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

  《瑜伽师地论》第二十九卷

  本地分终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四

  戊二.四正断

  如是于四念住串习行故。已能除遣粗粗颠倒。了达善不善法。从此无间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442b]生故。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广说如前。乃治摄心持心。

  己一.广辨

  庚一.体义

  辛一.释善恶法未生已生

  云何名为恶不善法?谓欲缠染污身语意业。恶行所摄。及能起彼所有烦恼。若未和合。未现在前。说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现在前。说名已生。云何名为一切善法?谓若彼对治若盖若结。应知如前恶不善法。

  辛二.辨生欲等

  壬一.于恶不善法

  若时未生恶不善法先未和合。为令不生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复生。是名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若时已生恶不善法先已和合。为令断故发起希愿。我当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断灭除尽。是名于诸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

  又彼一切恶不善法。或缘过去事生。或缘未来事生。或缘现在事生。如是彼法。或缘不现见境。或缘现见境。若缘过去未来事境。是名缘不现见境。若缘现在事境。是名缘现见境。当知此中于缘不现见境。恶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自策自励。是名策励。于缘现见境。恶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勇猛正勤。是名发勤精进。所以者何?要当坚固自策自励。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复生或永断灭。

  又于下品中品诸缠。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故自策励。于上品缠。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断发勤精进。

  又若行于过去境界。如是行时不令烦恼缘彼生起。设复失念暂时生起而[442c]不忍受。速能断灭除遣变吐。如缘过去。若行未来当知亦尔。如是未生恶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若行现在所缘境界。如是行时不令烦恼缘彼生起。设复失念暂时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断灭除遣变吐。如是未生恶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又或有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恶不善法。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谓于住时,思惟过去未来境界而生于彼。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者。谓于行时,缘现在境界而生于彼。当于尔时决定亦有非理分别。当知此中恶不善法。唯由分别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策励。若由分别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断。是名发勤精进。

  壬二.于一切善法

  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者。谓于未得未现在前所有善法。为欲令得令现在前。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获得欲求现前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生欲。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明了现前无闇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443a]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策励者。为于已得令现前故。发勤精进者。为于未得令其得故。又策励者。于已生善为欲令住令不忘故。发勤精进者。令修满故。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故。是名发勤精进。

  辛三.辨策持心

  言策心者。谓若心于修奢摩他一境性中正勤方便于诸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广说乃至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由是因缘其心于内极略下劣或恐下劣。观见是已尔时随取一种净妙举相。殷勤策励庆悦其心。是名策心。云何持心?谓修举时其心掉动或恐掉动。观见是已尔时还复于内略摄其心。修奢摩他。是名持心。

  庚二.异名

  如是四种亦名正胜。谓于黑品诸法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生欲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是二正胜。于白品诸法其未生者为欲令生。如前黑品广说。应知是二正胜。

  如是四种亦名正断。一名律仪断。谓于已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二名断断。谓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生欲策励。乃至广说。由于已生恶不善事。应修律仪令其断灭。不应忍受。由是因缘名律仪断。于其未生恶不善事。为欲令彼不现行断。为欲令彼不现前断。为断故断故名断断。三名修断。谓于未生一切善法为令生故。[443b]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善法数修数习。先所未得能令现前。能有所断故名修断。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己二.略义

  如是广辨四正断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谓为显示于黑白品涻取事中。增上意乐圆满及加行圆满。是故宣说四种正断。当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乐圆满。由自策励发勤精进策心持心故加行圆满。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正应作事。谓为断灭所应断事。及为获得所应得事。先当生起希愿乐欲。为断诸缠。复应时时正勤修习止举舍相。为断诸缠及随眠故。更应修集对治善法。为现如是一切所作。说四正胜及四正断。是名略义。

  戊三.四神足

  己一.释成就

  庚一.四三摩地

  从此复修三摩地。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当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

  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起一境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于过去未来现在[443c]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行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广说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不觉知耶?我令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是名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庚二.八种断行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444a]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四正断加行道理。彼于如是正修习时有八断行。为欲永害诸随眠故。为三摩地得圆满故。叉别而转。

  何等名为八种断行?一者欲。谓起如是希望乐欲。我于何时修三摩地当得圆满。我于何时。当能断灭恶不善法所有随眠。二者策励。谓乃至修所有对治不舍加行。三者信。不舍加行正安住故。于上所证深生信解。四者安。清净信而为上首心生欢喜。心欢喜故渐次息除诸恶不善法品粗重。五者念。谓九种相。于九种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摄持故。六者正知。谓毗钵舍那品慧。七者思。谓心造作。于断未断正观察时造作其心。发起能顺止观二品身业语业。八者舍。谓行过去未来现在。隋顺恶不善法中心无染污心平等行。由二因缘于随眠断分别了知。谓由境界不现见思。及由境界现见舍故。如是名为八种断行。亦名胜行。如是八种断行胜行。即是为害随眠瑜伽。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励即彼精进。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舍。即彼方便。

  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说八种断行。于为永断所有随眠圆满成办三摩地时。一切偬名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己二.释得名

  问:何因缘故说名神足?答:[444b]如有足者能往能还腾耀勇健能得能证世间所有疏胜之法。世殊胜法说名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诸法有三摩地圆满成辨。彼心如是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诸烦恼安住正直。有所勘能获得不动能往能还腾耀勇健能得能证出世间法。由出世法最胜自在。是最胜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

  戊四.五根五力

  己一.别辨

  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慧所有瑜伽。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弟子所证。深生甚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问: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乃至慧唯于能生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若复了知前后所证而有差别。随此能于后后所证出世间法。深生甚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难伏义故说名信力。问:谁不能伏?答:此清净信。若天若魔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余世间。无有如法能引夺者。诸烦恼缠亦不能屈。故名难伏。此为上首此为前行余精进等亦名为力。由此诸力具大威势摧伏一切魔军势力。能证一切诸漏永尽。是故名力。

  己二.总显

  当观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证净中所有净信.何以故?以共证入证信离生所有证净。皆由此因此缘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属道理。说言当观即彼证[444c]净。非即彼体非即彼相。当观此中精进根力。即四正断中所有精进。此何正断?谓能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方便正断。此中意说如是正断。由此正断毕竟能断所有诸恶不善法故。当观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谓四念住能无余断一切颠倒。当观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静虑中所有正定。谓诸静虑能为方便证不还果。当观此中慧根慧力。即四圣谛中所有正智。谓圣谛智于四圣谛能证现观得沙门果。

  即由如是诸根诸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为因缘故。便能发起下中上品顺觉择分四种善根。何等为四?一暖二顶三顺谛忍四世第一法。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钻燧。精勤策励勇猛钻求。彼于如是精勤策励勇猛钻求时。于下木上最初生暖。次暖增长热气上冲。次倍增盛其烟遂发。次无焰火欻然流出。火出无间发生猛焰。猛焰生以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钻火人精勤策励勇猛钻求。五根五力渐修渐习渐多修习当知亦尔。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当知亦尔。烧诸烦恼无漏法火生前相故。如暖增长热气上冲。其顶善根当知亦尔。如次烟发。其顺谛忍当知亦尔。如无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当知亦尔。如火无间发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摄五根五力无间所生出世无漏圣法当知亦尔。

  戊五.七觉支

  此复云何?谓七觉支。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445a]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即此七种如实觉支。三品所摄。谓三觉支奢摩他品摄。三觉支毗钵舍那品摄。一觉支通二品摄。是故说名七种觉支。谓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此三观品所摄。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此三止品所摄。念觉支一种俱品所摄。说名遍行。

  戊六.八圣道

  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种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永断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此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

  己一.正见、正思维

  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证而觉。总略此二合名正见。由此正见增上力故。所起出离无恚无害分别思惟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

  己二.正语业命

  若心趣入诸所言论。即由正见增上力故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若如法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于追求时。若住若还正知而住。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钵及僧伽胝。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或于住时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乃至若解劳睡正知而住。是名正业。如法追求衣服饮食乃至什物。远离一切邪命法是名正命。

  摄正语业命。[445b]彼于证得无漏作意诸觉支时先已获得。问:何故此名圣所爱戒?答:以诸圣者贤善正至。长时爱乐欣慕悦意。我于何时当正获得诸语恶行诸身恶行诸邪命事。不作律仪。由彼长夜于此尸罗深心爱乐欣慕悦意。故获得时名圣所爱。获得如是圣爱戒已。终不正知而说妄语。终不故思害重生命。终不故思不语而取。终不故思行欲邪行。终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如是圣爱戒增上力故。于修道时乃至所有语业身业养命事转。亦得名为正语业命。

  己三.正精进、正念、正定

  依止正命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猛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间名正精进。成就如是正精进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

  如是一切八支圣道。总立二种。谓无所作及住所作。无所作者。谓正语正业正命。住所作者。复有二种。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毗钵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如是清净正语业命为所依止。于时时间修习止观。能断诸结无余永断。能得最上阿罗汉果。长时相续。名为修道。多时串习断烦恼故。率尔智生名为见道。暂时智起即能永断诸烦恼故。由是因缘。正语业命于修道中始建立。

  由如是等渐次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加行方便。是名菩提分修。

  丙十三.修果

  丁一.正明修果

  云何修果?谓四沙门果:一预流果。二一来果。[445c]三不还果。四最上阿罗汉果。此中云何名沙门云何名果?谓圣道名沙门。烦恼断名果。又后生道或中或上。是前生道所生之果。问:何故建立如是四果?答:对治四种诸烦恼故。谓诸无事能感恶趣往恶趣因。烦恼故。及能断彼对治生故。立预流果。而薄伽梵说永断三结立此果者。谓依三品有三种结障碍圣道令不生故。一在家品。二恶说法毗奈耶品。三善说法毗奈耶品。在家品有萨迦耶见。由此见故先生怖畏。最初不欲发趣圣道。依恶说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虽已发趣而行邪僻。而于正道未串习故。于如实见所知事中犹预疑惑。障碍圣道不令生起。由是因缘唯说断此立预流果。此预流果极余七有。由是因缘多生相续。若断再生相续烦恼生无重续。立一来果。谓若永断天有所摄人有所摄再生相续所有烦恼。极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故于尔时立一来果。若已永断能感还来生此烦恼。唯于天有当可受生。即于尔时立不还果。若已永断一切能感生有烦恼。建立最上阿罗汉果。而薄伽梵说永断三结。缚贪瞋痴立一来果。永断能顺五下分结立不还果。永断一切烦恼究竟建立最上阿罗汉果。是名修果。

  丁二.兼显修人

  又于此中贪瞋痴慢寻思行者。彼先应于净行所缘净修其行。然后方证心正安住。[446a]彼于各别所缘境界。定由所缘差别势力。勤修加行。若等分行补特伽罗。随所爱乐攀缘彼境勤修加行。如是勤修唯令心住非净其行。如等分行补特伽罗。薄尘行者当知亦尔。而彼诸行有其差别。谓贪等行者勤修行时。要经久远方证心住。等分行者勤修行时。不甚久远能证心住。薄尘行者勤修行时。最极速疾能证心住。

  问:前已广说有贪等行补特伽罗行相差别。其等分行及薄尘行补特伽罗。有何行相?答:等分行者。如贪等行补特伽罗所有行相一切具有。然彼行相非上非胜。如贪等行。随所遇缘。有其差别施设。此行与彼相似。

  其薄尘行补特伽罗行相差别者。谓无重障。最初清净。资粮已具。多清净信。成就聪慧。具诸福德。具诸功德。无重障者。谓无三障。何等为三?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三者异熟障。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余所有故思造业诸尤重业。彼异熟果若成就时。能障圣道令不生起。是名业障。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行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于是生处异熟果生。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于其中异熟果生。聋騃愚钝盲瞽喑哑,以手代言,无有力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

  最初清净者:谓善净戒及正直见。由十因缘戒善清净,如前应知。正直见者:谓若有见、净信相应故;胜解相应故;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名为正直。如是正直见。净信相应故。于佛正法不可引夺。胜解相应故。于诸如来及圣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不可思议生处差别甚深法教不可记事。深生胜解无惊无恐无有不畏。远离诳谄故。其见正直。是类如其圣教而正修行。如其真实而自现发。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由是为因无惑无疑。远离二路逮得升进。由此四相先所说见名正直见。

  资粮已具者。广说资粮如前应知略有四种: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三先世资粮。四现法资粮。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先世资粮者。谓由宿世积集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就。现法资粮者。谓于今世有善法欲诸根成熟。具戒律仪及根律仪。如前广说。

  多清净信者。谓于大师所无惑无疑。深生净信及以胜解。如于大师。于法于学亦复如是。其余广说如前应知。

  成就聪慧者。谓由此故于法于义速能领受经久远时。于法于义能无忘失。于法于义速能通达。

  具诸福德者。谓由此故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发清净信无病长寿。言辞敦肃具大宗叶。知识成就大福。[446c]多获衣等诸资生具。为诸国王及大臣等。供养恭净尊重赞叹。

  具诸功德者。谓本性成就。极少欲等种种功德。如前所说沙门庄严应知其相。行相差别。如是等类应知是名诸薄尘行补特伽罗行相差别。

  丙十四.补特伽罗异门

  云何补特伽罗异门?谓有六种。何等为六?一沙门。二婆罗门。三梵行。四苾刍。五精勤。六出家。

  第一沙门复有四种:何等为四?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当知诸善逝名胜道沙门。诸说正法者名说道沙门。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门。诸行邪行者名坏道沙门。诸善逝者。谓已证得贪瞋痴等无余永尽。说正法者。谓为调伏贪瞋痴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谓犯尸罗行诸恶法。又学无学名胜道沙门。以无漏道摧灭一切见修所断诸烦恼故。若无如来及诸菩萨。为菩提故勤修正行。诸声闻众持三藏者。名说道沙门。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转正法眼令不断故。若诸异生补特伽罗其性调善。为自利益勤修正行。又羞有悔爱乐正学。为得未得。为触未触。为证未证。勤修正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触未触。堪证未证。名活道沙门。由彼现有诸善法暖。堪能生长圣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为活道沙门。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名坏道沙门。由彼破坏最初所有正道根本。无力无能非生道器。虽现[447a]前有说正道教及现前有证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为坏道沙门。世尊依彼作如是说。此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于外沙门婆罗门教空无所有。若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即于是处有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

  第二婆罗门复有三种:一种姓婆罗门。二名想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种姓婆罗门者。谓若生在婆罗门家。从母产门之所生出。父母圆备名婆罗门。名想婆罗门者。谓诸世间由想等想。假立言说名婆罗门。正行婆罗门者。谓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驱摈恶不善法。如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事已办。是谓婆罗门。

  第三梵行复有三种:一受远离梵行。二暂时断梵行。三毕竟断梵行。受远离梵行者。谓能受学远离一切行非梵行习淫欲法。暂时断梵行者。谓诸异生由世间道离欲界欲。毕竟断梵行者。谓诸圣者得不还果。复得最上阿罗汉果。

  第四苾刍复有五种:一乞匈苾刍。二自称苾刍。三名想苾刍。四破坏烦恼苾刍。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

  第五精勤复有三种:一止息犯戒精勤。谓能远离一切不善身业语业。二止息境界精勤。谓密护根门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广说。三止息烦恼精勤。谓能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及于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寻思或恚寻思或害寻思。或贪或瞋或诸邪见。或忿恨覆恼诳谄等。能往恶处那洛迦等诸险恶趣。非沙门法。随所生起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447b]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止息烦恼:一止息随眠。二止息诸缠。

  第六出家复有二种:一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二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又若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当知是名真实出家。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诸外道或全无衣或坏色衣。或涂灰等增上外道。复有所余如是等类众多外道。是故说言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修梵行若诸苾刍。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数取趣所有异门。

  丙十五.补特伽罗种类与建立因缘

  补特伽罗。略有八种建立因缘。略有四种。云何八种补特伽罗?一有勘能者。二无勘能者。三善知方便者。四不善知方便者。五有无间修者。六无无间修者。七已串修习者。八未串修习者。云何四种补特伽罗建立因缘?谓由四种差别因缘。建立八种补特伽罗:一由根差别故。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二由瑜伽差别故。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三由加行差别故。有有无间殷重修及无无间殷重修。四由时间差别故。有已长时修道及未长时修道。云何如是四种差别能为前八种补特伽罗建立因缘?谓根已成就即有勘能者。根未成就即无勘能者。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不善知瑜伽即不善知方便者。有无间殷重修即有无间修者。此亦名为有常委修。无无间殷重修即无无间修者。此亦名为无常委修。已长时修道即已[447c]串修习者。未长时修道即未串修习者。如是名为根差别。瑜伽差别。加行差别及时差别。建立八种补特伽罗。若诸所有补特伽罗根未成就。彼于所有善知方便有无间修已串修习。如理如法如其善巧皆不能办。若诸所有补特伽罗根虽成熟。而未善知善巧方便。于诸所有亦不能办。若诸所有补特伽罗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无无间修。即不能得速疾通慧。若诸所有补特伽罗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有无间修未串修习。即于所有自所作事未得成办。若诸所有补特伽罗根已成就。善知方便有无间修已串修习。彼于所有皆能成办。亦能获得速疾通慧。于其所有自所作事已得成办。

  丙十六.魔种类与魔事

  当知诸魔略有四种。魔所作事有无量种。勤修观行诸瑜伽师应善遍知当正远离。云何四魔?一蕴魔。二烦恼魔。三死魔。四天魔。蕴魔者。谓五取蕴。烦恼魔者。谓三界中一切烦恼。死魔者。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夭丧殒殁。天魔者。谓于勤修胜善品者求欲超越蕴烦恼死三种魔时。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事业。是名天魔。当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于其死作障碍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种建立四魔。谓依已生已入现在五取蕴故方有其死。由烦恼故感当来生生。已便有夭丧殒殁。诸有情类命根尽灭夭丧殒殁。是死自性。勤修善者为超死故正加行时。彼天子魔得[448a]大自在能为障碍。由障碍故或于死法令不能出。或经多时极大艰难方能超越。又魔于彼或有暂时不得自在。谓世间道离欲异生。或在此间或生于彼。或魔于彼得大自在。谓未离欲。若未离欲在魔手中随欲所作。若世间道而离欲者。魔缚所缚未脱魔罥。由必还来生此界故。

  云何魔事?谓诸所有能引租离善法欲生耽著诸欲增上力故。寻还退舍。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密护根门。于可爱色声香味触法。由执取相随好。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习。初夜后夜觉察瑜伽。于睡眠乐,于偃卧乐,于胁卧乐。由懈怠力心乐趣入。当知此即是为魔事。若正安住正知而住。于往来等诸事业时。若见幼少盛年美色诸母邑等。由不如理执取相好心乐趣入。或见世间诸妙好事心乐趣入。或于多事多所作中心乐趣入。或见在家及出家众欢娱杂处。或见恶友共相杂住。便生随喜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于佛法僧苦集灭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当知一切皆是魔事。住阿练若树下冢间空闲静室。若见广大可怖畏事惊恐毛竖。惑见沙门婆罗门像人非人像欻尔而来。不知正理劝舍白品劝取黑品。当知一切皆是魔事。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于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448b]覆恼及矫诈等。沙门庄严所对治法心乐趣入。当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类无量无边诸魔事业。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随其所应当正了知。

  丙十七.由三因缘发趣无果

  由三因缘、正修行者精勤发趣、空无有果。何等为三?一、由诸根未积集故;二、由教授不随顺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

  若有诸根犹未积集;虽复获得随顺教授、强盛等持;精勤发趣、空无有果。若有诸根、虽已积集,其等持力亦复强盛,而不获得随顺教授,精勤发趣,空无有果。若有诸根虽已积集,亦复获得随顺教授;而等持力、若不强盛;精勤发趣、空无有果。若有诸根、已得积集,教授随顺,等持强盛;精勤发趣、决定有果。如是名为由三因缘、空无有果;由三因缘、决定有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