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唐玄宗能避免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失败视频)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使得唐朝从盛唐一下下跌落下来了。一下子打的唐朝找不到南北了。安史之乱出现很突然,出现的有点出乎意料。而且开元盛世之下居然这么虚弱。平定安史之乱也不是完全武力征服的,前后八年,最后的消亡也是河北三镇的内讧以及其他藩镇的力量。从此以后唐已经失去对河北三镇的控制。
安史之乱一般都归结于唐玄宗的用人不当,以及李林甫,杨贵妃,杨国忠这些人的好与坏上。其实不然,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从唐立国时就已经存在。
唐朝是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支持下,借隋末的大动乱以有天下。自西晋八王之乱,东晋南下建康后,北方就一直在五胡乱华的混战中,最后鲜卑族拓跋部落在五胡十六国中混乱中统一北方。六镇之乱后分裂为东西魏,后被权臣废东西魏,建立北周和北齐。在这过程中北周在胡人军事酋长和部落基础上形成八柱国。这些人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周,隋,唐等皇族均出自此集团。隋灭亡就是在统一后,有鉴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加强皇权的过程中,建立均田制,科举制等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最后这些人借隋炀帝征高丽失败而推翻隋朝。
唐虽在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下上的台,深知道这些势力的危险,但在隋灭亡的影子下。只能有限制的控制这些人。李世民从谏如流不是因为自己是明君,是不敢。唐初的大臣多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和关东的门阀士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汉一代的教训,是不能让这些人做大的,否则就会再次进入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中。所以只能是用科举制度提拔的新人逐步进行。一旦手段激烈些就会有像隋末那样的反弹。所以直到高宗,武后时才有成效。武后在打击李氏皇族的同时重用酷吏株连百官,有些本身就是诬陷,但武后就是相信,这一背后就是有目的处理这些关陇军事贵族和门阀士族的人。然后提拔科举的文官,这才是保障唐王朝稳定的方法。开元盛世的人才其实都是武后朝选出来的。
唐王朝前后几代的努力,终于不再受制于关陇集团和门阀士族。从这开始,宇文,孤独,等很明显的是关陇集团的姓氏不再出现了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盛唐在这一时刻才开始迸发,进而到玄宗时就是开元盛世。
说了这么对前世今生的事情,是想说明安史之乱原因的由来已久,很多事都有其脉络。唐朝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在支持下建立的,虽然受制于关陇集团,但毕竟有一个中间的管理阶层,这么大统一的大帝国。皇权是无法直接管理的,总要需要一个中间的阶层,隋唐以后有了科举制度以后,官僚体系都是出自科举。这一制度保障了帝国的稳定,虽有文官党争,但再没有造反的文官。
但在军事上依然存在威胁皇权的力量,这是唐朝在这一问题上的无奈。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是脱胎于北魏六镇有游牧民族部落性质的军民合一的集团,其实是军事性质的门阀士族。唐初虽不敢铲除,但也是有目的利用扩边,以建功立业等方式引导,将这些军事力量消耗在西域,并同时将这些人派往边境守边,以防在关内威胁军权。
但这些人毕竟是五胡十六国、北魏等一路厮杀来的,非常有战斗力,初唐扩边一下下制服了突厥,收复了西域。打出唐朝西域一片天,也打出唐朝的军威。这一盛况唐边塞诗有所体现,现在读来依然有一种豪迈的一往无前的英雄史诗。
但唯独在征高句丽一事如隋一样不顺利,直到高宗朝才算征服,这已经到了公元668年这已经是开国已经50年了。这前前后后的来龙去脉的事,显示出到玄宗时,唐朝已经到了繁花似锦的地步。玄宗时继承武后朝留下的政治遗产,门阀士族,关陇集团已经退出,科举考试已被世人接受,一切都看似正确。但由这些措施实行带来背后一系列问也已经开始显露,这就是河北六镇。
中国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显现出政治中心逐步东移,北移的趋势,直到最后定都北京。河北六镇就是其中关键,北魏诸多将相出自这六镇就说明问题。唐朝为防止军事贵族集团威胁,采取了外重内轻的做法,同时也有防卫边境、威慑草原的作用。初唐时,这些边境将领和北魏时还是一样,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并且从北魏开始的习惯,任用胡人也是习惯。玄宗朝时李林甫为防止边将入相夺权,堵塞了边将入相的路。看似李林甫奸人小人,其实背后未免不是玄宗防止武将再次形成军事集团的考虑。但这一来未免边将长期守于边境,形成私人势力。这一连串的事情就导致了后来河北和大同北方六镇的做大。但边境又不能不守,人少还不行。频繁调将也不利于打仗,后世宋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措施防止了武将做大,但也阉割了军事力量。但在这种情况下六镇之祸迟早会出,从北魏到唐初的军事布局就已经显现出来。往远里说,北魏毁于六镇之祸,这就是唐安史之乱的预演。
对付这一困境,从后世经验看,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一系列问题发展到最后的办法。北京从元明清就是国都的道理就在这里。但有唐一朝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也就幽州,当时还没有足够经济条件来做都城。而且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幽州燕山一代,还是汉化最不充分的地方。河北三镇并不是什么城市 就是军事要塞,仅用于防范外族入侵。
这一系列背后的故事就是安史之乱的原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