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什么意思(唐卡到底是什么?)
唐卡艺术
西藏唐卡是用彩缎装棱成的一种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
西藏唐卡起源于何时,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就西藏绘画艺术而言,其历史大体可以追溯到吐蕃早期。据藏史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墙壁上就绘有壁画。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崛起,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全藏,揭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联姻,加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这前后,吐蕃王朝相继修筑了布达拉宫、帕邦喀宫、强巴明久林宫、扎玛宫、庞塘宫等华丽的宫殿,建筑规模空前雄伟,为装饰这些宏伟的宫室,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绘画活动,大大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是我们所见唐卡最早的记载。现在这幅唐卡已不复传世,但从西藏绘画艺术来看,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是可以肯定的。在这个时期,不但有长期发展起来的壁画艺术作为基础,而且在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中,自然会吸取其他民族新的绘画艺术来丰富自己,特别是佛教的传人,佛画艺术随之发展起来。于是一种作画随意、不受建筑限制、便于悬挂、易于收藏,也有利宗教宣传的新的绘画形式,也就应运而生。自此以后,唐卡和壁画这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就比翼双飞,成为西藏绘画史上两颗鲜艳的明珠。
西藏唐卡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但由于社会的各种 动乱,唐宋时期的古老绘画保存下来的唐卡已不多见。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另有一幅贡塘喇嘛相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西藏唐卡很少留下作者的名字,但一些著名画师却是人们熟知和敬佩的。如前藏的洛扎丹增洛布,后藏的曲银嘉措、绒巴索朗结布、江央旺布等,都是17世纪著名的绘画大师,还有一部分唐卡是由寺院有绘画才能的喇嘛绘制的。过去,寺院是西藏文化荟萃之地,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又是出类拔苹的绘画能手。公元11世纪进藏传教的阿底峡就是绘画佛像的高手,据说他曾画过两幅珍贵的唐卡,一幅自画像保存在热振寺,还有一幅大威德金刚像存放在聂塘寺。在聂塘寺还保存一尊阿底峡的自塑像。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曾为萨迦北寺画过文殊菩萨像。格鲁教派的始祖宗喀巴也精通绘画,据说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寄给他青海的母亲。以后,诸如克主杰、阿明罗桑嘉措等宗教首领,也都画过不少唐卡珍藏在寺院。
唐卡的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多数是在布面、绢面和纸面上进行彩画,还有许多刺绣、织锦、绎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之于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经,数色之纹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粘贴在织物上,组成人物和各种图案。绎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吞丝作纬,各色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搂之像,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特种工艺美术品。它既保持了原作的风格形状,同时又具备丝织物细腻动人的特点,工艺复杂,尤为珍贵。这些织物唐卡,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质地紧密而厚实,富有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用珠玉宝石镶嵌其间,珠联壁合,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华丽精美。酉藏的织物唐卡多为内地制作,后来西藏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另外还有一种印刷着色唐卡。这种唐卡要经过绘画、木刻、印刷、着色、装裱等几道工序。
西藏唐卡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有取材于西藏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的历史画和风俗画,也有反映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科学唐卡。据史作画,以画言史是西藏唐卡的一个显著特点。反映西藏历史的唐卡,有通史性的,作者把西藏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一件件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联起来便是一部完整的历史。有断代性的历史唐卡,即描绘某一历史阶段的几个重要片断,说明有关的历史事件。还有一种人物传记唐卡,即把某个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宗教人物)一生中突出的活动表现出来。另外,布达拉宫收藏的天体运行图,每个行星分别画有象征十二天宫的动物图形,均按各自的轨道有规律地运行,这类唐卡是西藏古代的绘画艺术,也是研究古代天文历算的重要文物。罗布林卡收藏了一整套藏医药唐卡,共60几幅,包括医学原理、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各种药物。公元17世纪,第斯?桑结嘉措时期,集中了洛扎丹增洛布等各地著名的画师,系统地绘制了一套完整的医药唐卡。这在世界古代医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取材于民间题材的唐卡有“和气四瑞图”等,藏族多画此以示祥瑞,实际上代表人们的美好愿望。西藏唐卡的主要内容是反映宗教这一主题,诸如佛像、菩萨像、说法图、宗教寺院、宗教人物、宗教故事等约占西藏唐卡的80%以上。即使是描写西藏历史,反映自己科学方面的唐卡,也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作为宗教文化,唐卡是前人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是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人们通过唐卡艺术这扇窗户,去认识、探索这份遗产的真正价值,继承和发展西藏的绘画艺术。
唐卡的特点
西藏唐卡一般是在宽约60厘米,长约90厘米的画幅中心位置画一尊大佛像,称为主尊像,而把一段故事,从唐卡的左上角(绝大部分如此)开始围绕主尊像,顺时针布满一圈,每轴画一般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主尊像对分布在他周围的故事内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由于画心安排了主尊像,其周围的空间大小、形状都很不一致。靠近主尊像的地方,其轮廓更不规则,这就要求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构图必须是因地制宜的。西藏画师在处理这一难题时,却非常得心应手。他们把每一轴画上的每个画面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过渡连接十分自然,使主尊像周围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又丝毫没有勉强和板滞的感觉。
西藏唐卡不像连环画那样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而只是在每幅画面的一处加一个类似标题的简单疏引,故事内容主要是依靠画面本身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的。所以说,它既是连环画,但却不像现在流行的连环画那样清晰易懂,这就势必要求读者事先对它的内容有一些了解,否则是难以欣赏的。但正因为如此,读起来才更觉趣味无穷。
唐卡在区分不同情节的构图场面时,巧妙地利用了寺庙、宫宛、建筑、山石、云、树等,或用截然没同的色彩,作为相互分隔和联结的手段。虽然每个构图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看上去仍能一目了然。这些景物,除了区分构图的作用外,在很多情况下,经常被安排为故事人物的活动环境,所以,它们本身又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风景画。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画面无限扩大,又能使构图丰富多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西藏唐卡区分画幅的重要特点。
在每一个具体场面的构图里,有时往往把一件事情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安排在一起,不受时间和窨关系的限制,即在同一构图里,不但表现人物活动的某个典型情节,而且还表现了这个情节发展的连续过程。这是一种“动画”式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藏唐卡中经常可以碰到使用这一独特的构图结构形式。
“小中见大”是西藏唐卡艺术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乍看上去,西藏唐卡中的每一轴画,主尊像是最突出的,因为他几乎占去了画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并且还都居于画轴中心位置。但如果把视线转入故事内容部分,人们就会被那种气势宏伟的场面、生动逼真的人物和景色,流畅的线条,以及富丽和谐的色彩所吸引。虽然故事中的人物多在5公分以内,显得矮小,然而观赏者情不自禁地和他们站到了一处,这时,主尊像倒似乎是视而不见了。
唐卡所反映的内容涉猎面广,它囊括了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的人物头像、故事片断,并把万里高原的风情习俗、山光水色,尽收卷内。这样浩繁的内容,要在咫尺卷轴里反映出来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扎实的生活积累,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唐卡画面展现的各类人物形象,都切合历史和地区的真实,没有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痕迹。从笔者所目睹过的唐卡看,西藏画师要构思数以千计的不同场面,描绘数以万计的人物,还要做到山川有别,建筑各异风土民俗迥然不同,即使一时一地也有僧俗官僚百姓之分,耕耘畜牧,百工杂技,诸方仪礼,甚至刀戎甲胄,法鼓锣号,都要精心构图,充分显示了藏族画师技艺高超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西藏唐卡除构图、艺术处理上的这些特点外,在着色、勾线、晕染、用金等方面也有长处。它们一般是以青绿色画山石、树木、天空和地面。人物、建筑及大面积的主尊像则施以红黄暖调。这种色彩对比,以及冷暖色交织所产生的色彩对照关系,使整个画面既富丽协调,又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效果。画师们使用的颜料,多是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黄、石青、石绿、赭石等。这些颜料经多次研磨,调胶时还加入少量胆汁防腐,因此色彩鲜艳而历久不变。所以西藏唐卡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是色彩如初,这不能不说明藏族画师用色的考究。藏族画师不仅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对形象细部的刻画也极下功夫。例如每轴画面的山石、花木,以及人物服饰都用同类色晕染出深浅明暗,使之有层次感。西藏唐卡的晕染技巧是很高超的,最细密之处,像麦粒大小的叶片,都要晕染出明暗、向背;对行云流水更是晕染得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滞涩之感。
线描是西藏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因此,线描在西藏古代绘画中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卡大多数采用金线勾勒人物,景物则是用富于变化的粗细线条勾描的。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重点,都能得到应有的突出。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不论主尊像,还是周围故事画里的人物服饰,大多用金线勾描。建筑、树、石也往往用金线、金点加以装饰。藏族画师非常善于用金,他们经常用赤金铺底,尔后再用黄金描绘花纹,借以增加金色的层闪。藏族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并且要亲自加工研磨。先干磨,再逐渐加入胶水进行水磨。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要用一种叫做“猫眼石”的石头在施金的部位反复磨擦。由于采用分色勾线和分色描金,色线加强了上色晕染后的形体轮廓,金线、金点则光彩夺目,造成整轴画面非常富丽和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风格。
唐卡的工艺技巧
唐卡的形制多为竖长条幅,大小无定制。画心通常以白布为地,经绷框、涂胶、打磨、勾线、着色等一系列工序;画心完成之后,四周镶缀彩缎边框,背面用布帛绸缎之类托裱,前面用两片黄色丝绫、两条绸带作遮幔和飘带,上下两端加硬木画轴。
唐嘎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布局上疏密参差,以虚济实,活泼多变。画法上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种种,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标准起稿,面部五官、头、胸、腰等各个部位的比例均有严格的要求。然后着色,用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并用点金和其它中和色统一画面。最后线描,线条勾勒,一种线粗细一致、刚柔相济,另一种运笔有粗有细,顿挫变化,随画面的区别而运用,有的线条粗犷有力,有的圆润流畅,均能达到传神动人的效果。
一个熟练的画工完成一幅唐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同时,通常完成的唐卡都要经喇嘛加持,因此,每一幅唐卡都凝结了血汗与众神的庇护。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38-273515的药师佛唐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