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夏绍毅

【摘要】:唐代孙过庭《书谱》手卷,笔力洒脱遒劲,颇具晋人神韵。且通卷妙论,内蕰哲理,甚称中国书法史上书论与书艺双绝合壁之作。只要悉心研习,方可达魏晋“笔力惊绝矣”之境界。而孙过庭《书谱》中的“太极笔法”,则是“登唐入晋”的制胜法宝。本文试从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著的《太极图·易说》和黄宾虹所谓的“太极笔法”出发,结合多年对《书谱》悉心研习经验,论述《书谱》中 “太极笔法”的书写要领,从而与同道共勉,以启后学。

关键词:书谱;孙过庭;太极笔法;笔力;

一、周敦颐《太极图·易说》

《太极图·易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文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木火土金水,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着先民感知和认识自然事物哲学思辨。图中的黑白阴阳鱼,代表自然万物阴阳转化而生生不息,从而衍生宇宙万事万物,体现宇宙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所谓“抱一守恒”。对立统一是太极图揭示的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诸如天与地,奇与偶,动与静,有与无,刚与柔,聚与散,生与死,顺与逆,分与合,浮与沉,强与弱,等等皆属阴阳相对的观念,它蕴含着变化的规律,万物对立消长又相辅相成,并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相克又相生,靠近又拉远,不断重复又不断演进。太极图的阴阳对立统一观是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的阐释又有发展。

二、黄宾虹之“太极笔法”

近代山水宗师黄宾虹在《画法简言》中云:“太极图是书画秘诀。”“向左行者为勒,向右行者为钩。”“一小点,有锋,有腰,有笔根。”宾翁在《中国画之特异》一文中说:“古之笔法,今称线条,图画本源,即基于此。善论画者,必先用笔。用笔之法,着于评论书法之中。而论画者或不能详,非有所秘,以书画同源,六艺书数,图画即在其中……或称《易经》为杂字书,皆言平常日用之物。吾谓太极两仪,开辟美观,当为书画精义所存。画重用笔,证之书法,所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以及隶体分书,一波三折之语,无不吻合,静言思之,当了然而无不通也。”由此可以看出宾翁对笔法的研究已经上升到极高的哲学境界,不仅限于末流的“雕虫小技”上,其书画功力已达到天人合一,炉火纯青的境界。

三、孙过庭《书谱》之“太极发力”

孙过庭《书谱》不但继承了魏晋二王的正统笔法,而且深得笔墨情趣,通篇真气充盈,格调高雅。其用笔发力犹如“太极出拳”,看似无力,实则暗劲集聚,骨力洞达。因此,对《书谱》的发力研习是每个书家必修的功课之一。

书法的力量美,取决于书写者对柔软毛笔的综合控制力。其笔迹所传导出来的力量大小、轻重快慢、浓淡枯湿等节奏变化,都是书写者对毛笔控制力强弱的最忠实的体现。因此,历代书法大家,其控笔能力之强,功夫之深,往往令我们叹为观止。其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墨彩鲜活,真气弥漫,骨力洞达,格调高雅。魏晋书家者流,如崔瑗、蔡邕、二王等手札便是如此。孙过庭承上启下,深得二王神韵,其超强控笔能力之秘诀,完全在于他的“太极发力”。

孙过庭“太极发力”用笔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笔轻快,收笔果断。犹如护士扎针,狠、准、快,其针头与皮肤表面呈较小角度,如果太大角度和力度过大、过慢,病人会扛不住。而毛笔锋尖就是针头,在入纸的瞬间要轻、角度要小,然后顺势迅速衅扭发力行笔,转为中锋行笔,即为蔡邕所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如图一所示,“夫、自、古、善、张、绝、晋”等字起笔尤为精彩。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一



(二)、行笔的发力点常控制在点画中部,使其笔腰坚挺,力透纸背,沉着痛快。其笔迹丰润厚实,散发出一种极强的生命力,犹如莼菜条,橄榄球一般,暗合统计学中的正态形态,从而散发出一种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如图二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二



(三)、飞动线条的控笔发力,束毫如锥,坚紧挺拔,以全身之力送至笔端,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转换自然,恰到好处,行笔迅捷。此线条的控笔难度极大,没有多年的临池功夫实难做到。如图三、图四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三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四



(四)、钝拙线条的控笔发力,行笔迟涩,信笔铺毫,随心所欲,抒发情性。此线条的控笔发力在于情到浓处时,得鱼忘筌,尽情挥洒,痛快淋漓,超出法度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孙过庭说说的:“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如图五、图六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五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六


(五)、映带点画的蓄势发力,行笔跳跃,牵丝映带,类似太极拳中的缠丝寸劲,千钧一发。此线条的控笔发力在于中锋行笔即将结束之时,急停蓄势,惯性映带至下一点画的起笔,有藕断丝连,意犹未尽之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图七、图八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七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图八

四、孙过庭《书谱》的“太极笔法”给后学之临池启示

通过对《书谱》 “太极发力”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一)、习书者在书写过程中人为的动作愈少愈能接近自然。其动作姿势为:自然站立、悬肘、悬腕,全身放松。特别要注意肩、肘、腕、指关节的放松,在落笔的那一瞬间,指关节握实笔杆,握笔不宜太靠前,适当偏后些,方可书写自如,力道强劲。

(二)、习书者临池时间段最好选择在充分休息后,如早晨5-7点这一时间段,人经过一夜充分休整后,精力特别旺盛,头脑异常清晰,并且无人干扰,此时临池效果是平时的数倍。

(三)、习书者随时注意调整笔锋,使其归束如锥,不弯不散,体会万豪齐力杀入纸张的手感。长期训练,手眼自会留下烙印,形成条件反射,方可具有魏晋骨力洞达,笔力惊绝的艺术境界。

(四)、要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真性情书写”。

在书写过程中,书写者的手所要做的动作仅是让毛笔的性能发挥出来而已,这和一般意义上的掌控毛笔“拉”线条是不一样的。“拉”线条主要体现为人的主体性,是人在拉,线条是人拉出来的,毛笔就变成了仅是人操纵的工具,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在“自我真性情书写”的书写方式中,毛笔是主角,人是配角。在起笔时或许还有一丝人为的意思,一旦完全进入书写状态,书写者的手只是跟着毛笔一路运行。孙过庭的《书谱》通卷个就是这种书写状态,人为的痕迹很少,任极自然而已。

云田书论:试论孙过庭《书谱》之“太极笔法”

莼菜条

五、结语

蔡邕在《九势》中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写过程的笔锋是不断运动的,而不是按死平拖,古人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通过提按、衄锋以使得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走,这样笔画自然有立体感,线条则会凝练厚实。孙过庭《书谱》的太极笔力,无疑给我们学习魏晋笔法提供一个绝佳的研习范本,犹如黑暗之灯炬,照亮通往书学的光明大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