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故事”:见生死离别 知人间真情(墓地的故事)

来源:生活报

变化:从注重风水到尊重逝者生前喜好 不变:“位置离已逝的亲人越近越好”

墓地“故事”:见生死离别 知人间真情

生活报记者 于海霞 周际娜

这是一个不能跟客户说“你好”“再见”的职业。因为来找他们的人通常状态很不好,而说“再见”又让人听着很不吉利。

张帆今年50岁,在哈尔滨皇山公墓工作22年了。作为市属国家公墓的一名墓地销售员,他格外忙碌,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七点到下午两点,没有节假日,“一般越到节假日我们越忙,很多人会趁着放假来选墓地,而且就算是大年三十也都有下葬的”。

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往往绕不开墓地销售员。每天穿行在墓区里,这份特殊的职业,让像张帆这样的从业者,见证了几十年来人们在墓地选择方面的变化,也比常人体味到了更多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

墓地“故事”:见生死离别 知人间真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爱钓鱼的父亲面朝湖 喜欢花的母亲紧邻花坛

刚入行时,张帆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怕别人说三道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父母年纪大了,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张帆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朋友圈里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死亡这个话题虽然常常被忌讳,但每个人都难以规避。

二十多年来,张帆接待过数以千计来选墓地的人。他明显感受到了一种变化:选墓地时,风水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越来越尊重逝者生前的一些喜好和习惯。比如有人想给老人选个面朝湖的,因为父亲以前太爱钓鱼了;有人选了个中间的位置,因为逝者生前“喜闹不喜静”;有人一眼相中了花坛旁边,“我妈以前特别爱养花”;有人专门要买靠过道的墓地,理由是家里有门市房,也给老人选个“门市房”;还有人按照逝者生日或居住楼层号码来选墓地,用有特殊意义的数字连接着生与死……

张帆注意到,尽管人们选择墓地的理由五花八门,但如果之前有亲人埋葬在这,那后人再买墓地时,个人喜好和周边环境等外部条件便没那么重要了。他们的要求往往只有一个——“位置离已逝的亲人越近越好”。前两年,张帆曾接待过来给病逝大哥选墓地的弟弟妹妹,他们希望大哥能葬在父母附近。可是由于父母的墓地是二十年前买的,周围已经没有空地了。张帆建议他们,把父母的墓地改为家庭合葬墓地。这样的结果,令家属们挺欣慰,“挤一挤无所谓,能离父母近点儿比啥都重要”。

墓地“故事”:见生死离别 知人间真情墓地“故事”:见生死离别 知人间真情

资料片

癌症患者提前来“踩点” 旅日老人盼能落叶归根

为了防止“炒墓”,民政部门曾出台相关规定,对购买墓地的条件有所限制,比如,逝者家属得拿火化证明,或者年满八十周岁以上的老人才能买墓地。但也有一个特殊群体,会想提前去看墓地。

“我接待过不少癌症患者,他们想趁着自己出门还方便,提早做打算。”张帆曾接待过一对中年夫妻,男的五十出头,性格挺开朗,女的一直默默地跟在他身后。

“您想给谁选墓地?”“我是来给自个儿选的!”张帆回忆道,他最初以为对方在开玩笑,直到得知这位大哥已是肝癌晚期。

“他后来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实能来看墓的癌症患者,都是想开了。”张帆感慨道。

也有一些癌症患者是背着家人独自来的。在黑龙江省乾坤园公墓工作的李娟记得,有位肺癌患者曾说,他想尽量少给孩子添麻烦,“生前把自己的事儿都安排好”。另外一个患者,因为平时喜欢散步,相中了离景观道近的区域,甚至打趣道:“这个位置方便遛弯。”

除了癌症患者,一些渴望落叶归根的老年人,也会千里迢迢赶回故乡看墓地。有位旅居日本多年、年近八旬的女士,让李娟印象颇为深刻。她是独自回国看墓地的,她特意选了个靠过道的位置,因为这样方便、好找,“她说自己先标记好位置,回到日本后再跟儿女们交代好,等她在日本去世后,骨灰一定要带回故乡安葬……”

见惯别离仍有“破防”时刻 最不忍“白发人送黑发人”

尽管见证生离死别早已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但墓地销售员仍不免会有“破防”时刻,比如白发人送黑发人。高考前车祸去世的高中生、大学刚毕业病逝的小伙子、突发疾病离世的消防员……这些年轻生命的突然逝去,以及父母难以承受的巨大悲痛,往往让见惯生死的墓地销售员,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掉眼泪。这眼泪背后,不只是对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

“即使孩子不在了,父母仍惦记着给他们最好的一切。”李娟叹息道,在给一个90后病逝的男孩选墓地时,男孩母亲伤心欲绝,泪流不止。这对夫妻选了三年,其间来了很多次,每年都想看看有没有新开区的墓地,“他们觉得儿子特别优秀,想选一个最适合他的。”

还有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捧着女儿的骨灰盒,从外县坐火车特地来省城选墓地,因为听说这边环境更好。李娟说,那位母亲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看上去有抑郁倾向,父亲偶尔说一两句。她领着夫妻俩,选了一整天……令李娟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她再次见到了这位悲伤的父亲。这回他是捧着妻子的骨灰盒来的,人比以前更沉默了,只说了句“她来陪孩子了”。他很快给妻子选好了地方,就在女儿墓地的后排。

有人每周送花 有人每天来翻相册 被这些人的深情感动

墓地销售员似乎比常人更能体会到人情冷暖。有的兄弟姐妹因为给老人买墓出现分歧,几乎大打出手;有人买下价格昂贵的墓位,却很多年都没来扫墓……好在,每天在墓区里转悠,他们常能见到一些熟面孔,并因这些人的深情而感动。

李娟告诉记者,有位年近七旬、身材稍胖的老人,每个周四都会在老伴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还有一位年岁较大的摄影师,在受疫情影响闭园之前,每天驱车30多公里来墓地陪伴妻子。他每次都坐在一把椅子上,夏天带把雨伞遮阳挡雨,有时候会带点吃的,这样就能一直待到下午。老人在墓碑前翻看妻子的音乐相册,他曾跟李娟说,自己以前给妻子拍过很多照片,妻子走后他甚至不愿意再拿起相机了。这位老人最近还打来电话,询问何时能再去墓地……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今年清明节期间,逝者家属不能到墓区祭扫,一些人选择了代祭服务。张帆发现,有对老夫妻的墓地虽然很小且外观朴素,但格外热闹,连着三天摆满了鲜花和祭品,工作人员经过时,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听说他们有三个子女,一个孩子送一天,东西多到摆不下了,这一定是个特别和谐温暖的家庭吧!”张帆猜测道。

卖了22年墓地,张帆说,自己已经看淡了生死,这个行业也教会了他“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责任编辑:尹文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