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沙漠公路自驾游:路过一个古城,安迪尔

继续新疆自驾游。

上期游记中提到,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中段路过一个大漠古城:安迪尔。那么书接上文,咱们继续往下讲。

距离塔中镇138公里,此处已是和田地区的最最东边边,再往前一步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的且末县了。

此时前方出现了一块普普通通的蓝色路牌,就在我们的车与它擦身而过之际,广东姐姐大喊一声:停一下!

她下意识在地图上随手一搜,发现这个安迪尔是个不得了的地方。

新疆旅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开辟一个新的目的地,往往就在几秒钟的下意识之间。

一场崭新的旅途,呼之欲出。

电子地图上的指示标明确告诉我们,此处向东18公路,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沙漠风情小镇:安迪尔乡,行政区域9200多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一个行政区域近一万平方公里的……乡?

一万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

我们国家有四大超一线城市,其中深圳总面积1997.47平方公里,上海是6340.5平方公里;

前两年我跟着诗画采风团重走了一趟京杭大运河,期间路过一个2200多年建城史的苏北古邑淮安市,它的总面积刚刚好一万平方公里;

中东有一个石油小国,其富有程度(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十位,就是全国人民都极其富裕、人类发展指数极其高的那种国家,俗称隐形迪拜的卡塔尔(事实上它比迪拜更富有),它的国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就比我们面前这个位于新疆和田民丰县的安迪尔乡大不了多点儿。但是——

卡塔尔的人口有260万,而安迪尔乡的人口只有2600人(疫情之前的数据)。

上图:卡塔尔城市风貌。

后来我才了解到,一个沙漠腹地的小小乡镇,之所以要把着如此大的一片荒漠不松手,主要原因有二:

①,这个地方,发掘出了汉唐时代遗存的安迪尔方城、安迪尔延姆古城、安迪尔道孜勒克古城,元代遗存的阿克考其喀然克古城等多处古代文明遗迹,以及佛塔、墓葬等遗址,散布在各个古村落周边——本世纪初,它们全部合并入安迪尔古城遗址,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安迪尔古城遗存的千年佛像。

可以说,仅如上一条,就足以对得起沙漠第一村的称号了,再加上这里的特产——

②,安迪尔的土质很特别,它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沙子一样松软无力,但是矿物成分(如钾等)含量却很高,这种碱性的沙化土非常适合种水果——比如我之前在新疆美食那篇游记中提到的伽师瓜——而甜瓜类的水果又格外适合在干燥、少雨、缺水、日照充足、紫外线强烈的地方生长,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保住其果肉的充实,锁住它的糖分不流失。于是:

新疆特产安迪尔甜瓜,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雅通古斯等各村的经济支柱。

想想这个场景,几千口子人守着几万亩的耕地,而且这地还特别争气,全新疆的瓜就属它种出来的最甜。先是村民靠着种瓜实现了收入过万,不多久,很多外地人就悄悄咪咪地专门跑到这儿来耕地了,现在一到秋天,安迪尔的瓜都是用卡车往外运了……

有个旅友分享了这么个有趣的事儿:

说他到了安迪尔乡,第一件事就是去买瓜,没想到这里根本就是个批发基地,起量单位都是按亩来算,一个俩的瓜人家不卖,但……可以白送给你

不曾想,一个过去连医院和学校都没有的地方,一个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去过沙漠的穷乡僻壤,有一天会如此豪气 ;也不曾想,本是带着吃货的本能和对美食的好奇心听故事的我,感受到的却是勤劳致富的精神。

上图:种在沙漠里的西瓜。

话说回来。仅仅20公里,古城虽然并不遥远,但是好巧不巧,我们路过的那段时间刚好在修路,推土车、挖掘车轰隆隆、石头渣子铺了一地……我们的老喀什司机沿着石子路开出去几百米之后,立马决定止步,因为经验告诉他,轮胎吃不消。

考虑到后续还有北疆的各条风光线路要走,如果装备在副本损失过重,必定耽误整个行程,所以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调转车头,回到主线任务。

于是安迪尔这个名字便成了我和队友们此次沙漠公路自驾游的一个巨大缺憾,时至今日,几个人偶尔闲聊回忆往昔,还会念叨起这个神秘的沙漠古城,说着啥时候再搓一团,再去。

本期游记到这儿原该结尾,但回来之后我就做了点儿攻略、翻阅了一些考古的书籍,越看越觉得这个地方不能轻易就给它划拉过去,得好好总结总结。所以本文后半段,咱们聊一聊我在书上了解到的安迪尔古城和它的历史背景、文化遗迹:

前文我们提到,安迪尔乡有一万平方公里那么大——总觉得这面积已经很大很大了是吧——可是它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总面积有40多万平方公里。相比而言,安迪尔只是沧海一粟。

要不说从秦始皇统一天下那会子起就开始往西部输送移民呢,西边是真的大。

论我国西北之大,一个脑袋装不下。

上图:傍晚9点钟,新疆的月亮。

到了西汉,文帝接棒,晁错的一个移民河西的建议,开启了2000年的移民大时代,先是把中原人安排到敦煌一带,唐代经历了胡人东迁之后,至明清,西部的范围扩展到新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诞生的是融会贯通的语言、美食和文化。比如:

陕甘宁地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就是源自明代的西部移民文化,因为西迁的人群由官兵反手压着,要解开手才能方便;

还有如今火爆全网的西部美食,有一些是中原人创造的——全陕西最好吃的肉丸胡辣汤其实并不在西安,而是在宝鸡,这道鼎鼎大名的陕西小吃是河南人一手发明的,因为那个年代逃难到此地的河南人数目巨大,很多人靠着卖小吃糊口,于是宝鸡又称小河南;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原人移民青海、四川和新疆,西部民风一改再改,民俗一融再融,至建国后,边疆建设起了一个个的兵团,新疆才算是真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图:新疆的酸汤面,西北通用。

我们在新疆旅行路上就见过一整个汉族村儿都讲河南话的情况,兵团里的快捷酒店、大型超市的体验感就像回到北京一样舒适且方便……这要写起来就没完了,回头这个话题咱们单开一篇再聊吧。扯远了,拉回来:

所以西域的神秘,正是在于它的中西合璧。

再加上千年丝路史,中原和中亚、欧洲的文化贸易往来必然要从这儿过,哪怕它是一片茫茫大漠,那也是个枢纽,是个绕不开的中心。

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塔里木盆地曾经有很多的沙漠小城,每一个小城都是一个小国家,各城邦之间在汉唐时代丝绸之路兴盛之时曾经有着非常频繁的交往,也曾留下璀璨而丰富的移民文化,这一点从当地出土的文物就可窥见一斑。

就拿安迪尔道孜勒克古城来说吧,考古人员从这里发掘出了很多很多的宝贝,他们来自于世界的各个地方:

有1世纪罗马产的玻璃片,玻璃上还嵌着花;

有4世纪西亚产的珠子,做装饰用的那种彩色球球。

还有一种大于阗国的马钱币——我们在之前的游记中提到过,它也曾出现在精绝古城中——这种钱币一面着马匹或骆驼的图案,一面铭中原的汉字,铸造技术源自欧洲,造币者是西亚人,在丝绸之路上,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它曾是欧洲、中亚,西域的通用货币……

安迪尔这个名字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开阔平坦的地方,古城处于安迪尔河的下游,可想而知,在遥远的古丝绸之路上,有多少灿烂的历史和神秘的故事埋藏在这片茫茫黄沙之下。

这里曾经住着一群什么人,他们从哪里来,长什么样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一切等待解开的,是茫茫塔克拉玛干中尼雅之谜之外的另一个安迪尔之谜……直到:

喀喇汗王朝来了之后,这一切戛然而止。

此后千年,安迪尔沉默不语,求得一份安生和宁静,直至近代。

上图:安迪尔方城遗址。

人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村子的?不得而知。在新千年来临之前,这里一直没有路通往外界。一叶扁舟漂海上,除了等人解救,也确实没有别的出路可以选——2000多年,没有大路的安迪尔人想要去趟和田,要赶着骆驼背着水,沿着沙漠走好几天……这些并不算太久远的故事,似有种无形的力量,它让人由衷地去反思:

上图:民丰县城绿化带里的花朵。

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啊,真真儿是日子过得太好了,以至于什么什么都觉得理所应当,稍微有一点不如意就负能量爆棚,还各种爱抱怨……可是当一个人真的去边疆深度游一趟,感受一下塔里木盆地那种复杂得就像一碗糊涂面条分不清汤和水的地质构造,体会一下一年365天有250天都刮大风沙、地表温度80℃的那种艰苦,听一听那些连活着都是战战兢兢地活着并且还要努力地活着的拼尽全力却无能为力……回家之后唯一能做的事儿,就是把嘴闭好,少讲废话多上进,好好工作,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用心经营当下美好的生活。

本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终于完善得差不多了,塔中油田捐了100万人民币,打通了这18公里的乡路——这是我后来到了塔中才听到的故事。

关于安迪尔,我所了解到的也就这么多,剩下的等下一次去新疆旅行,实地考察过之后再写。

西域是一个永远都探索不完的迷,在这一片土地上旅行,很多的风景都像撞大运一样,赶上了,一扑、一网,捕捉住那一份美好,把它装进行囊;赶不上,那想着下一次再去吧,真就指不定是什么时候了。所以有了安迪尔的教训在先,吃一堑长一智,接下来一年多的新疆之旅,我和队友们学聪明了:能打卡的地方绝不犹豫,去不了的地方提前攻略,有备无患。

走过一场新疆路,就像走过一场别样人生路,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越往后,将会越成熟。这一本新疆游记的书写亦是如此,不急,咱们慢慢聊。

上图:安迪尔周边沙漠里的胡杨。

关于安迪尔,如果你正在路上,如果路过这个地方,如果对它有兴趣,不妨拐进去看看。

从这两年安迪尔当地发布的(有限的)新闻资料来看,这个地方如今已经大变样,是真正的沙漠明珠,有大力开发旅游的态势了。这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攻略吧:

我国西北边疆的很多地方(古城)都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隔哪怕一年去,所见所得都有可能是一场不一样的风光。总而言之一句话,新疆的旅行地,早去早好。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预告:塔中疯狂旅行团。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