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推背图》,道出无限玄机,是民间天文学家,更是史学大儒(《推背图》究竟预言了什么)
如果说,总结中国历史上的预言家,李淳风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是《不良人》里的预言大师,死后被传墓里有宝藏;他是《鬼吹灯》里的仙风道骨,一句“李淳风的墓就在古蓝县”,引得无数遐想;他还是唐初袁天罡的亲密同事,二人的《推背图》道出玄妙天机。历史上的李淳风,果真如此吗?
天文界的新星
602年,李淳风出生于岐州雍县,从小就被冠以“神童”的称号,尤其喜欢天文历法。在他的父亲影响下,李淳风逐渐走向道学。隋大业七年,时年9岁的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道长为师,道号“黄冠子”。潜心修道之余,就是探索宇宙阴阳学说。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7岁的李淳风,参加了秦王李世民的队伍。从小小参军做起,但是又不丢失自己的爱好。八年后,他上书已经是九五之尊的太宗皇帝,对时人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意见。苦心人,天不负,皇上发现这位年轻人的闪光点,直接授予将仕郎,出入太史局。从此,在更专业的机构里,李淳风如鱼得水,发挥着他在天文、地理、历法、史学等方面的才能,这一干就是40年。
在其位,谋其政,李淳风一上来就有成效。先是向皇帝建议,改制浑天仪。经过帝国最高统治者同意,制成铜铸浑天黄道仪。古老的浑天仪,由两重变三重,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能测定。既是能工巧匠,又善于书写,李淳风把制作的过程写成《法象志》,对前代的浑仪得失进行总结。
当然,更为出名的是他对风力进行定级,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创造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这样的创举,直到1805年欧洲才出现风力定级,整整领先1000多年。
史学与数学家的合体
太史局里,天文历法是本职,修撰史书也是重要职责。42岁的李淳风,已经官拜太史丞,接收到最高命令后,他又潜心编纂《晋书》、《五代史》。在熟悉的天文、律令领域,李淳风极尽所能,搜罗以往历法。在他的记载下,从未颁行的《皇极历》,在正史中第一次正名;以往有偏差的历法,得以及时记载;日月食、流星、陨星、彗星等现象,也都“搜罗至富,记载甚详”。
修史的过程中,李淳风领略到算学的精妙,天文与算学两相补充,更激励着他前进。《五代史志》里的“备数”,最早记载祖冲之的圆周率,最早将“率”载入正史中。除此之外,李淳风在数学编定和注释上深耕,经他注释的十部《算经》,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教材。
虽然这十部《算经》古已有之,但是要想与时代契合,纠正错讹,还是得付出一番心血。不同注释者的意见,他要去伪存真;纷繁复杂的数学丛林,他要删繁就简。后人有云,“古今知天文历数者,应首推李淳风和僧一行”。英国的李约瑟更是直言,“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与袁天罡的传说
袁天罡与李淳风的故事,是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野史中,他们也许是师徒,也许是师兄弟,也许是亦师亦友的神奇组合。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就是同朝为官的朋友。共同的志趣爱好,同样的天文成就,袁、李二人堪称唐朝玄学的双子星。
关于二人孰强孰弱的争议,早已屡见不鲜。袁天罡胜在谶纬、占卜、风水上,李淳风胜在天文、算学和史学修撰。前者更像个江湖中人,后者却给人一种渊博学者的感觉。传说中,他们共同为武则天的陵墓,寻找风水宝地。前后出发的二人,竟然一致选择了在同一地方。乾陵建成后,多次遭遇盗掘,但是每次都是状况百出。乾陵的化险为夷,更是平添神秘色彩。
两个人最经典的著作,便是预言后世的《推背图》。本意是奉国君指令,推算大唐国运,但是他们却往前走了好几步。书中融合了易经、天文、诗词、谜语和图画等,并且构建出一个神奇的历史进程。“帝制时代—共和时代—大同时代”,有图有卦象,有诗有谶语,古老的中国式预言,让今天的我们惊叹。
后记
670年,辉煌一世的李淳风寿终正寝。即便死后,人们关于他的传说依然不断。我更愿意以藏书家陆心源的话来总结,“淳风虽以方技名,修德篇屡引经传,以改过迁善为戒,司天篇深著隋氏之失,淳淳于纳谏远佞,不失为儒者之言,非后世术士所能及也。”
作者:一个有情怀的历史老师。这里有学生年代的共鸣,有平凡你我的故事,有纵横捭阖的历史,有娓娓道来的深情,总有一款拨动心弦。喜欢,就请多多关注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