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的背后的故事
高平陵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是司马懿对曹魏的一次绝地反击。此事变之后,曹魏势力虽有几次反击,但于事无补。终于在公元266年,被司马家代魏而立。在此期间,263年灭蜀汉。代魏后,280年灭东吴,三家终归晋。但仅仅37年后,西晋八王之乱后就灭亡了。
魏晋南北朝的这种城痛变换大王旗的事情特别多,这现实背后有着不同于表面的东西在起着作用。高平陵之变看似司马懿与曹爽的对决。事情发生时但曹爽和曹芳在外,居然没有一点办法,灰溜溜回来投降;这充分显示出曹魏势力已经失去对局势的控制。已经不是所谓的好人坏人什么的故事,也不是什么曹爽排挤大臣、众叛亲离的故事。这背后的故事是中国统一之难。君主专制和皇权的单薄的矛盾,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开始,集权里于中央已是趋势,但这之中的道路却迂回曲折。
皇权看似威严不容侵犯,但实际上呢?君主是一个人而已,他必须依靠一定的人去管理。具体到中国,中国太大,实际上依靠的就不是个别的人,想长时间、有效力管理这个大国家,就必须依靠一大批人,这一大批人就是中间层次的人。皇权控制的只能是管理这中间层次的人,皇帝不可能去直接管理一个村庄。皇帝依靠什么人?这就是中国朝代变换的核心问题。秦二世而亡,依靠仅仅是秦始皇的个人威力,始皇一没而秦亡,时间短很多事情没有暴露。而西汉开国到东汉灭亡前后有四百年,在这长时间跨度里,充分暴露了皇权的单薄,西汉初年,刘邦一死,皇权就落入吕后和诸吕之手先后达十多年。后在西汉开国元勋抵抗下,才得以灭掉诸吕,开拓出西汉初年文景之治。在这之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突显出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经汉初的文景之治,轻徭薄役、休养生息后,财富积累过程中,地方经济势力逐步做大。部分商业势力开始影响帝国政治形态,汉武帝时期的盐铁论,迁豪强于边塞等措施,有打击匈奴的作用,也有限制地方豪强的目的。但这些仅仅治标不治本,经济的总是发展,财富总归要积累,地方的势力一定会抬头的。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长时间的大王朝,应付这些问题是历史上没有的。可以说没有任何经验,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这些地方势力。汉武帝后,西汉多有幼帝登基,这不免又增加了皇帝的不稳定性。西汉统一的王朝在这时还没有太好办法去管理这些,从官吏来说,自然而然直接采取了荐举法,以及以后的察举法,这类办法太依赖于当事人的操行了。最后这些都受制于地方豪强势力,被门阀士族把持。等于帝国被这些人控制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策略是对的,错的是方法,应该是如何利用儒家形成思想上统一,保证意识形态的上的统一,来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实行过程中,儒家有其道德上追求,一直有想恢复周礼,以德治国等不切实际理念。王莽篡汉的理论基础就是禅让和以德治国的理论。这也是曹魏代汉,司马代曹魏的理论基础。
但高平陵事变已是玄学兴起,玄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治国理政的虚幻性和不切实际,在经过西汉东汉的独尊儒术后,士大夫们思考中感觉到了儒家的道德的虚幻性,反思中,走到另一个极端,玄学兴起背后经济原因是门阀士族的兴起和稳固。这一切的都表示从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帝国均处于分裂的事态中。皇权此事只是一个符号,被迫依附于某个势力。从西汉汉武帝后,匈奴等外患消失后,地方势力开始兴起后,皇权就开始受制于,外戚、宦官、太后。其背后的原因就是皇帝没有依靠,依靠任何一个势力,这个势力最后都会在宫廷斗争中压制皇帝。东汉更不要提,除光武帝和他儿子汉明帝还能控制一下,以后诸帝大多幼龄登基,受制于太后外戚,为反抗不得已重用宦官。东汉就这这样连皇帝都无法平衡,地方豪强就逐步和儒家大族合一形成了门阀士族。完完全全控制了中层以下地方政治形态。
高平陵事变时,有人说曹爽干嘛不带着曹芳胁天子以令诸侯啊,干嘛投降啊。这是高看曹爽了,当时曹魏势力为防止出现汉朝的弊病。防宗室、外戚、太后、宦官等,弄的曹魏才从220年到249年才三十年时间里,曹魏势力没有了任何助力和依靠,只能被骗投降,然后司马懿为绝后患,只有诛杀曹魏势力。诛杀曹魏势力只是漏出司马家的胆怯,司马家也是没有依靠的。
从当时的政治形态看影响统一的是门阀士族势力,任何一个朝代想长时间统一,必须要想法铲除门阀士族对地方政治形态的把持,不如此则国不可久也,司马家没看到这一点,仅仅37年后,西晋就灭亡了。东晋也是在,南下士族和本地士族的争斗中摇摇晃晃维持了一百多年,最后灭于北府兵的刘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