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两岸的空中实力对比有些出乎意料(1996年两岸人均GDP对比)
前两天提到,当年“千军万马过海峡”的时候,海军水面舰队在防空和反舰领域都处于下风。而我在这两篇微头条评论区也注意到部分讨论,普遍认为当年我空军的实力也全面落后于对岸。于是,我又搜集了一些数据,发现事实似乎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反舰处于下风
防空也处于下风
估计是印象使然,很多军迷在提到那个时候的实力对比时,都以为面对对岸幻影2000和F-16机队时,我空军的实力是难以匹敌的。然而,130架的F-16订单虽然是1992年就签订了,但是首批5架却是1997年初才到货。而同样于1992年签订的60架幻影2000,也是到了1997年5月才开始交付第一批。
对面的幻影2000在练公路起降
F-16全部服役已经是1996年之后的事了
在1996年档口,对岸真正装备的三代机是自研的IDF战斗机,有两个中队,一共40架。其余主力是F-104G和F-5E/F二代机。
被形容为只有机身没有机翼的F-104
当然,在1996年,我空军的账面实力也强不到哪去。三代机里,只有1992年购买的第一批次的24架苏-27SK/UBK形成了战斗力。并且,由于妥善率问题,真正能使用的据说只有21架。真正的主力就是歼-8系列、歼-7系列和歼-6系列。
当年可用的苏-27并不多
说完飞机数量的对比,再来说说机载弹药。当然,这里比的主要是空空导弹,毕竟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90年代的空战已经进入超视距时代,中距空空导弹的优劣决定作战效果。
苏-27SK让中国空军第一次具备了中距拦射能力
当时我空军这边的中距弹除了苏-27携带的R-27半主动雷达中距弹,还包括歼-8B携带的、从意大利引进的“阿斯派德”弹,俗称A弹。阿斯派德弹一共只引进了85枚,其中1990年交付了25枚,1996年初紧急交付了剩余的60枚。不过在这之前,歼-8B已经用该弹打了6次靶,也就是说在1996年,可用的阿斯派德弹一共只有可怜的79枚。当然,要是加上可用的R-27,这个数量就不会太寒碜。
歼-8B和A弹则让国产飞机第一次具备了中距拦射能力,注意图中展示的A弹
对于对岸,给IDF配套的“天剑-2”中距空空导弹则是在1996年才完成测试,并紧急生产了一小批测试型号投入使用。
IDF,注意机腹下的天剑-2
也就是说,在三代机和中距弹比拼上,我空军是占据上风的。而如果考虑到二代机,当时号称“小F-16”的歼-7E已经大概服役了两个团60架左右,加上霹雳-8格斗弹,是F-104G或者F-5E/F之流不能比的。
霹雳-8反而是那个年代我军最可靠的兵器
不过,对岸还是有一项很大的优势的,那就是已经服役的4架E-2T预警机。这种现代空战必备的大杀器对空情的掌握能力极佳,能有效监视我空军的活动。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意外的发现,跟臆想的有些不同,我空军居然在整体实力上还略占优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