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家方能为国,不倒翁冯道凭籍孝道与奉诏入京一事成为后唐宰相

冯道,五代时期的不倒翁,他能历经四朝不倒,自有他的大道。

守好家方能为国,不倒翁冯道凭籍孝道与奉诏入京一事成为后唐宰相

首先冯道明白做人的首要道理,百善孝为先,他不但说而且亲身以示。

冯道被庄宗授为省郎官,充翰林学士,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二话不说,直接就凭着一双脚,迈开大步,星夜赶路,直奔老家,完美地诠释了作为一个读书人如何对待丁忧。

丁忧指古代时期遭遇父母去世,而卸去一身职务,回家为父母守孝。

冯道心中有家,国家的家,对比国与家,即使身兼要位,也会毫无留恋,以父母为先。这是冯道的道,是他取得天下文人所敬的道。

冯道在景城守丧期间,遭遇饥荒,他也毫不犹豫地取出自己所有俸禄和积蓄资助乡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大家都无法填饱肚子的时期,冯道的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绝不是一人独享。

由于家中有世代务农的经验,所以冯道对于田地是无比的熟悉与亲切,守丧时期,冯道面对饥荒,亲自开垦荒地,并且去山林里砍柴。

他不但把自己家的地耕了,看到别人家荒废的田地,他趁着夜晚无人之时,也偷偷地帮助耕了。

守好家方能为国,不倒翁冯道凭籍孝道与奉诏入京一事成为后唐宰相

这些荒地的主人经历无数个夜晚之后,看到自己家的荒地居然神奇的生出了幼苗,不由兴高采烈,都以为被上天眷顾。最后终于知道自己的上天就是卸去官职处于丁忧期间的冯道之时,不由均羞愧难当,前去拜谢。

冯道却不将这些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大地繁衍万物,万物的道就在这土地之中,所以在与土地的交流之中,他也能自得其乐。

不过,冯道的声誉也因此化为风中的种子,四处传播,一时间成为天下读书人口中的真士大夫也!

士大夫那是获得天下读书人认可的,声望极高的读书人,虽为乱世,冯道声名却化为一股清流,独树一帜,被天下称道。

天下者,四海八荒,自然也包括契丹所在之地。

冯道之名就连契丹人也生出了好奇,都想一睹这位名仕的风采,所以这些靠打草谷谋生路的蕃人,便想借侵入中原边境之机,把冯道当草谷一起搜刮而归。

幸好,中原边境的守备们,对于冯道所在的景城十分重视,他们承担不起丢失了这样一位天下名仕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所以冯道平安获免。

丁忧的时间虽长,但总有过去的一天,朝廷的旨意早就迫不及待地发了出来,复召冯道为翰林学士。

冯道,对于父亲的孝心已敬,自然就应该回到工作当中,毕竟学以致用才是儒家学说的真正核心。

所以冯道脱下丧服,换上新衣直奔京师。方行至汴州,居然出事了,原来是赵在礼引兵作乱,本来是被派去解决作乱的李嗣源反而借机拥兵自立,一时间祸起萧墙。

守好家方能为国,不倒翁冯道凭籍孝道与奉诏入京一事成为后唐宰相

坐镇沧州的孔循劝冯道在汴州停留一段时间,静观其变,不欲其乱。

孔循之为人,曾经参与谋杀唐昭宗一事,凭此而得到朱温的封赏。

冯道自知身处乱世,拥兵自重就是王道,这就是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如果临事而退,不如退隐山林,闭门不出,所以冯道跟孔循说“吾奉诏赴阙,岂可自留!”

这样做,李存勖作为天子必会对冯道另眼相待,即便出了变故,李嗣源得了天下,也不会因为冯道奉诏入京而对他心生怨恨。

冯道不但未做停留,反而加速赶路,急忙赶到京师。

京师变故陡生,正逢壮年的庄宗李存勖遇弑而亡,拥兵入京的李嗣源抓住时机成功地登上了帝位。

从这一次帝位的交替开始,冯道的精彩人生以及不倒翁的冯道时期真正地开启了。

冯道入京之事被明宗李嗣源听说了,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嗣源问自己手下近臣安重诲“先帝时冯道何在?”重诲曰:“为学士也。”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

不久,冯道就被拜端明殿学士,端明这个称号,是从冯道开始的。然后,冯道又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

冯道凭介不畏乱象,疾趋入京一事,居然被李嗣源看重,反而直接成为后唐的宰相。

守好家方能为国,不倒翁冯道凭籍孝道与奉诏入京一事成为后唐宰相

明宗李嗣源为帝十余年,期间冯道作为宰相,对于出自寒门的士子,只要是真正具有才学之人,无不为之引用。

冯道身为宰相对于天下的读书人有提携之功。

并且对于李嗣源,冯道有三次流传史册的对话。

第一次是在天成与长兴之间,当时中原一统,朝中无事,唯有朝中重臣安重诲弄权,他凭介明宗对自己的信任除掉了宰相任圜。此时,又向李从珂伸出了魔掌。

冯道见明宗,跟明宗说:“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冯道是在劝诫明宗,人在明知道危险之时,身体自然会做出预防的反应,反而会躲过祸患,但是在平安之时,人往往因为疏忽大意,掉以轻心,这时到会出现危险,因此在表面看起来平安的时候,更应该慎重行事。

明宗对冯道的这次劝诫深以为然,不过后唐朝中表面平静之下,实则暗流汹涌,多方势力角逐,李嗣源并没有因此就能够改变下属之间的猜疑与争夺。

第二次是明宗问冯道“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臣忆得近代有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

这首诗被明宗熟记,无事时就会吟诵自讽,明宗在位时期,虽然不能真正掌控朝臣,但是对于民间疾苦多有关心,冯道不无功劳。

第三次是水运将军于临河县得一玉杯,杯上有文“传国宝万岁杯”,明宗得之甚喜,觉得此杯对于自己来说有上天眷顾之意。

冯道却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明宗问之,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冯道这是说出了真正的帝王之术,要想守住帝王之位,必须要有仁义之心。

可惜的是,明宗是武将出身,对于冯道说出的精要不能深切领悟,最终未能将自己的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