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改名为什么要淡化五格

很多朋友希望自己新改的名字响亮好听、也有些父母想给自己的宝宝取一个能一生好运的名字;新开张的公司更是希望公司的名字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确,取名字是一个大学问。

起名改名为什么要淡化五格

不少朋友有误区:认为起名一定要符合“五格”,甚至通过网上名字分析软件来对应名字,结果往往是不好的。

下面浅谈一下淡化名字的格数分析

许多朋友知道名字的五格分析法是日本人当年兴起的,也是根据繁体字(尤其是日化了的汉字)来计算的。它根源于19世纪自日本传入的“五格剖象法”(又称“崎健氏姓名学”),这是最受人们诟病的一种五行划分法,根据这种方法划分汉字五行往往会弄出“木”字属火(4画)、“水”字属火(4画)、“土”字也属火(3画)这样的大笑话。

因此五格分析法中的人格、天格、地格、外格、总格的分析,所蕴含的吉凶状态轻与字本身的字义、字形、字音本身蕴含的吉凶状态,因此正确的起名方法是要分析透汉字固有的字义、字形、字音本身蕴含的吉凶状态,再比照人本身的命理情况,那么名字才能起的好,才能避开与自身命理不吻合的字。

起名改名为什么要淡化五格

从命理上看,取名字一定要符合命理的相关要求。下面特别说一说名字的五行与吉凶究竟如何分析。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名字分析上很确切。因为,名字的吉凶和五行归属,首先看这个“字”本身所蕴含的情况。朋友们要特别注意,字本身的五行划分有多种,比如:

1、根据结构划分的“字形五行法”:土:地、坚、坤、坦、培、增等。直接从字形上看出五行来。

2、根据字义划分的“字义五行法”:光、辉、耀等归入火类。 从字义上可以确定五行归属。

3、根据笔画数划分的“数理五行法”:过去是根据康熙字典来划分笔划,再根据笔划数多少对以后天八卦来得出字的五行归属。但是,中国大陆目前均采用简体字,因此,用简体字转换成康熙字,再查对五行已经不妥了。

4、根据读音划分的“音韵五行法”:这个相当复杂,很多业内人士都被搞得晕头转向。其实字音的五行是从喉、舌、牙、齿、唇五种器官发音来定的,请朋友们记好了:

唇音属五行之土 拼音:b , p , m , f, w

舌音属五行之火 拼音:d , t , n , l

牙音属五行之木 拼音:j , q , x , y

齿音属五行之金 拼音:z , c , s , zh , ch , sh , r

喉音属五行之水 拼音:g , k , h

起名改名为什么要淡化五格

到这里,朋友们发现,对汉字的五行进行分类归属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往往不同的划分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玉”字,按照康熙字典分析,该字是属“木”。但从字义来看,因土石沾染了“龙气”化为玉。因此玉生于土,坚似金,通透如水,养人如木,正阳同火所以玉,五行俱全,但通常认为属土的巨多;也有人是按照属金或者属水来对待的。是不是很复杂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哦。

不过,特别提醒朋友们,在上述分析中,最重要的分析字的五行步骤顺序是:字义、字形和字音。

其次,看名字的五行和吉凶要看名字和命理的匹配问题。汉字字义五行的划分,对命名非常重要。按传统命名法,凡先天命理五行不平衡者,其取名时均应作五行弥补,这种五行弥补,最合理、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字形、字义弥补。

通常来说,取名字不会取本身是“凶”的字,比如,相信没有人会取“杀人”、“放火”、“流氓”等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但是,往往让人迷惑的是有些字本身很有意义,也是吉日的字,但是某些人却不能用,用之就是凶,为什么呢?看字的吉凶主要还要看字义与人的命理是否相吻合、是否匹配,如果吻合匹配就是吉日,否则就是凶。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人八字命理是喜用“土”而忌用“木”的话,那么,就需要避讳字义是“木”的字。“凯茜”这个名字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也不难听;如果忌讳木的朋友用来作为自己的名字,那么,肯定就是凶,其人生会多不顺畅。记住:名字最怕“名存实亡”!

起名改名为什么要淡化五格

显然,分析姓名的好坏吉凶注重的是人的命理五行与字之间的匹配问题,无论是字义、字形和字音均是如此。

也就是说看看“名”(名字)与“实”(命理)是否相符。只有名实相符才为吉利。不过,提醒朋友们,很多朋友的名字并不符合其命理五行的喜忌,因此造成健康、情感、事业、学业和财运的不好。

对于公司来说,公司名字吉凶或者商标命的吉凶,除了分析字本身的吉凶外,还要比照字与法人、字与行业五行特征是否匹配吻合。吻合匹配就是吉日,否则为凶。

说到这里,想告诉朋友们:一些朋友想改名字,但是,却又怕到派出所改户口很麻烦,其实,改名不一定改户口本上的名字,只要你改名后用在名片上,有人喊你的名字就OK了。名字的五行和吉凶关乎人的一生,如果朋友们觉得自己的运势一直不佳,情感事业财运甚至健康都很不好,那么,除了调理的屋宅风水、办公室风水外,还建议你不妨改改自己的名字,没准你会一扫霉运、风生水起好运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