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铁柱万寿宫遗址历经坎坷重见天日(铁柱万寿宫的来历)

南昌铁柱万寿宫遗址历经坎坷重见天日从南昌八一广场出发,顺着中山路向西,便可来到万寿宫商城,这里是南昌妇孺皆知且繁华了数十载的商业区。虽然万寿宫商城的名声在外,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座繁华的商业城底下,埋藏着一座真正的宫观——铁柱万寿宫。随着万寿宫商城拆迁改造,这座地下宫观渐渐要露出它的“真面目”了。

始建于晋代

遗址底部为明代筑基

江西人从晋代就开始崇敬帮助他们治理水患的“福主”——许逊(许真君),并建造了一座座万寿宫以纪念他。唐宋时期,江西人开始向湖南、云贵一带迁徙,但不论走到哪里,万寿宫似乎都会“跟”着,这也使赣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掩藏在南昌万寿宫商城之下的铁柱万寿宫,也是为纪念许逊而建的。据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介绍,许逊是南昌人,5岁读书,10岁知经书大意,精通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尤其喜欢研究道家仙术。许逊在旌阳任县令时,因为受百姓爱戴而被称为“许旌阳”,荣归之后又为家乡治理水患。许逊去世后,人们在“锁蛟井”旁为他立祠,这便是铁柱万寿宫的前身。

虽然社会的变迁让铁柱万寿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其原址一直未变。记者从南昌市博物馆了解到,万寿宫遗址发掘工作已于今年7月9日基本完成。其建筑基址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明代的,这部分遗迹因为被后期叠压,保存下来的很少,以红岩石做主料,用青砖铺地。中间层以清雍正年间为代表,沿用了之前的布局风格,更多地使用了青石材料,并创新使用了双边墙体。最上面的是清同治年间及之后的筑基,布局相比之前明显扩大,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并开始使用麻石作为建筑材料。

遗址面积约4920平方米

数次易名命运坎坷

整个万寿宫遗址的面积较大,据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负责人万欣辉介绍,万寿宫遗址的正殿和大部分后殿位于现在的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之下。它的大致范围是东至翠花街、西至持志堂东墙、北与持志堂北墙平齐、南至萝巷,遗址的发掘面积达4920平方米。

据梅联华介绍,历代铁柱万寿宫的规模都比较大,它始建于晋代,最初叫“许旌阳祠”。当时的正殿叫真君殿,在真君殿前设有敕书亭,设前门和二门,殿后建有玉皇阁。

唐咸通年间,宗祠被改建为天柱观,后又几次更名。元代,这座宫观被改名为“铁柱真延万寿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还曾亲临这里。万寿宫遗址曾几经易名,且不同时期它的面积和布局也不一样。每次修缮,其建筑的数量略有增减,规模和等级略有变化。

铁柱万寿宫命运坎坷,明清时期经历了数次大修。据梅联华介绍,在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万寿宫被重修。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万寿宫毁于火灾,当年即制定方案并开工重建,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10年)最终落成,这次重修也是这座宫观历代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

清代,万寿宫重修的次数更加频繁,一些明代的地基和柱基或被掩埋在地下,或被新的所代替。现今,万寿宫遗址中大部分遗迹都来源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的那次重修。

据了解,清同治十年万寿宫重修后,又经历了数次火灾和炮火的“洗礼”,渐渐变得破旧不堪。至“文革”时期,万寿宫才真正长“眠”于地下,当时其所有建筑都被拆毁,后在其原址上兴建了现在的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

八角锁蛟井“现身”

为万寿宫灵魂建筑

据梅联华介绍,去年7月13日,在万寿宫遗址发掘现场,一名施工人员正在清理土层,掀开一块石板后,一口古井跃入眼帘。这口古井十分特别,井壁有青、灰、红、黑等颜色,且层次分明。尤其是从上往下数第5层的红色砖块,颜色依旧鲜亮。

经过专家进一步发掘和测量得知,这口古井分为上下两个井口,井口之间相距222厘米,均为正八边形。上井口边长为100厘米,下井口边长为87厘米,2个井口之间为正方形直筒井壁,边长为250厘米。

这口古井位于铁柱万寿宫正殿遗址之前,与正殿前2座焚香炉底座构成三角形。相关专家结合史料记载推断这口古井极有可能是“八角锁蛟井”,但由于万寿宫被多次修缮重建,传说中镇压蛟龙的“铁柱”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和近代城市建设等原因,已经遗失了。

铁柱万寿宫因锁蛟井而得名,锁蛟井是万寿宫的灵魂建筑,同时也是南昌古城的重要地标。据梅联华介绍,古时南昌洪水泛滥,皆因蛟龙兴风作浪所致,许逊带领弟子与蛟龙几番恶战都未将其拿下,于是心生一计,将铁链化作米粉,骗蛟龙吃下。蛟龙吃下铁链后动弹不得,徐逊施法将它锁进了万寿宫的井中。井里有八条铁索,钩锁地脉,再铸一根高出井外的铁柱,蛟龙才被镇压柱。此后,南昌风调雨顺。

出土两对元代石兽

是狮是狗有待考证

在这次万寿宫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包括条石、石柱、石墩等多种类型的文物,这些文物上大多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竟然有一大一小2对大型石兽,经专家考证,这2对石兽都来自于元代。

记者了解到,稍小的这对石兽虽然已经破损,但依然可以辨认出是石狮的造型。石狮头顶是纹饰清晰的螺旋鬃毛,脖颈和爪趾的花纹都被雕刻得很精细。其中一尊石狮的上半身已经遗失了,但其脚边有一只小狮子,憨态可掬。

较大的这对石兽由青石制成,保存相对完好,近2米高,造型威武雄壮。其五官的表现手法令人惊奇,乍眼看去似乎没有雕刻五官,仔细一看竟能清晰地分辨出眼耳口鼻。专家根据石兽身上的花纹和雕刻手法推断石兽是元代的,其造型则被认为很有可能是狗。

“2尊较小的石兽可以辨认出是石狮,但较大的那对石兽有人说是石狮,有人说是石狗。万寿宫街区项目组将组织专家进行详细考证,研究鉴定之后,会将其妥善保存起来。”梅联华说,“万寿宫遗址发掘出的一系列文物预计将于明年8月份全部安置到万寿宫博物馆内。”

万寿宫为江西重要文化符号

所在街区商业文化繁盛

据万欣辉介绍,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或是“豫章会馆”,是江西省的重要文化符号,古时有江西人聚集的地方几乎都有“万寿宫”存在。明清时期,江西商人被称为“江右商帮”,他们所到之处都会捐款集资建造万寿宫,供同乡集会商讨地方事务之用。

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民国时期曾统计:北京共有会馆402所,其中江西会馆就有65所,为当时各省之冠。

早在明清时期,万寿宫老街已经以旺盛的香火和周边繁盛的商业闻名遐迩,成为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江南三大宫观。现在,南昌市城建档案馆里还保存着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万寿宫的老照片,当时的万寿宫雄伟壮丽,牌匾上的“忠孝神勇”与殿前的香炉石狮,见证着它当年的辉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