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唐卡情

唐卡是藏语音译,也叫唐嘎,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本意,一是平坦的意思,二指政府的诏令,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书。 唐卡多为竖长条幅,大小不定。画心为精心处理的白布,四周镶缀彩缎边框,背面以绸缎布帛托裱,前面用黄色丝绫作遮幔,上下两端加木棒为画轴,也称布轴画。

唐卡作品 韩竹婷摄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佛的世界。选取的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唐卡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不楞唐卡小镇 韩竹婷摄

拉卜楞唐卡小镇座落于夏河县拉卜楞镇海螺湾藏文化产业园区内,距闻名中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拉卜楞寺只有千米之遥。唐卡小镇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U字型街巷长约400米。该小镇有12间唐卡作画室,有300平方米唐卡展示中心及体验中心1处,拉卜楞唐卡艺术与文化协会办公室1处。展示中心有来自协会画师的作品60余幅。

拉不楞塔卡小镇 韩竹婷摄

唐卡小镇内的著名画师、公司和画室的代表作曾参加国内各级别展览和展示活动,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青岛非遗成果展,2016年成都世界非遗成果展等。他们的作品在多个城市拥有一大批喜爱者和收藏者。他们的画作精细、规范,用料天然原始。画师丹增等十余人2015年被授予夏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

布绣嘎尔玛的画师丹增 韩竹婷摄

1986年,十七岁的丹增独自一人从青海省来到甘肃省夏河县,并开始在寺庙里跟着师傅学习唐卡绘画。丹增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在寺院里看到唐卡便对唐卡产生喜爱之情,从此走上了这条路,没想到这份喜爱让他坚持了三十五年。

丹增说,最开始学习唐卡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难忘的。那时候生活特别苦,拜师傅不需要花钱,但是吃住都需要自己承担。但是对唐卡绘画的喜爱让他克服了所有困难坚持下来。

丹增创作唐卡 韩竹婷摄

丹增学习唐卡七年后出师自己开始独立画唐卡。那个时候整个夏河县有八个画唐卡的,现在夏河县画唐卡的人大约有四五百人。丹增说,唐卡绘画是神圣的,每一位画师都有最纯洁的坚守。

画室内丹增正在指导学生创作唐卡 韩竹婷摄

丹增每天早上8点开始绘画,晚上8点才结束,午饭仅作片刻休息。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副唐卡需要长达六个月才可以完成。

画室内丹增正在指导学生创作唐卡 韩竹婷摄

丹增的学生扶着唐卡画卷正在创作 韩竹婷摄

给一幅唐卡上色需要很长时间,这样的绘画姿势每天要保持十来个小时。

唐卡绘画的颜料 韩竹婷摄

传统唐卡的绘制过程也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绘画唐卡采用的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研磨而成,色泽明亮鲜艳、不褪色,几百年前的唐卡,就像刚画出来的一样。

兰索巴嘉正在创作唐卡 韩竹婷摄

兰索巴嘉措是丹增的同事,他自幼学画,2001年开始专攻唐卡艺术,拜希热布、久美尖措、者巴、塔路等人为师。他还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向多名唐卡大师学习。他的许多作品被寺院、活佛、高僧及国内外喜爱唐卡人士收藏。

画师丹增 韩竹婷摄

唐卡小镇唐卡绘画体验画板

说起唐卡的未来,丹增笑道,现在学习唐卡的年轻人很多,部分学校也会开设唐卡课程,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有保护,这门手艺会传承地越来越好。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指导老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