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刘华清得知一山西老太还活着,激动万分:她丈夫救了红25军
1996年5月初,中央军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决定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片《北上先锋》。其中有一段镜头要在河南省卢氏县拍摄,摄制组在拍摄之前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汇报拍摄概要。当刘华清听说在卢氏县居住的一位山西老太太还健在时,激动万分。
刘华清上将
刘华清对摄制组说:“要好好照顾她,当年要不是她丈夫陈廷贤带路,红二十五军就很难冲出重围。你们要好好宣扬一下他的功绩。”这位被刘华清上将惦记60多年的陈廷贤,曾经是一位山西货郎,1934年12月初的一段经历,使他成为红二十五军三千红军的救命恩人,成为红军“军史布衣第一人”。本文就为大家回顾陈廷贤这位普通山西货郎的英雄故事。
陈廷贤,泽州县金村镇长阴村人,生于1912年农历10月15日,家庭贫穷,父亲陈来狗老弟兄四人,分家时,每人分了一间半房屋,一亩多山坡地,艰难度日。陈廷贤,奶名陈喜孩,儿时由于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三。当时处于兵荒马乱,军阀混战,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两个妹妹被饿死,小弟被迫送姨姨抚养。
懂事的陈廷贤为减轻父母负担,在他13岁那年(1924年)求堂哥陈金生带他出外谋生。开始在本省晋南运城下井挖盐,后来挑八股绳贩盐,往返于黄河南岸三门峡、卢氏县一带,再后来,做开了货郎卖糕点,行走羊肠小道,攀登悬崖峭壁,常年奔波于卢氏群山之中,四山八乡走个遍,旮旮旯旯山庄卧铺都晓得,人熟了,当地群众都欢迎这个小老西儿,于是就在卢氏县横涧乡卜厢峪认了个干娘,在大伙帮助下,用土坯修了两间平房,从此落户于豫西山乡。
就在陈廷贤肩挑货担往返于晋豫陕之间时,留守在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陷入了险恶的处境。1934年11月16日,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3000余名红二十五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和其他苏区红军部队不同的是,红二十五军的出发,没有父老乡亲十里相送,他们是秘密出发的。
红二十五军部分干部合影
在出发前,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开了整整一夜的会议,下定了战略转移的决心,同时决定以西鄂豫皖便捷的桐柏山为初步转移目标。在这一次的会议上,刚刚被中央派到鄂豫皖不到三个月的程子华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原军长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任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是戴季英。
花山寨会议后第二天,红二十五军便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转移到了何家冲一带,做出发前的准备。干部们给大家做好充分的政治动员,让大家做好“打远游记”和“创建新苏区”的心理准备。同时做好行军物资的筹备,减少不必要的辎重挑担,实行轻装,每人准备三天干粮两双草鞋。
红二十五军的行军速度很快,第二天,在落古寨击退了敌人“追缴纵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当晚就在信阳城以南穿过了平汉铁路。然而当他们按照预先计划进入桐柏山区时,却发现当地地形并不适合创建根据地,加之敌人大军迫近,红军难以立足。于是改变原定计划,改向伏牛山挺近。
向伏牛山进军的过程仍然十分艰险,在独树镇战役中,政委吴焕先手握大刀冲锋在前,冒着枪林弹雨率部与敌人进行白刃战。待徐海东率后卫部队赶到后,终于击退了敌人,终于进入伏牛山。习惯于山地作战的大别山子弟们,见到大山一片欢腾。伏牛山盘结在豫西南境内,自古以来就被称作“盗匪的渊薮”。
吴焕先(左)与徐海东
国民党军的将领刘镇华、樊钟秀、张钫等人,都是从伏牛山拉杆子起家的。此时,被称为“内乡王”的别廷芳,已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伏牛山以北的南召、嵩县、卢氏境内,这个土皇帝后来也显赫一时,被蒋介石封为南阳13县联防司令。
大家很快发现,伏牛山也不适合创建根据地。这一带人烟稀少,地域狭窄,粮食和其他物质条件都很缺乏。而别廷芳在此经营多年,反动统治十分严密,不利于开展群众工作。国民党第四十军和“追缴纵队”主力仍紧追不舍,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研究后,决定马上转移,到陕西南部开辟根据地。
12月4日,红军部队来到河南卢氏县的叫河,前面就是一条入陕大道。从叫河经朱阳关到商南地界,不过七八十里山路,一天就可以走到。进入陕南后,就完全可以摆脱尾追之敌,并在商南县境内站住脚跟,开创新局面。了解到这一情况,大家都很开心。然而,在先遣部队报告了侦查情况后,大家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此时,他们的处境进一步恶化。就在他们北上西征途中,蒋介石亲临武昌督战,半个月前就电令驻开封的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万余精兵前去堵截,已经于12月1日先于红军抵达卢氏西南关隘五里川和朱阳关。这是红军进入陕西的必经之道,敌人抢占了这两个关隘,在这一带构筑了工事,企图以逸待劳,堵歼红军。
在红军身后,敌人“追缴队”第二支队数万兵力已跟踪到距红军35公里处的栾川、庙子一带。南有豫西军阀“内乡王”别廷芳部夹击,北则为黄河天险,在陇海线上,蒋介石还备有军用专列随时增援。蒋介石得意忘形:“此乃铁壁也。”认为红二十五军“插翅亦难逃遁”,将要和隋末瓦岗农民军李密、王伯当一样,全军覆没于卢氏群山之中。
前后左右都无路可走,红二十五军陷入了重兵包围之中。面对恶劣的形势,红二十五军许多同志产生了绝望情绪,主张和敌人硬拼,并默默做着最后的准备。之前在独树镇,他们同样面临敌人提前占领隘口,但当时的敌人兵力显然要少得多,况且那一战已经让红军部队损失惨重了。硬拼,显然是最消极的应对了。
军医院的伤病员们,联名给军领导写了血书,坚决要求把担架队员充实到连队,他们集体来断后。血书的背后,还像留遗书一样写下了各自的籍贯。军医院还有7名女护士,长征开始前,很多女同志争着吵着要跟部队走,最终带上了她们7位。面对这样的形势,她们面对前来医院看望的军领导,悲壮地汇报了她们的打算:保证不拖累部队,誓死不当俘虏,万一冲不出去,就7个人抱在一起跳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军政委吴焕先等军领导沉着冷静,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他们最终决定改变原定路线,走小路进入陕西。寻找小路,就要充分依靠当地群众。军领导们一遍遍强调,必须严守铁的纪律,严禁任何扰民事件发生。与此同时,派出侦察队多方寻找熟悉小道的向导。
吴焕先
然而,程子华等人派出去的侦察队很快就都失望而归。当地群众饱受土匪蹂躏之苦,又被反动分子严密控制,听说“大队伍”来了,多数群众都进了地主民团控制的寨子,仅仅留了少数老人照看门户。别说找个愿意带路的向导,就是要见到个能在山里走路的壮劳力都几乎见不到。
没办法,只能让侦察队扩大寻找范围。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在鄂豫陕边省委书记张星江的帮助下,侦察队在距离卢氏县城10余公里的横涧乡大干村遇到一位去青山赶集卖糕点的货郎。侦察兵把他带回军部,这个人就是陈廷贤。
陈廷贤来到军部后,程子华亲自和他谈话。程子华是山西运城人,听说陈廷贤也是山西人,在老乡关系的基础上,聊得十分投机,恰好陈廷贤也到运城做过工,这一来关系就更近了。他们从运城出生的关云长,谈到各自的家世、经历,到目前各自的处境,一个家乡的话题,就让他们谈得停不下来。
程子华听说陈廷贤13岁就背井离乡、在外谋生,从晋城到运城,再从运城到卢氏的苦痛经历后,感伤万分,紧紧握住陈廷贤那布满裂痕的双手,一声“小老乡,你辛苦了”,便声泪俱下。程子华21岁参加革命,正是因为同情老百姓的苦难,才会毅然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苏区工作多年,没少遇到像陈廷贤这样饱经苦难的老百姓。而他毕生所追求的,也正是为这样的老百姓谋求幸福生活。
陈廷贤从小备受欺凌,哪里受到过这样的尊重,堂堂一个军长竟然跟自己如此亲近。而从谈话中,他也深深感受到,程子华率领的这支队伍,跟他之前所见到过的任何军队都不一样,是一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陈廷贤早已经被深深感动到了。
当提到红军被围困,无法突围时,陈廷贤心急火燎,向军长表态:“这山里的小路我熟,赶快走吧,我给你们带路,我做货郎生意,走过只有放羊人知道的小道,这条小道虽然险要,崎岖难走,但可以绕过五里川和朱阳关两个隘口,可直插陕西洛南。”当即军领导进行了研究,决定采纳货郎建议。程军长就把领军突围的重要使命交给了“小老乡”。为迷惑敌人,当下派出手枪团,到朱阳关东15里处的村子佯装主力“号房子”,贴标语,造声势,给敌人造成错觉。
1934年12月5日清晨,红二十五军主力就在陈廷贤的带领下,从叫河镇出发了。队伍从姬家岭进入水峪河峡谷,经香子坪,大石河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大峡谷“一线天”前进。
“一线天”通道的两边均为悬崖峭壁,为了防止被伏击,副军长徐海东率两个连,各配7挺机枪,沿两边山头走,居高临下,当开路先锋,掩护主力前进。傍晚走出文峪口,沿洛河南岸前进。陈廷贤先进入县城为患病的鄂豫皖省委书记徐宝珊买了药品,并侦知城内尚无驻军。得知这一消息后,红二十五军计划相机占领卢氏县城。
当夜,红军主力到达涧西、南窑时,远远看见卢氏城头灯笼火把通明,还听到人喊马叫,经侦察,才知道蒋介石电令从陕州调来的援兵进驻了县城,军领导当机立断,绕过县城,沿洛河南岸同西急行军,赶到河口望云庵一带在柏树林里露营。
第二天红军主力在横涧镇方向虚晃一枪,向龙驹寨推进,并消灭了驻扎在此的保安队。第三天红军主力多路行进。先从徐家岭、潘河向灵宝秦池一带虚张声势,实向官坡镇迂回。主力由陈廷贤带领翻过大夫岭、石门、经香山庙向官坡镇挺进。在官坡镇稍作休整补充后,直奔与陕西交界的兰草村,并在此宿营。
经三天三夜翻山越岭,8日先头部队直扑豫陕交界处的安塞铁锁关,陕军败逃,陈廷贤终于将红军带出了重围,进入了陕西南大门。陈廷贤的义举,临危受命,挽救了红军。使蒋介石欲聚歼红二十五军于卢氏群山中的企图成为黄粱美梦。
陈廷贤终于将红军带出了重围。临别时,红军送给他10块大洋,可陈廷贤拒绝了。程子华和吴焕先写了一张字条,盖上大印,恭恭敬敬递给了陈廷贤。程子华告诉他:“小老乡,从此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把这张纸条保存好。”
程子华
红军脱险后蒋介石恼羞成怒,命令驻卢氏部队和地方武装严加追查,认为一定是当地人带的路。陈廷贤送别红军后,返回到卢氏卜厢峪的家。第二天,把他以给红军带路的嫌疑人被民团押到城隍庙审问,经干娘联络了几个乡亲向民团证明货郎这几天一直在串乡没远走,要求放了小货郎。由于陈廷贤只身一人,在山区游走四方,走到哪住到哪,一半天不定,又是一人所为,查无凭证。经民团捆打、罚跪折磨了三天才把他放了出来,出来后他遍体鳞伤,经干娘尽心调养,一个月后才能出来走动。
红25军进入陕南后,粉碎了敌人两次“围剿”,开辟了50万人口的鄂豫陕根据地,后为接应中央红军北上,又继续长征,于1935年9月抵达陕北的永坪镇,与红26、27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红25军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成为第一支完成长征的队伍,人员还从出发时的2500余人扩大到3700余人,成为长征途中唯一一支非但没有减员,而且发展壮大了的队伍,并为以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15军团缩编为八路军某旅,在晋东南一带坚持了两年多敌后游击战,可惜陈廷贤那时远在卢氏县,对此全然不知。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队伍被派往东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主力。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队伍肩负“保家卫国”使命,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成为赫赫有名的“万岁军”38军113师。
遗憾的是,日寇攻陷卢氏后,烧杀肆虐,陈廷贤的两间土房连同那张纸条一起化为灰烬。陈氏夫妇都不认识字,也不敢把纸条拿给别人看,因此那张纸条上究竟写了什么,一直都是一个谜。但他一直记得那句“你已是共产党的人啦”,为此几次主动要求缴纳党费,但由于没有证据,无法得到党组织的信任,始终未能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在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曾先后六次派人前往晋城寻找“小老乡”陈廷贤,因当初误将陈廷贤听为陈廷献,均未找到。
1985年中央军委要撰写红二十五军军史,又派人来晋城去河南卢氏寻找陈廷贤,才在卢氏县城内找到了陈的家人,可是时间晚了一年,陈廷贤已于1984年不幸去世。当得知陈廷贤的坎坷遭遇和已经病故的消息后,程子华、刘华清等红二十五军的老红军感康万分,泪流满面。
很快,陈廷贤的英雄事迹被反馈给卢氏县委和县政府。卢氏县委、县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召开会议,作出决定:
一、以县委县政府名义拔专款,县老促会承办,为陈廷贤树立墓碑,在墓碑上铭刻上他带领红二十五军脱险的英雄事迹;
二、为陈廷贤的遗属吉桂枝,按政策给予抚恤优待;
三、为没有工作的小女儿陈爱玲,给予安排适当工作;
四、在县党史馆将陈廷贤的事迹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列展。
而陈廷贤的事迹也被写入了红二十五军军史,成为红军“军史布衣第一人”。
正因如此,当刘华清上将在1996年听说陈廷贤的老伴儿还健在时,才会那样激动。最终,《北上先锋》摄制组在卢氏县拍下了许多镜头,其中就有三次关于陈廷贤英雄的珍贵镜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