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定为造反者的魏延是真的脑有“反骨”有心造反,还是受人陷害?
刘备的识人之能远在诸葛亮之上,从他一路颠沛流离,却能聚集大批人才就能看出;而到诸葛亮时期蜀汉人才却日渐凋零。
魏延可以说是刘备一手提拔的,而且蜀汉政权全盛时期的核心地盘也就三块:成都、荆州、汉中。
成都算是刘备直辖,这个毫无疑义;荆州交给关二爷,这个也没啥好说的;最后的汉中,统帅恰恰是魏延,而且汉中这地方可谓是蜀汉的门户了。
如果刘备同学连一个人的忠心都搞不清楚,敢这么放心吗?他可是直到临死,还在叮嘱诸葛不能重用马谡呢,事实也证明他说的对。
诸葛和魏延的矛盾,主要是战略思想不一致。(终究,历史没有如果,谁也不知道子午谷奇谋到底靠谱不靠谱)
至少,诸葛不认同魏延这种激进的战略思想,既然自己已经不能继续辅佐蜀汉,至少要保证自己的政策能够连贯下去。那就只能对不起魏延了。
到了五丈原陨星之后,以阿斗为首的成都朝廷,最关心的是怎么能把蜀汉的军事实力带回来。
至于谁是反贼,只能是个政治妥协的产物了。
相信我,在杨仪和魏延斗法中,谁都没有退路。蜀汉朝廷绝对准备了两份诏书:
谁死,就会把认定谁为叛逆的那份拿出来~
#####只要不是无条件服从,就会被定义谋反!
没办法解释,尤其是别人对你有偏见时!
不允许个人意志的存在,这都是诸葛丞相的作为!
真要造反,手握重兵守汉中的时候早就反了,还用等到北伐吗?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就让别人说成谋反吧,也好过被腐儒骑在头上!
#####喜欢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蜀汉后期的魏延一直就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也是为数不多死于内斗之中的名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现魏延脑有反骨,日后必定会造反,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魏延是个怎样的人呢?他到底是勇猛的忠诚武将还是领兵反叛的造反者呢?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他可谓是蜀汉后期最为勇猛的一名将领了,如果说魏延战死在了诸葛亮在世的时代,那么对蜀汉绝对是最为重大的损失,可魏延死在了诸葛亮之后,那就未必了,但是还是要说一句,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始终只是本小说,魏延在正史并不是叛国者,至于演义中所说的魏延脑后有反骨更是无稽之谈,只能算是作者罗贯中为了回收最后魏延造反埋下的伏笔而已,魏延被描绘成反叛国家之人,最后被杀害,只能说和魏延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名将都有傲慢这一特点,像关羽一样,魏延的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目空一切,除了在诸葛亮面前魏延能低调一些,在所有蜀汉军士面前魏延都有种自己天下第一的感觉,而且魏延自己还有不小的野心,幻想着自在诸葛亮去世后代替诸葛亮的位置,成为蜀汉军事政治的最高统领着,然而魏延因为自己的傲慢,在蜀汉中人缘相当的差,蜀汉的其他军士自然不会让魏延成为自己的统领者,如果不是诸葛亮多加庇护,魏延别说成为统领者了,没准直接就被内部消灭了,这一系列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在后期魏延和杨仪同时上表指责对方叛变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站在杨仪这边。
其实魏延投奔刘备的时候,可以说临危受命,当时的刘备所有的人都不看好,然而刘备也很欣赏魏延军事上的才华,从小小的部曲一路升到了镇远大将军,这和魏延的才华是分不开的,魏延最著名的观点估计就是奇袭子午谷了,让诸葛亮分配自己一万军队从子午谷出,去夺取潼关和雍州长安,诸葛亮则从祁山攻向雍州,最终汇合于长安,然而这个计谋诸葛亮没有采用,原因是过于凶险。魏延也在此开始暗叹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
最后在数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临去世的时候,下命令决定放弃北伐“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抗命,诸军自退。”诸葛亮的确料事如神,接到放弃北伐撤军命令的魏延,相当的暴躁,并表示丞相去世了还有自己,自己可以继续率军北伐,而且和杨仪一直不和的魏延听到自己要给杨仪断后更是不爽,然而受到诸葛亮军命的杨仪已经开始撤军了,于是魏延不仅没有断后,反而抢先在杨仪的前面回到了汉中,并且将路上的桥梁烧断,各处使绊。
没有了诸葛亮的压制,杨仪和魏延的私人仇怨也是爆发了起来,二人都向刘禅上表说对方造反,但是结局就像刚刚说的一样,没有人站在魏延的这一边,而且撤兵时使的绊子也让众人纷纷认为魏延才是反派的人,无奈的魏延只能带着亲信跑出汉中,最终被杨仪派来的马岱杀害,以造反者的身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许魏延永远也不会想到,一直制约自己的诸葛亮,其实才是自己最大的保护伞。
由此可见,被定位造反者的魏延并非脑后有反骨有心造反,而是受人陷害的忠诚良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陷害也是罗贯中才对,因为正史无处查找。
#####历史上真实的魏延其实是死于和杨仪的内讧,而并不是如三国演义说述,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提前做了应对魏延造反的准备,杀了魏延。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所以魏延的死,应该跟诸葛亮没有关系。诸葛亮根本就没杀魏延的动机。刘备在位时,很看重魏延。刘备死后,可能魏延有点居功自傲,或有不服诸葛亮管束,但是诸葛亮也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不会糊涂到擅杀大将的地步。魏延与诸葛亮的主要矛盾,就是魏延献了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出于谨慎而不用,所以魏延对此很不满,但也仅此而已。魏延对蜀国的忠心,诸葛亮应该心里很清楚。诸葛亮怎么可能杀一个对国家忠心不二,而且有位高权重,还有一生本事,绝对算得上蜀国栋梁之才的魏延呢?
所以三国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又黑了魏延这样一个老实人啊!
#####诸葛亮何许人也,小小魏延的心思看还看不破?魏延也就怕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当时的对于蜀国来说汉中的地位是意义重大的。当刘备打败了刘璋夺得了成都的时候,这时候可以说刘备的势力大大加强,而曹操正事害怕刘备的实力加强威胁到了自己,想把这个汉中收为自有,但是后来又被刘备多去的故事,而在刘备派人守住这个汉中的时候就发生了我们标题所说的故事魏延被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这样曹操马上带领着精兵就去攻打这个汉中,当时张鲁就在守着这时的汉中,当时这个站可以说是一场恶战,打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可以完全的平定下来,而这个汉中当然也给曹操收刮于自己的手下。在当时曹操就这样想到,刘备虽然得到了益州,这样是对我威胁很大,但是现在汉中已经被我收归于我自己手下,你刘备再厉害,这个汉中还是我夺得了,你也无能为力只能是被困于益州动弹不得,这样的话刘备就根本不足以威胁到我。到了后来事情完全不是曹操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在刘备取得川地之时,他的手下法正就去建议刘备去攻打攻打汉中,把汉中收为自有这样是有利于刘备日后实力的大增,而且法正还给刘备一个详细的计划,因此刘备也同意了这样做,把汉中这块宝地收到自己手下。因此叫人率领重兵去攻打这个汉中。最终这个汉中果然被刘备从曹操的手里夺了过来。
汉中是到手了,但是攻回来了也得要守得住才可以,那样派谁去守住这个汉中呢,又是一个问题,刘备要在自己众多的手下中选出一个人来把守汉中。他再想想自己的手下有着与自己有兄弟之称的张飞,一开始就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黄忠、保护过自己的儿子的赵云等都是很优秀的后选之人。可是到了最后刘备通过了再三的考虑下,就还是选择了一个功绩不是很突出的一个人,他就是魏延,虽然魏延这个人不是很出名但是他自身的能力也是让刘备有目共睹的,而且本来刘备这个人一向眼光就不错所以看重这个魏延,并把正确的职位给他,所以魏延在守着汉中的几十年的时候一直都非常好,一方面可以很好的抵御了曹操和孙权的进攻,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汉中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好,深受百姓的爱戴。
可是刘备去世之后,所有的事情就发生了很大的偏转,魏延他的命运就此开始发生了改变。魏延这个人虽然是个人才,平时会任用人才来管理汉中,作战的时候英勇过人,但他性格太过于心高气傲,做事激进,所以大家都尽量满足他的意思不敢去逆他的意。但是只要这个杨仪看不去这个魏延,说他有一点点的本事就在这里作威作福,因此就无论这个魏延做什么事这个杨仪就喜欢和他对着干,所以这个两个人的关系就是水和油永远都混不到一起去的。
但是在诸葛亮眼里面,这个两个都是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啊,一定要把握好他们,如果他们可以保持友好关系一定有利于蜀国日后的发展。当时诸葛亮却又不能好好的处理他们的关系,所以到后来就越闹越僵,所以诸葛亮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他们和好的相处。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准备去攻打司马懿的时候,可以说真的的是一场恶战来的刚刚好这场战役就是看看谁先撑不住,可没想到诸葛亮却因身体撑不住,中途病折,而正是这样魏延的生命就是这样没有了,就是因为谁来负责大军的撤退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被记载在两个地方,一处是陈寿《三国志》,一处是史书《魏略》。
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就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诸葛亮让丞相长史杨仪负责大军撤退问题,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违抗命令,就让马岱将魏延抹杀。
而史书中对于魏延的记载则是诸葛亮想把这个兵权交给魏延,想通过这里来试探他,让他主动去要求退兵,当时杨仪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因为自己搞出来的,怕魏延会降罪他,他所以想耍一点的小聪明想要先发制人,他的计划就是制造舆论污蔑魏延他投靠曹操和孙权的消息出来让人误会他是背叛主公的人,然后自己亲自到刘禅的面前告他一状,让他的罪名落实了。
控制自己的部下去攻打魏延,魏延当时不敢迎战,怕这样一来刘禅会更加认定他谋反,自己也只会失去清白,这样的话杨仪的奸计就会得逞,所以等魏延的头给捧上来的时候,就刚刚好合了杨仪的心意,踩着魏延的头说,大胆逆贼看你如今如何谋反的时候,刘禅却要求把杨仪给杀了祭奠魏延。
关于这个两篇对魏延的记载中,史书中说魏延被杨仪害死这一说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史实,真实的情况应该和陈寿的一样。说到这样,小编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就可以这样说魏延就不是杨仪给陷害的呢?为什么有人就会一口咬定史书里面记载的就是错误的呢?而对于陈寿的说法和记载又会如此的认同呢?在杨仪和魏延之间,裴松之说出这句话的人为什么就如此偏向杨仪,魏延为了蜀国服侍多年忠忠肯肯,诸葛亮一个如此精明的人,难道他会不知道那个才是好那个是坏吗?
诸葛亮怎么可能会把如此重要的兵权就这样交给这个无名小辈杨仪呢。就单单看历史记载中刘禅最后是厚葬了魏延,而对于杨仪不但没有重用,还有谋反的罪名把杨仪给杀了,在于这样的结果下面我们很清楚就可以知道了,这个真实的历史上应该是更加接近于史书的记载,而不是陈寿中的三国志的记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