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文弱书生,却弃笔握刀,最终封清河郡公,达到人生鼎盛(文弱书生的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人一心读书以求身入朝堂,羽扇纶巾,纵谈天下。

本是文弱书生,却弃笔握刀,最终封清河郡公,达到人生鼎盛

怎奈造化弄人,身不由己,本有文人志,却为武将职。

这个人叫做张希崇。

张希崇少年的时候就已经通读左氏春秋,那时候人读通《左氏春秋》就跟现在人读通三国演义似的,既了解了当时的重要事件,又学会了看人,而且明白了很多隐含的意义。

张希崇家在幽州,幽州守将也就是燕王刘守光,刘守光这个人生性残酷,暴戾,不喜欢儒学,更不喜欢儒士。

其时张希崇本是在幽州从事文职工作,刘守光上台后告诉一众儒生,我这不需要这些干文职的,要想继续在这混饭吃,都把笔扔了,换刀。

张希崇二话不说就把刀握在了手中,刘守光见他果断,便留下他。

刘守光对张希崇没有因材施教,反而让张希崇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经过磨练,张希崇由一介书生变成了禆将。

不久之后,刘守光战败,幽州被后唐将领周德威接管,像刘守光这样的领导,死了便死了,很少人会对他从一而终。

张希崇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周德威的下属。

幽州紧挨着契丹,契丹一有机会就会来这捞点好处。

张希崇在一次作战中,成了“好处”,被契丹掳掠而去。

本是文弱书生,却弃笔握刀,最终封清河郡公,达到人生鼎盛

当时的契丹首领安巴坚,见自己的俘虏中这个张希崇有些不凡,便跟他交谈,了解到张希崇是个文人,精通中原文化,熟读儒家典籍。正好契丹需要这样的文人来帮助建立军队中的规矩,安巴坚就把张希崇留下来,并且让他做元帅府判官。

在自己的家园不能做自己擅长的事,没想到在蛮人统治的地方自己的才能反倒有了施展的机会。

张希崇能力出众,一步步做到了平州节度使,但是契丹主对他还是怀有戒心,因此派自己的心腹领三百骑兵对张希崇进行监视。

某日,张希崇登郡楼,向家乡遥望,不觉心生怀乡之情。自己思量,当年班超远赴西北戊守不敢回家,那是有旨意在身,如今要走要留全凭我个人决断,何必还要待在这个难以预测的他乡之地呢?

于是张希崇把困在这里汉人当中杰出的人喊到身边,说“我不得已被困这个地方,成天以奶当水喝,又披着这身毛皮衣服,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看到自己的亲人,要是死在这里,可就成了穷荒僻壤的孤魂野鬼。这几日我南望家乡,感觉度日如年,你们大家都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吗?”

张希崇如此一说,可把这些汉人的思乡之情给勾上来了,一个个都是泪下沾襟,哭着对张希崇说“明公啊,我们怎么会不想家呢,只是在这里被那些契丹军士盯着,如何脱身,明公如想回乡,我们愿意为明公掩护,助明公脱身。”

张希崇见机会来了,马上说“要走,自当一起走,既然大家都有回乡的念头,只要听我吩咐,我必会将大家一起带回中原。”

张希崇跟大家说“待明日契丹首领来牙帐的时候,咱们先把他擒住,契丹兵士无人统领,不攻自破,待他们把消息传到王帐那里,再领兵前来,需要十天的时间,我们都已经成功南归回到汉界了。”大家听了张希崇的计策纷纷赞同。

张希崇让人在自己郡斋附近挖了一个大坑,坑里铺满石灰。

第二日契丹首领带着亲兵前来,张希崇设宴款待,将契丹首领及一众亲兵纷纷灌醉,然后扔在石灰坑中。张希崇又派了一部分人,去攻打契丹首领之下的其他兵士,兵士没了首领,四散而逃。

张希崇带着被困在此的一众汉家儿郎,大约万人一起回到汉界,受到后唐明宗的嘉奖,授予汝州防御使。

张希崇本人朴素沉厚,就喜欢看书,处理事务的时候也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养奴仆姬妾,为人谨慎识礼,不论寒暑,必俨具衣冠。

张希崇事母至孝,母亲每顿饭的时候,他都会在一旁侍候,以待需要,直到母亲漱洗完毕他才会退出。

张希崇博览群书,从中学会观看天象,一日夜里,见天上毕口大星被月亮所掩,而且自此之后每月都出现这种情形,不由惊道“毕口大星乃折射边将也,又有月亮遮掩,这是不好的预示,看来我的寿险就要到了。”

果然未过多久,张希崇就死在了任上。

张希崇一介儒士,弃笔持刀,从小校干起,累官升至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三历方面,最后于后晋封清河郡公,食邑二千户,赐靖边奉国忠义功臣,也算是达到了最鼎盛的人生。

本是文弱书生,却弃笔握刀,最终封清河郡公,达到人生鼎盛


张希崇本想身入朝堂,羽扇纶巾,媲美孔明,子敬等前辈先贤,没想到天意弄人却一直作为武官留后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虽不是他自己最喜欢的,却也算是最擅长的,如此看来人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