、半截甲)。

研究发现,林赛氏甲主要常见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其可能的病因有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丙肝病毒感染及继发性肝硬化、多囊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的指甲疑似上述的林赛氏甲,自己不要胡乱猜想,以免加剧心情恐慌,建议到医院就诊,进行有系统性的检查,如尿液检查、血液检查、B超、CT等,如果有问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指甲还能反映哪些病?

除了刚才所说的对半甲,还有一些指甲特征可能显示健康问题。

白甲

白甲是一种指甲明显呈白色改变(也称特里氏甲),其特征是几乎整个指甲呈磨玻璃样混浊、甲半月消失,近甲缘端的甲床有一条粉红色或棕色、宽度约 0.5~3.0 mm 的狭窄条纹,近端白甲部分约占甲床的 80%(如下图所示)。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这种情况可见于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但不同于林赛氏甲的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特里氏甲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指甲发黄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指甲发黄的人,可能是长时间营养不良,维生素E和其他微量元素缺少所引发的指甲发黄。

也可能提示一些疾病,例如甲状腺机能减退、胡萝卜素血症、肾病综合征等等。如果指甲变黄、变厚,而且长得很慢,也有可能甲藓的表现。

指甲月牙变大变多

如果在很短时间内,指甲上的月牙快速地变大变多,有可能是因为甲亢(甲状腺机能亢进)。

当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全身的新陈代谢都会在增多的甲状腺激素的加持下起飞,指甲也会因此而迅速生长,所以指甲的白色小月牙就会突然变大变多。

指甲上有黑线

指甲上有纵向的黑线,主要表现为单一甲受累的单独色素条带,或多个甲受累的多条色素条带。视情况而言,最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为什么会形成纵向黑甲?

纵向黑甲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种:黑素细胞活化(功能旺盛产生更多色素)和黑素细胞增生(黑素细胞数量增多)。成人纵向黑甲中大约70%的原因为黑素细胞活化。

指甲有斑

别惊讶,脸会长斑,手会长斑,指甲当然也会长斑。而且,指甲上的斑点比脸上的种类多得多,每一种预示不同的健康问题。

1. 指甲有白色斑点

指甲上的白色斑点在儿童身上比较常见,可能跟蛔虫和缺锌有关。成人指甲上出现白色斑点可能和银屑病和湿疹有关,一些矿物质缺乏也可能会让指甲出现白斑。

2. 指甲上有黑色斑点

黑色斑点轻则是操劳过度、营养不良所致,重则可能是胃癌、子宫癌的先兆。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正常的指甲应该是?

虽然手是我们每天用得最多的部位,每天都能看到,但正常的指甲到底长什么样,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手指甲长这样,多半是身体在“求救”!5种变化一个比一个危险

正常的指甲有5大指标:

  • 甲色均匀,呈淡粉色。
  • 甲质坚硬,不易折断,厚薄适中。
  • 指甲面光滑、有光泽,无其他的纹路。
  • 指甲边缘整齐光滑,不割手,无缺损。
  • 指甲半月痕为乳白色,占指甲全部面积的五分之一。

没想到吧,小小的指甲里,竟然藏了这么多健康的秘密。

尤其是当颜色出现异常,它往往代表着一些疾病的发生。留意到以上说到的这些表现,都应该重视,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这样才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避免身体某些疾病持续发展。

如果发现存在指甲异常情况而置之不理,有可能会让身体受到某些疾病的影响。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指甲出现了这些异常改变,还请留意。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才是正确的做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