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法简介(密宗简介(壹))
在密宗发展的不同时间和阶段,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对密宗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如密法、密教、秘密教、密续、续部、密咒、密乘、陀罗尼、持明乘(教)、真言乘(教)、金刚乘、瑜伽乘、但特罗部(教)等等。
密宗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坛场、仪轨和各种神格信仰为其特征。仪轨极为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皆有严格的规定,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在修法时,要建坛场(又叫坛城,或曼茶罗,意为“轮圆具足”),配置诸佛菩萨身像。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一般认为在公元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以后。公元8-9世纪时印度佛教开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间信仰,逐步融合了前期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内容而形成密教,并开始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并从其中分出一支称为俱生乘或易行乘,在11世纪时在密教中又出现了时轮教。密宗的主要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密集经》、《喜金刚经》、《胜乐经》、《时轮经》等。《大日经》崇拜大日如来(大毗卢遮那,意为“伟大太阳的光辉”),他是佛身种种的显现,是一起“智慧中之智慧”。《大日经》主要讲述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
《大日经》是整个密教的代表性经典,它在密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全部教义概括为因、根、究竟三句,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因是它的本体论,讲清净平等的菩提心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佛心自心平等无二,如实知自心既是善提。根是它的实践论,讲大悲胎藏密法,以入此曼荼罗为成佛的基本条件。究竟是它的方法论,讲三密为成佛的捷径、趣入究竟之方便,三密相应,即身成佛。《大日经》确立了大毗卢遮那佛的独尊地位,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其他诸佛为应化加持身,由此佛成为密教教主。《金刚顶经》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传“五佛显五智说”,讲的是中央大日如来佛的法界体性智,东方的阿闲如来的大圆镜智,南方的宝生如来的平等性智,西方的无量寿如来的妙观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来的成所作智;《金刚顶经》中突出了金刚神的地位,称诸菩萨为金刚,称密法为金刚界,称阿阁黎为金刚阿阁黎,称弟子为金刚弟子,称三昧为金刚三昧,称本宗为金刚乘。《时轮经》宣传现实存在像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才能从迷妄的世间中解脱出来。《时轮经》认为,究极的时间和包罗万象的现实世界的车轮都包含在人体中,与生俱有,所以在修行实践中,只要进行自身的瑜伽修行,就能实现时与轮、智慧与方便、众生与佛的统一和结合,就能自身成就本初佛。
我国和日本传统把印度初期佛教经典特别是巴利文律藏和经藏中所传的密咒、仪轨等等称为杂密;把7世纪中叶以后相继或熟的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中心内容的教义和实践称为纯密。另外把8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受到印度教性力派影响而兴起的派别称为但特罗佛教或左道密教,其中包括金刚乘、易行乘和时轮乘。以《大日经》将等为主的思想和实践常常被称为右道密教。把?世纪中叶后由印度直接传入藏地的密教称为藏密或西密,把9世纪日本空海从中国返回后在东寺建立的真言宗称为东密,另外日本还有台密,缅甸和我国云南大理一带的密教称为滇密或阿阁黎教。
关于密教的形成时间,在学术界似乎是普遍认为形成于7世纪,“但近数十年来由于对印、藏密教的进一步研究有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密教始自龙树时的2.3或3.4世纪,而一直慢慢地流传下来,至7世纪取得势力,公开流行。"
关于密教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按《中国密教史》一书的归纳主要有吠陀说、土著说、道教说、混合说、大乘说等。吠陀说认为密教直接源于古雅利安人的吠陀。土著说认为源于印度土著民族达罗毗茶人的文化中。道教说是因为在但特罗的成就法中有一些带有明显的道教特征的内容。混合说认为密宗是由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包括所有印度宗教、流行于中亚一带的袄教和摩尼教以及萨满教、中国古代星相占术和道教等等。大乘说主要是历史上密教本身的说法。从密教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看,密教最初起源于大乘佛教中的陀罗尼,是大乘佛教进一步神秘化、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是从大乘佛教的胚胎中孕育成长,并最终从此诞生出来的新的派别。密教深受婆罗门一印度教和其它带有浓厚的中世纪宗教特点的民间信仰的影响,它在植根于印度文化的土壤的基础上,与其它同类的教派和信仰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
密宗哲学主要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而且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它把对立的一切存在归之于概念上的分别,即认识上的差别。它所认为的最高存在是依赖人的主观观念的,是人与人的认识相关联而存在的,归根结底对世界的改造只是主观的认识问题。密宗的佛学思想与大乘之间的唯心主义思想是一致的,它的思想是完全建立在大乘佛学的基础之上的,密宗强调的是性空相有二而同一,终极真实同现实世界的同一性、无差别性。其立足点在于强调两极的同一性,认为自心即是佛心,烦恼即是菩提,贪染即是清净,世间即是出世间,生死即是涅繁,伏生即是佛。两极对立的统一是密宗追求的最高境界,对立的圆融统一。对立达到最高的统一时,“非众生境非佛境,是中非佛非众生。众生自性即佛心,觉了无佛无佛智"《名义经》)。故自心即是佛心,烦恼即是菩提。密宗的这种思想特征尽管也是一种相对主义的存在论,但其归趣点在于强调对立二者的统一性和无差别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肯定现实世界的意义,但这决不意味着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唯物论立场。
公元8-9世纪以后,由于印度教的兴盛,印度佛教日益衰败,又由于伊斯兰教的大规模传播,至13世纪初印度佛教终于趋于消亡。
密宗传入藏地以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印度密宗的几个主要教派金刚乘、易行乘、时轮乘几乎都在藏地得到了广泛的传布,它们的经典大部分都被译成藏文。藏语中把密宗称为“桑俄” (gsang sngags),意为“秘密真言"或叫“居" (rgyud ) ,“续”之意。
密宗是歡传佛教中的一大特点,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只有藏传佛教保留和发展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成为印度佛教的延伸部分。微使佛教密宗有着自己的传派、法脉和传规,在所品经典、移习以集收,堂常方面有其鲜明的特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