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问题是,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谢邀问,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给于他人,自己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迫,为难他人去做。供参考!谢谢!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尽人皆知,毋庸赘述。我想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如何做的。

鲁定公10年,孔子作为鲁国的大司寇,以宰相(摄相国)的身份陪同鲁定公在夹谷会见齐景公。齐国在夹谷会盟处,垒起三阶土台,按诸侯间会遇之礼相见。鲁定公与齐景公登坛相互献酬礼毕后,齐国官吏奏请:“请演奏四方的舞乐。”齐景公说:“好。”于是莱夷乐人打着旌旗,挥舞羽毛、彩缯,手持矛戟剑盾,击鼓呼叫而到来。孔子快步登坛,离台阶还差一级时,挥袖呵斥:“我们两国的君主举行友好盟会,夷狄的舞乐为何在此!请命令有关官员下令撤走。”主管官员请示景公。景公只得挥手让他们离去。

过了一会儿,齐国官员奏请:“请演奏宫中的舞乐。”齐景公说:“好。”艺人侏儒便演戏调笑而上前。孔子又快步登坛,还差一级台阶时,说:“贱民而胆敢蛊惑诸侯的,罪该诛杀!请命令有关官员执行!”结果艺人侏儒都被处以腰斩而手足分离。

这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按理说,齐鲁两国在齐国的夹谷会盟,酒足饭饱以后,看个演出也是一番好意,可是,孔子认为不符合周礼。横加制止,更把演出的侏儒给腰斩了!齐国当时也碍于两国关系,以及孔子的周礼的权威,也只好忍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自己做的与其倡导的真不是一会事!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为了捍卫外交礼仪。其实,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已经很久了,孔子也是到各国搜集,现蒸现卖而已。他在夹谷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他自认为是西周的礼仪。对不对,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可以说,谁违背了他的心目中的礼仪,他可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是要杀人的!

不是吗?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后的第七天,立即派人将少正卯诛杀于两观之下。不仅如此,孔子还戮了少正卯的尸体,并将其遗体在外面晒了三天。

其爱徒子贡问孔子:“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然而孔子却说:“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由此,2000多年前,孔子首创了思想犯的罪名,并处以极刑!

由此可见,孔子所不认可的,哪怕像少正卯这样的鲁国有名望的人,也不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利杀掉!

为什么?当年孔子办学,少正卯在他对面办学。结果孔子的学生三盈三虚,都跑少正卯那里听课了。现在,当了大司寇能不报复?!

综上所述,对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辩证的理解,应该正确地选择,己所不欲,是否勿施于人!

#####

全句应该是: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本质和现在所说的同理心是一个意思。我们常说,人要有同理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会不喜欢,那么就不要对别人做这些;自己喜欢的,别人也可能会喜欢,所以让自己怎么高兴就怎么让别人高兴。

不能不承认,孔子的情商很高,在为人处世方面很有研究,有独特的儒学的处世理论。而这句话可以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提供很好的指导。练就同理心,让你的情商更高,为人处世更成熟。

#####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有这么几层意思:

1.但凡自己不愿意别人如此对我,我也不应该如此对待别人。

2.连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3.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4.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是孔子“仁”的范畴的核心原则,它所表达的是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无论是在居家生活、还是人际交往乃至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应该本着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心态去展开活动。孔子认为,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就是“恕”。

如果人们在一切社会互动领域中都能贯彻好“仁”这一准则,那么就能做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会在自己的行动中充分体现出“仁”的品德。试想,如果社会上人人都在抱怨,无论在哪都有抱怨,成天这也不对那也不好,怨声载道,怨气冲天,这样的人多了,社会风气又怎么能够清、净?因此,在孔子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教导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要求和行为作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容人的雅量,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而应宽宏大量,以宽恕之心对待他人。倘若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硬推给别人,这样不仅会破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生在世除了关心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这是一种礼仪,更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仁者爱人”都出自孔子“仁”的思想,他为人师表,讲大道,希望世界大同,是一种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

人真的都这样想,这个世界确实是和谐世界了。正是因为很少有人做得到,这思想才能存在上千年。

除非人无欲,大概可以实现他的思想。欲与不欲都很难。

欲是你想要,例如三国的曹操想称霸,刘备和孙权绝对不同意。但反过来,曹操说我守着一亩三分地吧,不打你了,但刘备和孙权也这样想吗?不可能,那就没有诸葛亮七出祁山的事儿了。

还例如,你单位发你年终奖比别人少,你觉得委屈、不公,你感觉心很痛。这种感受你不想让别人和你一样,那我问你,你是希望他拿得多呢还是怎么样?

例子不胜枚举,但孔子说的话难道不对吗?恐怕也不是。我觉得这句话要把他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综合在一起看,才会是一种真和谐思想,才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意义。

还拿奖金的例子来说,你考虑到对公司的忠诚,考虑到公司对你的信任,考虑到分配的公平,考虑到未来发展,考虑到公司壮大,大河流水小河满,你也许就会乐于接受别人比你拿得多了。里边的各种考虑,你对位仁义礼智信大体可以对的上。

所以我个人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在孔子的综合思想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也才有实践意义。

#####

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虽然仅仅八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仅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很简单,人们所熟知的一些成语,也可以对这句话进行一些概括,比如:

“强人所难”、“逼良为娼”、“勉为其难”、“强奸民意”、“赶鸭子上架”等等,这些成语,皆为贬义词。所谓的贬义,即为人们的道德、伦理、准则、人性所抵制和反对的。因为,这类成语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一种描述,却由于双方关系的极其不对等或不平等,因此就出现了施加与接受的被动关系。而被动者的后果或体验,如果也用成语来表达,则更加丰富,如:

“万般无奈”、“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无计可施”“一筹莫展”、“迫不得已”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被动者的弱小和卑微。

孔子的这一思想,首先针对施政者,要求为政者使用民力时,就如祭祀天地祖宗一样慎重、虔诚,而不能恣意妄为,使民众陷于劳苦。

针对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多自责,少责人,以及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

这些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以及倡导的公而忘私、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秀的施政方略何其相似。

做为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中要懂得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他人。这样一个很简单的“将心比心”道理,懂了就去身体力行地做,因为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

题主你好:

我是热爱写作,喜欢历史文化的一名舞者。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样理解?我以个人理解,去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

这句话是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对仲弓的回答。

含义很简单,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样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让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

这是我们在人际将往中往往可以遇到的,换一中角度来说就是要让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

不心胸狭隘,将心比心才能展示出人际交往中难能可贵的一面。

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种角度

其实我们生活中往往就会遇到很多的局面,有些时候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带来不一样的温度。

讲一个小故事:

最近读得贾平凹老师书中的一个章节《说话》里,就有一个故事:“他的朋友口吃,说话很慢,有一天遇到一个问路的人,但是这个人巧了,也是口吃,朋友就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事情过去了,贾平凹老师就问他的朋友,你问什么没有回答,而他的朋友就说:“我也是口吃,如果我回答他了,别人看见了可能会觉得我嘲笑他,故意学他。”

这就是以一种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更是一种尊重和理解,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下一句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哪做事,不抱怨,不怨天尤人就好了。


以上纯属于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同意见给予评论,大家互相交流,谢谢哈。

#####

孔子的这句话通俗易懂,意为:自己不喜欢别人的污言秽语,就不要再恶语相向;自己见到他人不文明的行为而愤怒,那就不要去做与他人同样的行为;别人侵犯了自己,自己就不要再去侵犯他人,等等。

他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传递正能量,阻断不文明,善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良好的言行示范他人。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和谐、文明和安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类似的案例:认识或不认识的双方发生争吵,一方张嘴骂人,恶语连篇;另一方不甘示弱,以牙还牙,结果导致矛盾升级,不可收拾,甚至酿成悲剧;再如,看到有人随手扔烟头、吐痰等不文明、不雅观的行为,自己深恶痛绝却不警戒自己,也在公共场所做出了类似的行为;还有,遇见有人偷东西,自己明知违法,也去以身试法,导致身陷囹圄。如此案例,屡见不鲜,教训深省。

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倡导人们强品德修养,规范言行举止,明辩是非对错,善于换位思考,不做亏心事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同时,也劝导人们在为师、为长、为官中,当好他人的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他人遵守的,自己严格遵守。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很好理解,推己及人,多为别人想想,替自己想也替别人想。

孔子教育学生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否则,“则不复教也”,我们就试着分析这句话。

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问题要客观全面,除了自己,也要为别人想想。但现实中很多人却是己所不欲全施于人,结果就出了问题。要求上司、朋友、部下、家人,都希望对方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人都是有缺点的,大懒使小懒,小懒乱瞪眼,失望之余就怨声载道,搞得关系都不愉快。由此可知圣人真是为我们一般人操碎了心!

二 己所欲全施于人

“恕”是会意字,“如心”就是“恕”,合于我心的,一定合于别人,我想要的,别人一定也想要 ,我都给别人,这样做没问题吧?不一定!真理往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 。你吃辣很爽,别人可能受不了;你是工作狂,别人可能吃不住。无视个人之间的差别,你就是好心也可能把事办砸。

三 人所欲施于人

大家都不是傻子,你真对别人好,他还能不知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一定原则下,对别人精准着想 ,恰当施惠,工作必将打开局面,生活当然都是笑脸。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我常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中,我怕自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太深,而一不小心就复制了当年父母强加给我的那些东西。所以,每遇到我与孩子的观念不一致时,我必在心里反复默念这句话!

在做家务方面,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我还小时,母亲就让我洗碗。尽管当时我很不喜欢洗,但是又不得不去洗。而且,母亲就那样坐在一边看着我洗,一边还不停地唠叨着我哪儿没洗好。就那样,一次又一次,成为我难忘的记忆。而今,小女已经快要初中毕业了,但是我从来不强求她去洗碗,除非她愿意洗。目前看来,她就像当年的我一样不喜欢洗碗,那就不洗吧。但是,她喜欢收拾茶几,收拾家,总之,在她愿意的范围内,想做什么就会做好,这就足够了!就像我家大儿子虽然也不喜欢洗碗,但是他酷爱做饭、做美食,这就足够了!

在求学、工作、婚姻方面,当年的父母一心想着“养孩防老”,所以,凡事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根本就不顾及我的感受。他们从来不放手让我远离他们。就这样,“他们养我小,我养他们老!”不离不弃地守了他们一辈子。当年,为了让我留在家中,他们也是颇费了心神。而今,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我不干涉。只要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利,那就大力支持,即使他跑到天涯海角也不阻拦。在婚姻方面,我也不会去横加干涉。只要是孩子们对眼的,我无条件地支持!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所以,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就这样,不开心也要洗碗,开心也要洗碗,那就假装开心地洗一辈子碗吧!有何不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