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常说“喜不送伞、丧不后补”,婚丧嫁娶真有讲究吗?(农村老人说鬼故事)
在农村,婚丧嫁娶送礼时确实有讲究,有的东西不能送,有些礼不能补,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禁忌习俗,主要是一种忌讳心理。喜不送伞、丧不后补体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些禁忌习俗。
1、礼物谐音禁忌
喜不送伞就属于礼物谐音禁忌类型。根据不同地方的方言不同,伞字的谐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散,一个是丧。别人做喜事,特别是结婚一方,送伞就犯了离散忌讳,也犯了丧事的忌讳。民间认为不吉利。 不过,结婚与嫁女是两回事,结婚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当然忌讳散和丧。嫁女,女儿离开娘家,到男女家去,与娘家是永远分家。我国民间现在还有一些地方有这种习俗,女儿出嫁起身时,要从娘家几个合在一起点燃的火把中带走一个火把,名为分火,也就是说,女儿嫁出去后,与娘家分灶吃饭,另成一家人了。 也就是因为如此,有一些地方民间,嫁女时并不忌讳亲友送伞,反而认为是好事,认为伞可以对出嫁的女起保护作用。我国民间大多数地方,嫁女出门时,要有人给她撑一把红纸伞,一直到男方家里才收起。民俗中说是为了不让天上的鬼神看到,实际上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更靠谱的还是寓意女方家对出嫁女儿的保护。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并不忌讳出嫁女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离散一词,这本来就是一种事实。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在嫁女习俗中,在新娘未出门之门前,天还未亮时,要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就这出伞, 即将一把红纸伞放在大门外高处,新娘上路时要带走这把伞。 别人办喜事时,一般忌送钟。送钟的谐音为送终,不管是结婚也好,祝寿和做生日也好,包括新房落成及进新房等,送礼物绝对不能送钟表之类的东西。 还有一些地方,给老人祝寿时,祝寿的礼物不能送烟,因为烟谐音咽,让人联想到老人临终时咽气,人们认为不吉利。不过这也与地方的方言有关,有一些地方没有咽气的词语,习惯称咽气为断气或落气,因此,对送烟并不忌讳,倒是对送缎子落花生等与断和落谐音的物品比较忌讳。 像这种因礼物谐音,会让人联想到不吉利的词和事,在民间还有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例举。2、行为禁忌
丧不后补就属于民间典型的行为联想禁忌。也就是说,别人家的丧事都办完了,已经结束了,你还去送办丧事时的礼,这就让人联想到家里可能还会再次出现丧事,人家当然不高兴,也不会接受。因而,我国民间大多数地方,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有这种讲究。 过去没有手机,不能通过手机转账,对于一些亲戚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家有丧事,错过了后,又不能补礼,心里总觉得过不去,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古人早就想好了办法,让人们有补救机会,只是在说法上不同了。比如,在一些地方,丧事结束后三天之内,亲戚要给办完丧事的人家送一些财物,民间称之为进财。虽然一些地方主要是讲究比较亲近的亲戚才去进财,但如果是其他亲戚和朋友去进财,民俗中没有什么禁忌,也是一件暖人心的事。三天之后,一般就不可用进财这个说法了,而是另一种说法,叫看望,看望去世老人的配偶或子女,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安慰,可以带礼物。 不管是进财还是看望,在送礼金和礼品上,形式上完全不同了。比如说,办丧事时送礼,送的礼金用的是白包,进财还是看望送的礼金则一定要用红包。一些礼品上,最好也用带红色包装的,或者在礼品上贴红纸。 在民俗禁忌中,不仅丧不后补,实际上很多地方喜事同样忌事后补礼。比如,你错过了别人的嫁女酒,你心里过意不去,想用补礼的方式来弥补,别人就会联想到,自己女儿再嫁一次。同样的道理,结婚礼也不能补,补了就会让人联想到再婚。一般民间弥补的方式还是有的,只有等到他们生孩子的时候送上两份礼,称双喜。 除此之外,有一些地方做生日和做寿也忌讳补生,认为不吉利。比如说,人家的小孩满一周岁时,你错过了,一些地方是不可补礼的,人们认为过两次一岁,等于很快转世为人,人家当然很忌讳,认为不吉利。但有一些地方的习俗的说法正好相反,是可以补生的。人们认为,补生可以添福添寿,尤其对老人来说是吉利之事。3、婚丧嫁娶中的数字禁忌
在民间的婚丧嫁娶时,除了以上两种送礼的禁忌外,这里不得不说说,我国有一些地方还对送礼的数字有忌讳。 比如说,我国民间有好事成双之说,这也就意味在婚嫁喜事时,不管是送礼物还是礼都要成双数。物品一般是送一对一对的(过去送的物品多数是小物件),礼金的尾数一定要成双数。 很多人对好事成双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熟悉的,对这个词组隐含的另一个词组就不是很熟悉了,这个词组就是丧事要单,也就是坏事成单,人们希望发生了一件坏事之后,就不要再发生第二件,家里去世了一个老人后,就不要再去世第二个老人。这充分体现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因此,有些地方,在办丧事时给别人送物品时成单数,而送礼金时尾数要成单数。 禁忌文化习俗是我国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免不了要带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主要是人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趋利避害,过上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因此,禁忌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道理可讲。 我国地域辽阔,民间禁忌习俗呈多样性,各地有各地不同的传统禁忌习俗,不同的地方甚至出现完成相反的习俗。因此,上面讲到的一些习俗,有的在民间具有普遍性,有的则是一些地方性独特习俗。我们在生活中,为了不使自己一片好心做出令人尴尬之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入乡随俗和入乡问俗。★《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