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留下一枚钱,为啥雍正年间还在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一、开元通宝
如果要问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久的货币,“开元通宝”绝对算一个,它和秦半两、汉五铢、宋朝的宋元通宝,以及明朝的永乐通宝,并称五帝钱。
传闻,这五帝钱,对应中国的五行说,甚至有驱邪祛毒的功效。但具体说到这个开元通宝,它的身上,其实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东西。
二、开元通宝的起源
好吧,第一个问题来了:“开元通宝”从何而来?
有朋友可能会说:这还用问,肯定是唐玄宗那个年代的产物。但其实,这个答案——是错的!
开元通宝真正诞生的年代,是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唐初货币改革的产物。而后来的唐玄宗年号也叫开元,那就纯属巧合了。
三、币制改革
简单说下币制改革这事。
开元通宝出现之前,咱公认的俩宝贝,分别是“半两”和“五铢”,而这俩宝贝的相同点是——都跟重量单位有关。
如果市场稳定,“半两”、“五铢”的价值非常容易界定,拿秤称就行啊,只要成色足,这一大捆钱价值多少,那是确定的。可如果战乱或者社会动荡呢,原本能买一只鸡的“半两”、“五铢”,可能就只能买个鸡腿了。
尤其隋末的通货大膨胀,民间私铸货币,各种掺假操作下,让原本公道的五铢币严重缩水。
所以,到了开创大唐的唐高祖这里,币制改革,也是不得不行!
其改革思路,就是把钱币的形制、大小、样式等规格固定下来,从名分上让价值与重量脱钩。钱币的概念,也从此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也就是具有了信用货币的功能。而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
而开元通宝的推行,对于大唐的社会稳定和市场繁荣,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大唐王朝的繁荣昌盛,就与这次币制改革分不开。
值得一提的是,这开元通宝对书法爱好者也很有帮助——它的原始作者正是大家欧阳询。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开元通宝不可能是唐玄宗的宝贝,因为死了的欧阳询不可能给活着的李隆基写字。
四、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
再来探讨一下“开元通宝”四个字的读法。这四个字到底是该上下读“开元通宝”,还是旋读“开通元宝”,这其实很有争议。
开元通宝一派认为,“开元”就是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而它所开启的币制改革,被后人沿袭近1300年,其影响力也真对得起“开元”这个名字。
而且开元一词在汉代就有了,班固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他还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到了唐朝,这个词更是常用词汇,所以读作“开元”应该是没毛病。而且唐肃宗乾元重宝、唐代宗大历元宝,也是上下读。
但是以唐石父为代表的专家却有不同看法,认为这四个字应该顺时针旋读“开通元宝”。
其理由也很有意思:诗人王梵志的《奉使亲监铸》中记载:“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本性使流传,涓涓亿兆阳。”而他是“废五株,行新钱”的亲历者,他诗中的“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解释了“开通”为了流传万里,“元宝”则在青黄不接之际出现。
而且,大唐的钱币,还真有旋读的,比如:乾封泉宝、建中通宝等都是旋着读的。
此外,受到唐朝影响的日本皇朝十二钱,也都是旋着读的。
嗨,您别说,唐石父先生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啊。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之下,现在很多场合是两种读法都对。但习惯上,我们还是管它叫“开元通宝”。
关于“开元通宝”的纠纷,这桩公案,可能在短期内很难分出胜负输赢。
五、强大的生命力
而“开元通宝”又堪称中国古代最成功的钱币,它的使用绝不局限于大唐。
据考证,甚至到清雍正年间,在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
而我们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也都有仿制开元形制的钱币。
论国际影响力,其他钱币恐怕都要靠边站了。
也正是其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五帝钱”之一,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隐藏在这“开元通宝”这小小钱币背后的币制改革,和它流通千年的生命力,都值得我们反复回味。
参考文献:《旧唐书·食货志》《资治通鉴》
北宋末年朝廷油尽灯枯,为何还能在东京保卫战初战告捷?
这场“微不足道”的改革,延长了大唐百年国运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