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农村最灵验的俗语)

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足,太多东西无法解释,于是把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就推给了各种迷信说法。这些说法有的编得比较上口,又贴近生活,于是就流传下来,题目中的说法,就是众多俗语中的一种。那么,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呢?

七不出

在我国,七经常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这从许多文字里都能看到这层意思。最让人感到胆寒的,是“头七”这个词。头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人回魂,就是人死去的第七天,会回家一次,算是和家人告别。这一天极有讲究,一旦操作不当,就会激怒亡魂,由此引发可怕的后果。

再比如一些成语,如“七嘴八舌”,稍微有点偏贬义,是说人多嘴杂,场面混乱;比如“七上八下”,虽然不是贬义,但是显然这个成语很消极,如果占卜有了这样的箴语,显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比如佛家有“七苦”,包括生、老、病、死等,这也是消极的意思,甚至有种宿命的味道,暗示人逃不脱某种定数。

再比如古代的女子有“七出”,说的是其中不同的休妻理由,包括无子、盗窃、嫉妒、口舌等,这个明显含有了消极色彩。

所以,在我国农村里,“七”这个字,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初七一般是不会出门的。

八不归

七不吉利,但是像六和八都是人们喜欢的数字,为什么呢?六就不用说了,是顺利的意思,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那是“发”的意思。

发财要去哪里发呢?当然要去外面发,发自己人的财那当然是不行的。所以,到了初八这天,没事尽量不要回家,最好一直留在外面,说不定就能发一笔横财。

这种说法对于那些赌徒可能更有诱惑力,每个月到了这一天,他们可能要通宵达旦地奋战一番,不把老底赔个光是不会回家的。

初九为何容易招惹是非呢?

在我国,三、六、九经常都是虚指的数字,别看写了这些数字,实际上可能在说千千万。

九更加特殊,在易学等里面,经常代表了某些卦象,代表了大衍之数,也可能代表了缺了一的大圆满。总体说来,这个九代表了太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稳定!

所以,初九出门,也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神仙,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妥当,所以难免会惹到一些人、摊上一些事。所以,为了避免麻烦,最好初九也不要出去,这样就能避免麻烦了。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也不一定,初七不出门这个比较通用,但是初八不回家这个就不一定能了。回家是每个父母对儿女的期盼,赚不赚钱,父母可不在意,如果初八儿女们能回家,那父母肯定是很想让他们回来的。

另外,在许多地方,人们出门喜欢选择带三、六、九的日子,所以对于很多地方的人来说,初九出门其实还不错,也是很吉利的。当然,对于不信迷信的现代人来说,根本没有那些机会,初四都敢随便出去,何况什么七八九呢。

#####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古人对数字迷信的说法,“七”谐音“欺”,这天出门不吉利,容易受欺负。

“七”象形“匕首”,匕首凶器也,不吉利。古人对于外出看的很重要,所以避免在带“七”的这天外出。



另外古代妇女有“七去”或称“七出”之说,即妇女触犯“七条”会被丈夫休回娘家(一淫佚、二不事舅姑、三口舌、四盗窃、五妒忌、六恶疾、七无子。)。还有人死后要烧五七纸等等。

所以在古代“七”是不吉利的数字。这就是“七不出”的来历。

“八”谐音“发”,在古代“八”是个吉利数字,这时在外求财财到手,在外求官官到位,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在外不要着急回来,等发了财,做了官再回来也不迟。

因此古人认为带“八”的日子里,外出的人不要在这一天回家。这就是“八不归”的来历。

“九”在古代是最大的一个数字,比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九天揽月、九州方圆、九九归一、九牛二虎等等。

古人认为面对强大的东西,人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带九的日子外出,如果躲避不及会惹上麻烦,最好初九不要出门,否则会惹上是非。



第二种说法是:“七不出”是说古代的男人要出远门,(古代一般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男人外出一定要把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七样东西准备好再出远门,准备不好就不要出远门。

“八不归”是说在外的男人如果不能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项就别回来了,外出混不出人样,学不到本事,还有脸回家啊!

“初九不出门”是个别地区的风俗,土家族认为初九是红煞日。土家人有“出门遇红煞。一去不归家”之说。



以上都是迷信的说法,现代人没这么多的说道,那天出门都是好日子。不过个别地区还保留着这种风俗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迷信的东西逐渐会被历史所淹没。

文/秉烛读春秋

#####

在农村地区流传着很多的民间俗语,其中有一些是对人们出行做出一定规范的俗语。比如说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就是比较典型的一句。

七不出,八不归

在我们老家主要是指正月的时候,初七不能出门远行。现在有很多人在外地上班或者打工,一般在大年过完之后没几天就要出门。但是通常长辈都会要求他们,不要在初七这一天出行。因为,在古人认为七在字形字义上看起来像一把匕首,带有凶煞的意味,如果初七出门的话,对于出行的人会非常不利,可能有血光之灾,也有可能财运不佳。

另外在古时候,开门七件事,讲究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古人出门都是只男人出行,而且是当家作主的男人。因为妻子老幼都会待在家中,不会出门远行。所以在当家人出门之前,一定要将家中的生活所需准备好,才能安心的出门。

八不归是指正月初八的时候,一般在外的晚辈不能回到家中去看望家里的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忠信礼仪廉耻孝悌这八种礼节。作为晚辈必须按照这八条道德水准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触犯任何一条都不能回去见长辈,否则就是不孝不忠不义,对不起列祖列宗和家里长辈。

后来这件事情就慢慢的流传了下来,变成逢八不能回家。尤其是正月初八,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字形字义上八字是一撇一捺,向外张开,这样的日子里是不允许回家的,否则对家宅不利。

初九出门惹是非

在有些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因为初九这一天是红煞日,比较忌讳出行。如果一定要出门的话,很容易引起是非,与人发生口角争斗,甚至引发血光之灾。所以在这些地区中,初九也是不允许出门的。

当然这些俗语都是中国的一种民俗文化,是古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经验的一种总结,而这种总结带有一定的迷信思想和神秘主义在里面,是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预判,期望着在某些日子里能够避开凶险。我们现在社会已经不太讲究这些,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现在在外面工作的话,放假安排和上班时间都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所以不必在意,过得开心就好。

#####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农村老话多,规矩忌讳也多。不过现在社会,和以前的时代背景不同了,有些规矩也真没必要去遵守。

老俗话“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字面意思无非就是说正月初七不要远行,正月初八不要回家,正月初九不要出远门容易招惹是非。看到有很多解释,认为真心没有必要附会太多的内容,老话就是老话,它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

“七不出”。正月初七不要出门远行。在以前社会,刚过罢年,一般不会过早的出门经商做工,虽说过了破五,然后初六就是大开市,可以开门大吉了。但是后面还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民间有吃罢元宵再出门的习惯,过罢十五就可以出门远行了,因为年过完了,大家也团圆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家中的七件事要置办好才出门,就是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都是无聊文人搞出来的。

“八不归”。正月初八如果还在外头没有回家,就不要记着往家赶了。就算昼夜不停的往家赶,也不一定正月十五元宵节能够到家与家人团圆。在以前没有火车汽车飞机什么的,有的有骑马,有的就是走路脚行走了。离家比较远的,从经商做工地到家,没有十天半月是不可能的。路途遥远,到家早就过罢十五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回家之前把八件事做好,哪八件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更扯,古人的意思也不会是这样。翻完古籍,找不到出处。

“初九出门惹是非”。九九归一,九是最大的单数,孤阳不生。古时有人说初九是红煞日,煞气挡道,会给人沾染戾气,容易脾气暴躁,心神不宁,容易招惹是非。其实都是瞎扯,三六九都是好日子。不过初九出门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刚过罢年,还没过十五呢就出门,家人还没有团聚够呢。

以上都是老俗话,现在社会谁还讲究这个忌讳呢?自己开心就好!

#####

这句农村俗语,主要与灵魂有关。特别是自己的至亲父母。

七不出,七是指阴历的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日子。已故的亲人,从过世的第一天算起,每七天为一时间段,直到七七四十九,看在哪个时间段能撞上这三个日子。

如果在第一个七天的时间段撞七,比如农历初一过世,初七正好是头七。撞头七,迷信话是有灾难,晚辈就要讨百家米,以求平安。

何谓讨百家米?就是晚辈腰系草绳,讨一百户人家的大米,给米的多少一般就是意思一下,一两,二两,半斤都行。

当然,就只给几粒米也没问题。经过了这些,表示亡者在天堂能够幸福,生者在人间也能平平安安。

如果在第五个时间段撞七,还要给亡者超度。过去的人讲的撞七,意思就是有灾难,想方设法的破解。

为什么七不出呢?

人外出,还是想有一个好彩头。如果自感运气不好,财运不佳,过去的人一般外出,会避开农历逢七的日子,意思是免得撞七。本地念吃为七,比如吃饭就是七饭。吃(七)都能撞上,还出去干什么。

八不归,我们本地有一句俗话″七不葬母,八不葬父\",这是指阴历只要有七和八的日子,父母出殡对应日,就不能出殡。所以父亲健在,逢八就不能急着往家赶。

八不归,如果老父亲还健在,逢八归来,自己的父亲也许不会说什么,其他的老人会认为没有教养,有一种赌咒的意思,父亲还在,逢八回来干什么,就不晓得避开这个日子等等。

初九出门惹是非,经过家庭的变故,心情没有平静,易怒。易怒态度和语气就不好,容易与人发生争吵,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在外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对于现在我不管这些,自己想干什么,还听什么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的话。不知大家看完后,是不是和我想法一样。

#####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这句俗语,前面两句,不仅农村这么说,整个民间流传颇广。后一句各地说法不太一致,人说你的,我说我的,管它有没有这回事,都是为了讲起来顺口。



解释一下这句俗语的意思

有的地方说只说前两句:“七不出,八不归”。有的地方说法是“七不出,八不归,九九出门空手回”。“初九出门惹事非”也是一种说法。

从民俗文化角度来解释,这句话为旧时人们出行的时间禁忌,与农村“土王日”不宜到地里锄地一样,牛生日不能让牛犁田一样,是旧时的迷信说法。

“七不出”,民间普遍说法,每月逢七的日子不能出门,即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宜出行外出。如果逢七出行的话,其后果怎么样,民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就是认为不宜,最好不出门。有人说,那是因为古代有一个“七出”之说,也就是过去休妻制度中有“七出之条”,不是什么好事,逢七出门与“七出”相对应。也有人说,民间老人去世后,有“七七”之期,为阴魂去阴间投胎的期限,为“七去”。诸如此类,凡和七沾上边的就被认不吉利,因而忌讳之。



“八不归”,说的是每月逢八,出行在外的人不能回家。民间说法是,八不归,正好与两种动物之名谐音,八,即王八,是骂人;归,即乌龟,还是骂人。两种动物的名称均在民间被人们列入忌讳清单,人们不愿提及其名。也有说,王八,即“忘八”,忘记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八种品德理应宣扬家门之外,让别人知道,回归了,别人就不知道了,因而也非常忌讳。

初九出门惹事非,这里点明了是初九,把日子说死了,也就是初九不能出门,出门在外会是非不断。你就是不去惹是非,夹着尾巴做人,是非之事也会来找你,惹你,躲也躲不掉。总之,初九就是不能出门。

这与民间的通常说法有一点差异,民间说法,每月逢九不能出门,即初九、十九、二十九不能出门。民间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阳气在重,这天出门的人脾气很暴,易惹事生非,无事找事,祸事上身。民间还有的说是“初九出门空手回”。也有人认为,九是最大的单数,再往上,没了,回归到零。当然,人们还有多种说法,总的来说,初九出门被旧时人们认为很不吉利。



民间的这些说法,都是联想性的禁忌,免不了牵强附会和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主要是旧时人们太过于迷信所致。

民间对这句俗语还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仔细研读这句俗语,对照民间的普遍说法,我们会发现俗语中还是存在破绽的,就是“初九出门惹事非”这一句中的“初九”。

这句俗语不管后面一句说的是“初九出门惹事非”,还是“初九出门空手回”,民间认为,这里的“初九”就是指正月初九,与其他月份的初九没有关系。不仅初九如此,初七、初八也只是指是指正月的初七、初八,与其他月份没有关系。

不管是过去的民间,还是现在的民间,实际上人们平时出门时,除了正月,根本没有逢七八九不能出行的习俗。而在正月,又不仅仅是初七初八初九的出行有说法,从初一到十五均有民俗说法。比如,哪天不宜出门,哪天宜出回家,哪天不宜做什么事,哪天只能给谁拜年等。准确地说是一种古老的年俗文化。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讲究了。



至于出门的时间的禁忌,民间确实流传一些习俗。人们的讲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惯。比如,有的地方以老黄历为准,主要看二十八个星宿的排列情况,并把二十八个星宿对应地放在手指节上记忆,日子吉利与否,一般掐指来算,是一种不固定的日子,手指掐到哪天就是哪天。有的地方则相信“杨公忌”,与老黄历一样,古代传下来的书籍,书中把不宜出门的日子都排好了,是一种固定的日子,一个月有数天,记性好的都能记住,记性不好的,往往抄录下来,以备随时翻看。

总而言之,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旧时民间迷信说法,现在人们崇尚科学,用科学思想武装头脑,已不再相信这些无稽之谈。但是,出行在外,随时随地注意旅途是必要的。

#####

农村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什么意思?你对其有什么理解?

农村很多俗语都是有关人们生活中的忌讳,是农村人们坚守多年不会去干的一些事情。不过有些忌讳其实在以前却并不是像现在表现的这么直白,而且意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咱们今天说的“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咱们来看看!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

七不出,八不归:在现在人们的观点中,认为如果初七出门、初八返家都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容易发生一些祸事。而在古时候,这种说法却不止是这样,所谓的“七不出”指的是男人在外出时必须要办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而返回家乡的话,在外面一定不能触犯违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事情,以免给家里带来不好的名声,让家里人受辱。

初九出门惹事非: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九”都是比较忌讳的,比如老人过寿讲究“明九不可怕,暗九大过天”等等。而在有些地区,人们把初九称为“红煞日”,认为在初九出门必定会有血光之灾发生。不过这种风俗并非覆盖大多数地区,而是普遍存在于土家族文化之中。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是农村的一种的传统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却是人们对于外出之人的安全的一种期盼和渴望。

骏景——殷

#####

七不出门是指过去男人出门前必须把家里七件事做完才能出门,柴,米,油,盐,酱,酸茶,把家里事安排好是妇女在家不作难。

八不回家指回家前,家有老人小孩八件事情必须做完才能回家。九的说法不一,有人还讲三六九往外走。

#####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的说法,属于禁忌文化。山农家乡,并没有特别的忌讳这个,但是山农家乡有一个台湾企业,他们就非常注重这个忌讳。山农在台企上了三年班,每当七月十五,鬼门开。公司会安排员工,手持清香,由喊词人引导,祭拜天地诸神、佛、鬼。到了春节,绝对是会在正月29号放假,在大年初六上班,从初六到初九的三天。所有员工必须回来上班,无论多远。初六回来不了的员工,就只能等到初十上班。那么错过了三天,年终的激励奖金有近2000元,没有了。未上班的三天,也别想要工资了,算成事假,新的一年的全勤也没有了,新的一年的年终奖金也会受到大大的影响。短短三天,会让大家损失好几千元的。

为何台湾企业如此注重这三天,就因为,他们忌讳“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广泛到逢”七“、逢”八“、逢”九“都这样,只是在春节期间才这样。

“七不出“就是七不出门,出门的定义并不是自己家的大门都不能出,只是不宜与他人闲聊,不适合开门做生意。”七“等于”欺“,对于出门的人或打开门做生意的人容易被人欺骗。就如在大年初一,不能对着门口扫地,把垃圾倒外面一样。图的是一个吉利。因此,对于做生意的人就比较忌讳这个。所以要么提前开门营业,要么延后一天营业。

“八不归“就是八不归家。既然已经在外面的人,就不要急着回家了。”八“对”发“,这个是我国特定的含义。在外有发,何急归家。就是要求在外的人,把需要干的事,做好。办事认真,财运才能恒通,自然要发。

“ 初九出门惹事非”,初九出门必有事非。为何,”九“同”酒“,喝酒误事,酒壮怂人胆。该说的不该说的,该做的不该做的,都能在醉酒后一一尽显。不惹是非才是怪事呢!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的说法,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解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

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事非,这话是古人留下来的俗语,在现在来说就不存在这种情况,各人说法各有千秋,有信的也有不信的,如果初七出门碰到什么不顺的事,有人就侧怪出门日子没选好,如果是初八、初九出门也遇见倒霉的事呢?你又怎么解释。

古人说七不出,其实是针对那个时候而言,古代妇女在家照顾小孩,由于那个时候的妇女大部分人理有小脚,出外面干活不方便,男人是一家之主,出远门了就要把家里的柴、米、油、盐、醬、醋、茶准备好,让自己家人不要饿着,客人来了有茶招待,以显示自己和内人的好客,结交天下朋友,有利于自己的生意兴隆。八不归和初九出门惹事非,这应该没什么依据,或许是一些人为了好听说的顺口溜吧。

不管怎样,男人如果出远门了,家里有父母和妻儿老少,就要和家里人商量,出去了家里有什么事情要办,告诉妻子或父母怎样办,你什么时候回,家里需要用钱怎样解决。当然啰,现在通讯方便了,钱也可以直接打到卡里,人在外面跟人在家,除了两人没在一起外,其它没什么区别。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