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钩鼻三白眼,不够漂亮的陈晓旭,凭啥成就最经典的林黛玉(三白眼鹰钩鼻招风耳女人)
"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中这样描述到林黛玉。自古以来,人们对曹雪芹所描写的林黛玉都具有无限的遐想,而曹雪芹本人也没有在书中给出林黛玉明确的长相。
这就要求导演们在翻拍红楼梦时选角要具有别出心裁,提及陈晓旭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无形之中人们已经把她视为林黛玉了。大家都记得她的长相,鹰钩鼻三白眼,这在大家的印象中都不会是一个漂亮的人,那么她又凭啥成为饰演林黛玉的主角?
从不被看好到一枝独秀
当初86版红楼梦选角时,王扶林决定采用全国海选的方式来找到千里马。这时,陈晓旭便毛遂自荐,她写了一封书信并附上照片寄给了王扶林,幸运的是,她被选中了,被允许来到北京试镜了。
但是,扮演林黛玉一角还可谓是困难重重。在当时剧组中,陈晓旭有许多的劲敌,其中有扮演晴雯的安雯,胡泽红、沈璐、以及饰演秦可卿的张蕾。其中沈璐极具艺术细胞,多才多艺,张蕾又是长相最为出众,与她们两个相比,陈晓旭便显得希望渺茫。
但幸运似乎是站在陈晓旭这边的,在一次剧组组织的晚会上,沈璐由于过于开心,给大家展示了一段霹雳舞,这样的表演可让王扶林着实吓了一跳。书中写到的林黛玉可谓是怯懦不胜,弱柳扶风,又怎会如同沈璐一般,于是沈璐就被排除在外了。
为陈晓旭扮演林黛玉起到至关重要的事件是她和东方闻樱拍宝玉杜撰林子洞的戏。东方闻樱反串宝玉,演得极其出彩,陈晓旭遇到有困难的事便激发出她的演技,王扶林对林晓旭演的这段戏相当满意,后来王扶林问了她妙玉的判词是什么?
陈晓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王扶林随即又问道:"如果你不演黛玉,给你任意一个角色随便你演,你觉得如何呢"陈晓旭回答道:"我就是黛玉,如果让我去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说林黛玉去演其他角色了"王扶林听了她的回答后很满意,这才定下了陈晓旭。于是就这样,陈晓旭成为了林黛玉的扮演者。
无法被超越的黛玉
借用金庸先生的一句话:"林黛玉长什么样,我从没见过,但我猜想,她应该像陈晓旭的样子,方才名不虚传。"曹禺先生也曾评价道:"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由此可见,外界对于陈晓旭的表演评价极高。
红楼梦是陈晓旭参演的第一部戏,也是她演艺生涯的起点,但无奈这个起点太高,也最终成为了她演艺生涯的终点。在饰演完林黛玉这个角色后,她觉得自己演什么都比不上曾经饰演的林黛玉,于是后来她去了文工团,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演员。
弃演从商的传奇经历
"《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又关上了一扇窗,我无法进入,只好重新开辟一条道路,却意外的发现它通向更美丽的远方。"陈晓旭曾对自己的同事这样说到。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成功地成为了一名商业女强人。
在陈晓旭刚进入商界的时候,就如同她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最低谷的时候甚至只买半个猪蹄,做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但是她始终是没放弃,还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一次和长城广告公司的洽谈中,长城广告公司起初因为她们刚刚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信任她们,两方的合作几近不可能,后来当对方得知她就是"林黛玉"后,对陈晓旭说了一句:"我们对别人是不了解的,但是对林黛玉还是认识是了解一些的,林黛玉是不会骗我的。"于是,她们就这样进行了合作。
因林黛玉而生,又因林黛玉而成。或许,陈晓旭这辈子就注定与林黛玉密不可分了,之后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干练,有魄力和韧劲。她创立了世邦广告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她曾为五粮春写过这样的一则广告:"她系出名门,丽质天成,秀其外而绝无奢华,慧其中却内蕴悠远;壮士为之洒泪,英雄为之牵情。个中滋味,尽在五粮春。"
或许是因为她太似林黛玉了,就连命运也相差不多了。在她40岁的时候就患上了乳腺癌,但是由于她一生爱美,不愿自己的身体受到摧残,她最终选择皈依佛门,平静的度过自己剩下的日子,演过袭人的袁枚评价她:"完美对她而言十分重要,在她心中始终坚定着对完美的追求。"
陈晓旭当年受邀前往北大演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一种渴求,希望我能了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是做什么的?死了以后会去哪?我觉得生命之外,还有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陈晓旭是个会思考,不甘于安于现状的人,是一名思想上的智者,同时,也注定不会像林黛玉那样处于深闺,因愁伤身,为爱断肠。
陈晓旭就是林黛玉,这是烙在每一个"红迷"内心深处的认知。虽然她已经离开12年了,却依旧被人们铭记在心,每每想起她,总会唤起自己内心的温柔与美好。"碧海沉沉一彗星,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多谢绛珠一片情。"
这是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为陈晓旭题的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许人们怀念的并不仅仅是陈晓旭,可能更让我们怀念的是挥之不去的曾经带给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太多美好的情愫的"林黛玉"。
文/文史旺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