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一块沉睡的石头成了晋城博物馆镇馆之宝
青莲寺北齐石刻正面照
石碑碑文拓片
青莲寺下寺
有句歌词这样唱:“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在晋城市千年古刹青莲寺的殿宇房基之下,曾经也沉睡着一块石头。
它长相很普通,却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世”,最终被确认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密宗实物。这件宝贝如今被珍藏在晋城博物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镇馆之宝。
青莲寺,因为殿内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上而得名,据庙里的金代石碑记载,该庙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1996年夏天,青莲寺大雄宝殿进行复原修缮工作,清理前期遗址的时候,工人们发现了一块石头。
晋城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刚发现这块石头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它就是普通的方形石头,灰头土脸的,大家以为只是个方形的柱础。不过,当时的老馆长张广善却对这块石头很上心,因为这块石头看起来粗鄙,可石质非常细腻,这绝对有故事。
经过简单辨认,这块高约30厘米,宽约45厘米的近乎正方形的造像石碑身正面,清楚地刻着“大齐乾明元年(560)……藏阴寺比丘昙始共道十五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等7行64字。2000年,晋城市文管处的郭新民为它写了一篇名为《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的文章,将它介绍出去,文章一经发表引起了学界几位知名专家的注意,从而对其进行研究,至此这块不起眼的造像石的价值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石刻造像的上部分保存完整,向内有宽、高各2厘米的两层叠涩小“台阶”;下面毁坏严重,原状具体情况不明。石刻四面上下稍有收分,并刻有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图像。从雕刻情况看,它适合从四面欣赏。学者们依据石刻形制和图像表现方式,结合高平羊头山石窟及近年出土的北朝石塔造像初步判断:它是石塔中一层塔身的主体部分。
石刻正面的中央雕刻有一碑。龙形碑首,额正中刻圆拱小龛,内雕结跏趺坐佛,头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为禅定印。两侧为螭龙装饰。碑身共刻64字铭文,碑两侧雕弟子像,跣足立于束腰座上。这样就共同构成一铺一佛二弟子造像,其组合形式在佛教造像中比较罕见。
碑文内容如下:“大齐乾明元年岁在庚辰/二月癸未朔八日庚寅/藏阴山寺比丘昙始/共道俗五十人等敬造龙/华像一躯今得成就上/为皇帝陛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入萨婆若海。”铭文清楚地记载了石刻造像的时间、地点、发愿人、图像内容和祈福对象以及追求目标。翻译过来就是:北齐乾明元年,昙始法师协同50位信众,一起造了这通石碑,名为“龙华造像碑”,用来为皇帝、父母、老师、百姓等祈福。
在石刻造像右侧,分别刻画有左右两部分图像,左侧为线刻供养礼佛图,右侧为浅浮雕佛经故事图,图像内容应该属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据了解,《大方等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佛教密宗经典,主要讲述的是修行、供养、礼拜、持戒、忏悔等密咒经典,而“十二梦王”是该经宣讲忏法的主要内容之一。青莲寺北齐石碑“龙华像”与“十二梦王”图像的组合关系,符合北朝佛教末法时期祈求“弥勒”的时代精神,也是现存国内存世最早的佛教密宗实物。
一块石刻造像,引起学术界和考古界的震惊,人们对于青莲寺的由来更加充满了兴趣,为何这块石碑会出现在这里?
据寺内所藏碑刻《大金泽州硖石山福岩禅院记》记载:“古青莲寺,寺额咸通八年所赐也。寺之东五里,古藏阴寺,即北齐昙始禅师之所建也。祖师慧远,器识弘伟,风神爽澈,昙始见而度之”。碑文提到藏阴寺与昙始、慧远两位法师,而北齐的这块石刻造像正是藏阴寺之物,为昙始禅师所造。
原来,青莲寺东五里的珏山下原有藏阴寺,为慧远师父高僧昙始所驻。藏阴寺处珏山之阴湿,丹河泛滥之时,寺庙就会遭到风雨侵蚀,所以师徒二人另择佳地而建,遂有今之青莲寺。这块石碑的出现,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北齐年间在青莲寺发生的佛事活动,它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研究和艺术作品的综合水准,同时也印证了青莲寺悠久的历史和鼎盛阶段。据说,曾经的青莲寺“山田百顷,僧众七百,钟鼓之声与天籁齐名,”到了隋唐时期,与少林寺、法门寺比肩而立。
时光已逝,岁月失语,这块揭开神秘面纱的石头,却向人们娓娓道来那昔日的故事。(孙轶琼)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