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叙事|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从安岳到大足的宝顶山到底有多近

安岳县是全国范围内最名副其实的石刻之乡(没有之一)。

据20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核实,安岳县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含少量圆雕)有230余处,10万余尊佛。像高3米以上的有100余尊,5米以上的40余尊,16米的1尊,超过20米的1尊。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很高的就有149处。

距安岳县城约50公里石羊镇油坪村塔子山上的毗卢洞,是安岳石刻中经典的景区之一。就景区而言,它非常小,由毗卢洞、幽居洞、观音堂和千佛洞组成。其中最为精彩的是约宽14米,高约6米的"柳本尊十炼图"壁龛;以及宽7米,高约5米,深近4米的观音堂(北宋水月观音龛)。


据现存明代万历年间碑文所述,毗卢洞石刻始于五代后蜀时期。"柳本尊十炼图"凿刻于北宋初年,是毗卢洞景区内规模最大的石刻像群。也普遍被认为,这里曾是五代至北宋时四川密宗重要的道场之一。

然而,"柳本尊十炼图"所刻述题材十分独特,仅见于安岳县域内和大足的宝顶山石窟,其它石窟均无同类题材。

关于柳本尊的生平记述,多引用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的那通《唐柳居士传》碑文。实际上,其来源应该是复刻了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的题刻,该题刻在五佛左边的岩壁面之上:"本尊教主者,始自嘉州城北,有柳生瘿……


大足宝顶山由密教道者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创建石窟寺为始,其最初开岩凿刻的圣寿本尊殿便是"柳本尊行化图",至宋端平三年(1236年)赵智凤坐灭,同年蒙元二太子窝端攻陷四川,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工程终止,历时约62年。

赵智凤(智宗)奉传柳本尊法一说是可以确定,但16岁时师从晚唐奉佛居士柳本尊,学法三年,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有明宣德元年(1426年)刘畋人撰写的《重开宝顶石碑记》记述,柳本尊于天复七年(907年)七月十日中夜,将咒法授袁承贵后,黙然坐灭。无论如何,这两人相距的时间要超过200多年。

赵智凤奉传柳本尊之法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柳本尊在当地民间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不仅信众多,且有着严密的组织。柳本尊教派长期处于灰色状态,地方志和佛家记录都没有记载,特别是柳本尊自残躯体、舍吾救人、惊世骇俗的"十炼法",虽被官府明令禁止,但在苦厄深重的民间却有难以磨灭的力量。因此,柳本尊教派的传授、传播和供养都依赖严密的组织。

偏僻的乡间社会,是一种所谓的"静态社会",朝代的更迭与其自身的风俗变革没有直接关系。两三百年,对保持一种风俗而言,不算长,更不会流失。

其二,密宗居士同样可以成佛的身份认定。密宗本身就有居士获得大成就的传统,印度佛教密宗有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其中仅有五位是出家人。柳本尊是奉佛居士的身份可以确定,而赵智凤的身份存疑,他没有度牒记录,很有可能也是居士。

赵智凤在大佛湾中把柳本尊塑造成了大日如来(毗卢佛),而自己作为柳本尊的继承人,有着崇高的地位才更加顺理成章。同时,也可以满足当地僧俗结缘造像,供养人像也可塑入佛龛的需求。



其三,超大的沉浸式主题法会场所需求,通过法会吸纳资金,投入到再建设当中。在北宋时,水陆法会在四川开始兴盛,逐渐成为佛教最隆重的一种仪式。这种法会举办的时长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从世俗层面看,法会由富人出钱信众参与,宛若一个超级庙会,很受民众欢迎。

其四,安岳县有自北宋后数百年川蜀腹地最多、最优秀的石刻工匠。北宋晚期,著名的石刻世家文氏家族,将安岳石刻推向顶峰。有一个佐证,在大足石刻中,现存能找到,有名有姓的工匠29人,其中有17人来自安岳文氏家族。由此可见,东普(今安岳)文氏家族,祖孙共七代,都是雕刻佛像的高手。为安岳石刻、大足石刻乃至整个四川石刻艺术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从安岳到大足的宝顶山,无论是从教法层面,世俗活动层面,还是工匠技艺层面,近乎是一脉相承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