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jing)
井是东北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古籍对井是这样描述的:“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据说第一个在地下掘出水来的人是舜帝,第一个打出深水井的人是“百工圣祖”鲁班。
早年间的大井,井口为正方形,边长约100厘米左右。深度随着水层的不同,有深有浅,一般深度在两丈左右。分为井台、井裙子、井口、井淖、辘轳把、井绳、柳罐斗子几部分。
选址:打井要在春天选址。太阳未升起之前,由有经验的井匠师傅,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在主家“左青龙”位置,趴在地上仔细观察地气,所谓“地气”,就是地面上可以看到蒸汽一样的气体,地气旺的地方最适合打井。此外还要根据水脉、水位高低、方便挑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打井位置。
井开挖的同时,根据井匠师傅的要求,由有经验的木匠师傅,按照尺寸,用“班活尺”量好用于铺设井壁的木板(也有使用椽子的)的长度、宽度、角度,木板两端全部留卯榫(mǎo sǔn)口(卯端为凹口,榫端为凸口,凹凸咬合,严丝合缝),这些木板叫做“井淖”(nào)。最下面的一组井淖,要做成“刀螂淖”,即朝下的一面像刀刃状。
挖井:井匠择吉在选好的位置上,破土动工。一口好的水井,关乎着居民人丁的兴旺,关乎着村屯的未来发展,所以家家户户都格外重视打井这件事。动工前,村民们会自发地举行一些仪式,包括上香、摆供品、磕头跪拜井神、土地神等,嘴里还要念叨喜嗑儿:“太阳一出喜洋洋,土公、土母闪一旁,小镐一扬,万福吉祥”“井神赐我甘泉,保佑一方平安”等吉祥话,之后由德高望重的人用大镐刨开第一锹土,接着由井匠师傅开挖。先在地面上“闪”开一个5米左右的“大盘子”,往下逐渐收窄,呈漏斗状,每到两米左右留一个台阶,方便井匠出入,也为了井匠的安全。
井口要用木桩支起一个三棱锥状的三角架,三角架下端悬挂一个圆铁环(后来改用滑轮,叫“斤不落”),把挖出的土,用筐通过铁环、绳子牵拉,运到地面倒掉。
下淖:井挖到出旺水后,要下井淖。井淖分六幂、八幂(即六边形、八边形)等。一般的井使用六幂。下淖要先下“刀螂淖”,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下淖。
抱井杆:下淖时,同时还要在井淖外端的锐角夹角处,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树立木杆(几幂井就用几根木杆,木杆高度不够,可以往上续接,高度要从井底直至井口),这些木杆叫做“抱井杆”,用其“别住”井淖不会变形。此时,要在井淖外回填黄土。
小淖:有的井底还要下“小淖”,小淖一般也就一米多深,上水后,挖井不方便,小淖出土量少,出水量大,同时有蓄水和使水沉淀的作用。
井裙子:下完淖后,在井口四周用25厘米左右的厚木板,镶成边长为10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井口,这一部分叫“井裙子”。
井台:用厚木板或石板,砌成边长为2米左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做为打水人的站台。
井架子:在井口后面,有一组x形木桩,距离此木桩后端约120厘米处,还有一根立桩。辘轳把穿过木杆,横架在x形木桩交叉点、立桩上的圆眼形成的直线上。在立桩与x形木桩后端坠以重石。打水时,摇动辘轳把,后端才不会撅起。井架子安装要结实耐用,否则使用中会发生危险。
辘轳把:先用木条或木板做成空心的圆柱体,铁制的或木制的摇把,用铁箍固定在圆柱体上,这个部分叫做辘轳把。辘轳把外面拴一条结实的长绳,着水部分一般拴着铁链(绳子省钱、轻便,下端用铁链抗烂),铁链上拴着柳罐斗子,是打水的工具。
柳罐斗子:柳罐斗子,是柳罐匠子用不去皮的柳条,配合模子手工扎制的(柳罐匠子还可以扎制大笸箩、簸箕、烟笸箩、针线笸箩等)。柳罐在使用过程中,柳皮儿腐烂,可以迷住柳罐缝隙,不容易透水。柳罐斗子形状如尜(gá)形,即上、下两端稍小,肚略大,上口直径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上口位置用柳木薄板圈边,固定结实。还有一个牛样子状(扁人字形)的提梁,一般用榆木制成,提梁与井绳连接。
挖井完工,还要举行更加隆重的仪式,烧香上供,燃放鞭炮,感谢井神与土地神的恩赐,把甘甜和幸福赐予这一方人民,接着家家户户排队打水,分享快乐和喜悦。
井,不仅可以满足一个村屯的人畜用水,还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炎热的夏天,淘气的男孩子们,从大井里打出“井拔凉水”(东北人形容水特别凉),搬着柳罐斗子一顿牛饮,之后非常豪迈地叉开双腿、挺起胸脯,把一桶凉水从头上直浇下来,享受这份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清凉。冬天,井台冻成厚厚的冰台,一跐(cī)一滑,男孩子可不怕,有的干脆趴在井台上,把脑袋直接伸到井口里掰冰溜子吃,不管被谁家挑水的大人看见,肯定是一顿臭骂,外加一顿“炮脚”。孩子们把井台当做滑冰场,在上边抽冰猴、滑冰车、打出溜滑,井台边的友谊和幸福,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
在大井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小井、压井、机井等取水方式,其中小井、压井被许多个人家采用,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机井主要用于土地灌溉和牲畜用水,现在城市和许多农村都使用自来水了,井基本绝迹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