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 一次是元末初期一次吃)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连接云贵、陕甘、青海、西藏,处中转枢纽,位置极为重要。在清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一直无法完全占领四川。除了跟四川地理位置有关,也因为四川当地一直有反抗清朝的力量,稍有火种,便有人举旗起义。

康熙初年,清朝才基本占领四川,并在当地实行统治。也正因如此,长期反复的战乱,以及后来出现的灾荒瘟疫,让四川人口锐减。

瘟疫爆发时,很多百姓无力治疗,只能在家等死。康熙初年,时任四川巡抚张德地走马上任。当他到四川后发现,道路两旁,人烟稀少,房屋破败,良田荒芜。

昔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仿若荒山野岭般寂静,不时可以看到老虎出没。行人需要结伴,拿着木棍才敢上街,房屋、学堂里,反倒成为老虎的住所。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蜀乱》:“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升楼上屋,浮水渡船。”)

面对四川的荒芜,张德地给康熙上了一份奏折,表述了当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朝廷予以支持。张德地认为,如果要帮助四川,重新恢复,势必要从外省迁入人口。因为凭四川当时的人口,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

而且,明朝初年同样因为战乱,四川人口锐减。当时也是从外省迁入大量人口。张德地的建议是,朝廷可以动用政策,把原本四川籍的百姓,从外省迁入。再从一些人口密集大省,迁入部分人口进入四川,让他们开垦荒地,恢复生产,重新建设四川。

张德地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朝廷还在赋税、籍贯、土地上给了一些政策优惠。荒地开垦后,就永远属于自己。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朝廷不征派赋税,让百姓可以积攒家底,鼓励更多人愿意开荒。

对于那些原本不是四川籍,或者四川籍贯到外省结婚生子的人,迁入四川后,都可以直接加入四川籍贯,对于这些额外增加的人口,不增加额外赋税。

为了鼓励官员向四川多移民,朝廷还把官员的升迁政绩,跟移民连接在一起。移民办得好,将来升迁快。

四川在整个社会的动员下,人口增加极快。康熙初年,四川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只要勤劳肯干活,最起码能过上温饱的生活。甚至可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家业。

《傅氏宗谱》里就记载了福建龙岩人傅荣沐在进入四川后的经历。他原本从瑞金迁到赵家渡,靠力气吃饭,后来买田当地主,自己种地。迁到易家坝种烟草,赶上好时机,赚了一笔家业。又在赵家渡熬糖,卖到其他地方,赚了很多钱。

(“由瑞金迁居金堂赵家渡。出犹食力于人,继而自为贸易佃田,使诸子力农,仍迁易家坝,广种烟草。时蜀中尚未诸种烟草,而满蒙八旗牟兵有所必须,故一时傅姓烟重于锦城,其价过倍他种。又熬蔗糖于赵家渡,发贩四方,获利益厚。”)

这并非个例。在康熙初年的移民开荒中,很多人都靠着政策优惠和大片荒芜的土地,过上了不错的日子。当时清朝给的政策待遇较好,再加上战乱过后,人心思治,都想着过好日子。所以,四川恢复得极快。康熙后期,原本人口稀少的四川,开始变得人满为患。现有的荒地,基本被开垦完毕。

可是,很多外省人不清楚这个情况。在他们得到的消息中,很多去四川的人都因此发家致富。于是,许多人便携家带口,不断向四川移民。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颁布诏令,禁止外省百姓移民,以免造成流民问题。可事实上,诏令的效果极为有限。乾隆年间,四川已经出现问题,需要安置流民。

当然,移民的加入,对四川文化来说,影响较大,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四川文化可以追述到数千年前的巴蜀文化,明朝初年大移民后,曾糅杂了许多新东西。

康熙时的移民,同样如此。康熙二年,昆曲进入四川,跟四川当地的戏剧结合后,就有了川昆。

语言上更是明显,康熙年间,那些长期移民到四川的人跟新移民到四川的人,互相融洽,形成了四川后来以湖北话为主的四川官话。四川方言中,除了湖广方言,又有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的语言揉入。

现在的四川,仍保留一些客家话,湘方言,以及少数河南、安徽话的地区。其余饮食、乐器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历史巨浪冲刷下,遗留的痕迹,仍保存至今。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

感谢邀请!元朝设立湖广行中书省,其地理位置包括现在的湖南省以及湖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明朝设立湖广布政使司,将元朝湖广行中书省中广东、广西的部分辖地分出,只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等地,仍叫湖广。清朝初年,也叫湖广省。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分为湖南、湖北两省,但是两湖总督仍然叫湖广总督。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是指清朝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大量减少,清政府推行的移民填川的政策。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于顺治年间,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四川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是这个时候来到四川的。当时有十几个省的老百姓移民到四川,包括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山东、江西等省,由于移民到四川省的大多是“湖广”籍,因此,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被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这种说法,如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上奏“查川省现在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惧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移外省人民填实地方”。魏源的一篇文章也写到:“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原因,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明朝末年,号称八大王的张献忠屠川,将四川人几乎杀光。一些地方志和族谱都有记载,如《(光绪)大邑乡土志》记载“查大邑土著,历来惟有汉人,……献(张献忠)贼乱后,几无孑遗,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今湖北麻城)人较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征也”。除此之外,四川、重庆一带的老百姓还在口口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的故事。目前史学界认为,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确实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他在四川只有几年,而明末清初四川战乱长达30多年,“张献忠屠川”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因有点站不住脚。

四川历史上多次有过大规模的移民。如秦灭巴国后的移民、西晋末年的北方人口南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等,其中尤以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最大。南方的家庭中普遍都有族谱和家谱,根据家谱和族谱追根溯源,现在的四川、重庆人的祖先大多是清朝时期从湖广迁移来的。特别是明朝时期,辣椒传入中国,今天的湖南、湖北人都喜欢吃辣椒,而现在的四川、重庆人也喜欢吃辣椒,由于四川(包括重庆)属于盆地,比较湿热,这里的人口味变成了麻辣,与湖南的干辣稍微有一点区别。

#####

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之间,满清王朝针对四川人口与土地面积相较极不匹配,地广人稀发展堪忧的状况,满清朝廷主导了一场史上空前的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进入-个“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机械性”增长时期。

这场“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前后持续竟达百余年,成为四川历史上人口变化的重大事件。

至今,去四川成都市周边的“洛带”古镇旅游的人们,还可清晰地看到“湖广会馆”这类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旧式建筑物和遗址。史料说,当时当地因连年战乱,四川盆地人口锐减,洛带作为历史古镇也变得很是萧条。后来,“客家人”随湖广填四川大潮来到这里之后,古镇才得以重焕生机,再现繁华。

在四川〈含后来直辖的重庆),象“洛带”这样靠“湖广填川”后重新繁华起来的古镇,还有很多。


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曾经陈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原本,西蜀四川在数千年历史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版图的西南一隅,光彩耀目。但因历史上的西南巴蜀大地上发生多次战争大动荡和大洗劫,四川人口一度陡然下降。据《四川通志》一书记载说道:“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尤其在明朝向清朝转换的年代,四川大地兵祸连结,战火不休。史料记载: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为避朝廷锋芒,曾挥师进入四川,並于1644年,在成都称帝, 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建立了“大西”政权。


张献忠对四川的统治与治理是不成功的。四川这块土地非但来实现“休养生息”,反而在张献忠的野蛮残暴统治下,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满清与张献忠政权的战争持续了多年,其间地主阶层聚集武装,残杀起义农民;起义农民奋起反抗,挥刀指向地主反动武装。还有,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昏天黑地,鸡犬不留”。

而后来的局势更糟糕,盘踞在巴蜀大地的张献忠政权与清军交战中,张献忠兵败如山倒,逃跑中,更是大肆屠城杀普通老百姓。四川,在战争烟火中,人口走向凋零。

战乱让四川的人口迅即变少。文字记录:四川从明朝万历六年的600多万,锐减到不足50万人,全省90%的人口丧亡。出现文字描述的惨重现象:“重庆城中,只剩下数百家人,而重庆下辖的有些州县,有些甚至只剩下十几户人了,真是“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四川人口锐减,百业凋零,甚至传出“一县人口,被老虎活活吃得所剩无几的”事来。这些消息传到清朝的“金銮殿”上,让清王朝的康熙坐不住了。于是,这位年轻有为,志在励精图治的皇帝,下达了一道号召百万人口大移民,前往四川定居的旨意。由此出现中国17世纪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工程。

为让大移民办得顺畅,康熙宣布新政策:“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 蜀者,准其入籍”。规定“所有移民垦荒的土地,五年内免税,并且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人类生存中,土地是极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清王朝为增加四川人口而制定的土地政策,无疑具有极大诱惑力。清王朝对四川出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无数湖广多地的穷困百姓的发财梦,这些人口相对稠密的低层百姓,开始收拾不多的家中物资,打点起行囊,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走向巴蜀大地……

清廷的“湖广填四川”政策,逐渐由初始走向高峰,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通过移民,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地区,将当地经济作物也带到了四川,使得四川当地的人口逐渐增多。不仅如此,这些来自不同地方人们还把家乡的粮食蔬菜种子带进四川,使巴蜀大地的粮食物种走向多样化。

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移民们获得实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下激发了出来,粮食产量大为增加,人口繁衍,数量增多,一些新的县城小镇,规核不断增大,这些新局面推动了四川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湖广填四川”获得历史性的成功。







#####

中国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其实有两次,现在分别述说一下: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我国的‬民族‬迁徙‬史的‬一部分内容‬。‬

话说,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第一次是元末明初,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斗频繁,南方的湖广、江浙、江西、广东也是动乱不断的。

在当时只有四川偏安一隅,未受过战争。

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

明玉珍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

“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

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绵延后代。

在朱元璋平定了大夏以后,开始积极组织湖广的移民进入四川,从而有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这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当然除了随明士珍起义军来四川的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元末战乱频仍,别处无法安生,只能逃到天府之国四川的人士,也就是元末的避乱入蜀的事件。

这说的是元末明初的移民入蜀事件。

起因是战乱,结局是组织百姓去四川生活,补充由于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问题。

相对来说,四川是个好地方,当年,三国蜀国,凭借天险与魏国抗衡,就是因为蜀地易守难攻的因素,才得以存在很多年。


第二次,湖广填四川事件是明末清初的事件。

从明朝末年张献忠屠城,屠杀百姓过甚。

导致四川人口急剧减少。那么,清朝初期的统治者就必须从别的地域迁移人口到四川,以补人口不足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

自从晚明张献忠“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

《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从这些资料看,人口来源十分复杂,有本省的,有湖北的,有福建的,有广东的,有江西的。

大规模的移民,是从康熙朝开始的,大概康熙四十年到乾隆48年108年之间的事情。

由于四川大部地区空无人烟,人丁稀少,有四川巡抚上奏康熙,准予将湖北,广东等地人口迁移进四川。大概事件就是如此。

也不必多说,这是一次为了增加四川人口密度的政府行为。

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


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本文形成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向资料提供者表示感谢)赞


(图来自网络,侵删)


[爱慕][爱慕][爱慕]欢迎大家转发~点赞,点评,收藏,关注

#####

如今的川人,至少有一多半,祖籍并非川人,而是历史上,移民至此,繁衍至今!

湖广填四川,其实是一部贯穿了大半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口迁徙史!

当然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涉及十多个省份,移民规模在百万人之多!

历史上,蜀地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之称,但自唐宋开始,蜀地接连战乱不断,南宋末年,蒙古大汗率大军围攻钓鱼城,川地百姓顽强的抵抗蒙古人的进攻,死伤无数。

据《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载,在南宋与蒙古近五十年的拉锯战中,“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

当时的蜀中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据宋人吴昌裔载:“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

后来,元末农民起义,起义军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自称陇蜀王。随其进入四川的不仅有十多万大军,还有不少追随他的流民,他们进入四川后开垦荒地,耕种务农。

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后来明朝建立,大量来自各省的移民进入四川,其中湖广地区的移民占了绝大部分!四川的人口逐渐恢复,社会不断发展,繁荣!

到了明朝末年,南明政权,张献忠及清军多股势力在四川进行了持续多年的争斗,再加上后来吴三桂领头的三番之乱!

可以说,自明末到康熙年间,蜀地就一直处在战争中没有停歇过,蜀地人口规模锐减,至今民间仍有张献忠屠川的说法流传!

据康熙24年的统计,历经连年的战乱,四川人口仅剩下9万人!整个蜀中千疮百孔,残破荒凉!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为了恢复四川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在听取各级官员多方意见后,颁布了一份叫做《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由此,中国历史上对四川地区来说规模最大的移民开始了!

全国各地十多个省份,数百万人之多,纷纷来到四川,建立新的家园,建设和恢复四川这个“天府之国”!

如果家中还保留着族谱,那么就能很清楚的了解到在“湖广填四川”之前,本家祖籍在何处!

据族谱记载,我们这一支族人,则是来自广东平远县,也是挺远的!

#####

湖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一般是特指明末清初外来人口移居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不过实际上从元末开始,就有大批移民移居四川,移民范围也不局限湖广地区,还有江西、陕西等省的居民。

早在蒙古人攻打南宋时,四川就是重要的战场,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剧降。鼎盛时期曾经有千万人口的四川,到元朝时大约只有几十万人,除了死于战乱的,还有很多躲避战争而逃到周围省份去的。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徐寿辉部下明玉珍地盘奉命攻入四川,后来因为陈友谅杀害徐寿辉,明玉珍于是封锁夔门割据四川,他从湖北带入四川的几十万军民就成了第一批到四川的移民。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尽快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也组织起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从周边省份移民去四川。

明末张献忠入川以后四川再次陷入战乱,加上之后清军进入四川和张献忠的激战,频繁的战争再次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大量损失。在清朝统治建立以后,一方面鼓励因为战乱流散到周边省份的四川人回去,另一方面也从以湖广地区为主的人口较多地区移民四川。虽然移民来源包括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陕西等省,不过湖南、湖北两省人口占比较大,所以又叫湖广填四川。

#####

我们也是湖北人,当年并不是自愿到川的,是官府强行挷架而来,到川之后插站为业,没人管你,就跟流放差不多,一直到民国前,只要有没被插站的地方都可以自由搬迁,据老辈说:当年的川人是被杀光了的,只是写史书的人不敢这样写,因为我们这里就有守寨成功未杀干净的老四川人后辈,他们祖上十分清楚当年八大王拉网式的把四川人杀得鸡犬不留的情景,他们区区一二十人能守在顶山寨月余没被大军攻破,所以才留下了屠川见证者,才把这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著名的迁徙运动促进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客家人的迁徙史、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走西口、闯关东等。今天我就浅谈下我了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先解释下湖广,明朝后的湖广行省包括湖南省和湖北省。那么为什么要两湖地区的人移民四川?

据《续宋资治通鉴》记载巴蜀地区在南宋时期突破1000万人口。当至1234年起,蒙古铁骑打到四川,(包括重庆)战争使生灵涂炭,造成当地人员大量死亡。赋税下降到原来的1/3。

四川经明朝的休养生息后,在万历6年人口恢复到300万。然后到了明末,四川人都知道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四川建立了个大西政权。民间有张献忠屠川一说,重要还是清军入川与张献忠部的战争,使巴蜀人口大量锐减。

据巜四川通史》记载,清顺治18年,四川籍人口仅1.6万户,总数不到10万人。战争使人口凋零稀少,造成耕地荒废。四川呈现了“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凄凉景象。”

于是在康熙七年,包括四川巡抚张德地一些地方官员,纷纷向康熙帝上奏。要重振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

然后才有康熙颂布的巜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两湖、广东等地向四川移民。当时朝庭制订了一系列的移民入川的优惠政策。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移民开恳荒地,规定五年后才征税;各省移民携妻子入川者,准其入籍。说白一点,移民四川户口会帮你办得妥妥的,找好地方由你垦荒;鼓励生育,多多益善,永不征收人口税;还有移民垦荒工作将地方官员的政绩升迁挂勾。

这样的政策,就带动了大量两湖地区的人口移民四川。当然也存在地方强制性的移民。比如整个村庄被官兵围起来,村民绑上手送到麻城孝感乡中转,在分批分批的押送至四川。这也是入川移民一种方式。

还有就是贫苦农民自愿入川,这个可以体会,要生存惟有土地,有土地才可种庄稼,有庄稼才可吃饱。

移民四川还有经营入蜀这方式。

当然,移民四川运动,不光主要是湖北、湖南,还有全国很多省份。清末巜成都通鉴》曾记录,现成都人原籍外省其中两湖25%,江西15%,陕西10%,云贵15%,两广10%,江浙10%,安徽5%,豫鲁5%,闽晋甘5%。小编我是江西人,我原来写过江西填湖广,在与读者交流中,确实有不少四川人回江西寻根祭拜祖先。老一辈的四川人可能知道万寿宫,那就是江西会馆,在成都过去是有存在的。

还有一个,四川人口的锐减个人感觉不能让张献忠背锅,张献忠屠杀的是勋贵与豪强这一类人。他在四川能建立政权,必须得有生存的土壤,也必然得到中低阶层的支持。清廷军队入川后与张献忠部战争中尝到了苦头。所以迁怒于支持张的百姓,而大肆屠杀,也不排除滥杀百姓,冒充宰杀张部士兵来领军功。

好了,我所了解也不全对,期待各位朋友交流指正!

#####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词》,当年曾流行传唱于嘉庆年间的四川地区。这首曲词当中,讲述了四川当地一户人家与多个省籍人家联姻的故事,也从侧面印证了清初时期,四川地区当年所经历的一个大事件——湖广填四川。

在我们现代人的印象当中,四川绝对是一个很安逸的地方。有吃不尽的美食,看不够的风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惬意生活。
当年歌手赵雷一曲《成都》,就曾让无数的年轻人,在轻哼曲调的同时,不由对那座西南阴雨的城市,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然而,如果时光再退回四百年,这片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当时的场景,恐怕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明末清初的四川,人间炼狱

明末清初之际,在广袤的四川大地上,战火焚燹,纷乱四起。原本偏安一隅的巴蜀之地,竟然成为了各方军队杀戮的修罗战场。
明末时期,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曾经三次进入川蜀之地,在明军、清军的追击围剿中挣扎求存。

其后,南明政权在此地依托险要地形,抗击清军南下,在双方拉锯般的厮杀之中,辗转血战多年。

清初之时,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兴兵谋反,紧邻云南的川蜀之地,顿时成为了交战的主战场,一时间,狼烟再起,战火重兴。

战争必然伴随着杀戮和死亡,整个巴蜀之地除了川西南所受战火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均造战火波及,兵燹过后,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对于是哪家军队举起的屠刀,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张献忠杀人如麻,有的说是清军入川屠戮百姓,其实看过当年明末清初时人所写的笔记小说的话,就能知道,在乱世之中,黎民如同鱼肉,谁都可能举起屠刀来上一刀。

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在明末清初巴蜀大地之上,那些苦难深重的百姓身上,再合适不过。

计九府,百二十州县,唯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一带,稍存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

据《四川人口史》一书统计,到了康熙二十四年时,四川当地人口已从万历六年的310万人,剧降到了9万两千余人。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当年曹操《蒿里行》中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大概也就是这时的情形了,经过战争的破坏,使得整个四川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城镇残破,让生民痛苦悲哀的同时,也让当时的清朝执政者们,倍感头疼。

清初建国甫立,百废待兴。巴蜀之地,土地肥沃,历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如今面临着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局面,使得清政府最终下定决心,迁民入川。

自此便拉开了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的“填四川”行动,前后百余年时间,两湖、两粤、江西、陕西等十多个省的移民,或沿着巴蜀栈道,或顺着长江水路,进入到这天府之国,扎根生活下来。

为啥叫湖广填四川

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定乱数十所之外。

这里所说的楚,就指的是湖广,而这里面的广可跟广西、广东两广没有一点儿关系。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听到湖广总督之名,其实就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有个湖广省,从元代一直到清初,这个行政划分一直没变。

这个湖广省,所辖范围就是现在湖南、湖北全境,虽然康熙三年分为湖南、湖北,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用湖广来统称两湖。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因此,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指的就是主要是湖南、湖北这两个地区的人,当时去四川垦荒的人口数量最多。

那么,大家为啥去呢?

中国人一般讲究安土重迁,宗族在一起好照应,出去闯江湖对于古人来说,风险太大。因此,但凡不是在当地混不下去的,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呢。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比如优惠政策,像如今抖音上大家经常自拍的那些迁户入疆,去了给房给家电,很是吸引人。
当时清朝政府为了吸引人口入川,那也是下了大功夫,优惠政策给得很到位。

“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

这个基调基本解决了很多迁民的顾虑,那么多荒田,自己新来的人生地不熟,万一被当地人欺负,自己垦熟了,对方说是自己的,那就冤死了。
随便垦,随便种,没有工具、牛,没关系,有当地官府,可以用“借呗”,种子、牛、工具、口粮,只要你来,管你三年到五年不用操心。
同时免除赋税数年,即便是优惠期过了,没关系,继续打折,保证你在这边交的是全国最低价。

对于当地官员,也将其升职、绩效跟招揽垦荒迁民数量挂钩,不管你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拉来人,年底的优,算是稳了。

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

当绩效和迁民挂钩之后,在川蜀的各地边境、官道上就能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情形,来往迁民在路上,经常能够看到当地官府打的广告幌子,比如说:
“某某地土地丰腴,民风淳朴。”
“某某地荒地充裕,房舍井然。”

反正就是一个拉拢,只要你自愿来,那是热烈欢迎。
那么有些人就是不愿去怎么办呢?
对于不愿去的人,我们可以从一个词语里找到答案,解手

解手的来历

当年朝廷急于迁民入川,最初,自愿的民众毕竟还是不够,因此朝廷、地方便实行强迫迁徙,往往派兵围住一个村镇,强迫当地民众离开故地,前去四川地区。


这些人被朝廷官兵押解着,踏上了西去道路,为了防止他们中途逃跑,不少人像充军一样,双手被捆着,在押送途中,人们难免要大小便,因此只好央求官差松绑。因此,四川之地的人们最初也将大小便称为“解手”。

那么既然强迫、自愿都有为啥湖广省比较多呢?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内地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由长江水路入蜀,一条是由川北的川陕蜀道入蜀。还有一条是贵州旱路入蜀。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北的蜀道,不好走。

而对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区,想要沿着旱路搬家去四川,也是个辛苦活。
因此,从水路入川,湖广迁民坐着船入蜀,要相对方便很多。

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

清代入蜀的湖广地区的开拓者们,大多沿着长江水道,进入川蜀,最终择地扎根下来。
在朝廷优惠政策的吸引之下,仅康熙年间,来自附近省份的迁民前后就达150余万之多,后来他省天灾流民情况之下,期望入川的人口则更加多了起来。
到了雍正年间,就开始丈量入地,限制人口流入了。

后来乾隆、嘉庆年间再次放开限制,使得前往蜀地移民暴增420万人,产生了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
乾隆八年,四川巡抚纪山就曾经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到:

“查湖广等省外来之人,皆因误听从前川省地广人稀之说,群思赴川报垦,不知川省已无荒可辟。”

从清初到乾隆年间,四川人口从不到十万突破到了千万,宣统年间更是达到4800万的规模,也正是四川省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后抗战大后方提供了胜利的坚强后盾。
遥想当年,那些坐着木舟,推着独轮车的先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四川,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也给四川带来了八方的特色,江浙、陕西的酿酒,与四川悠久的酿酒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

各地的戏曲,昆剧、南戏、秦腔,在四川当地融汇发展,形成了当地的川昆、川高。
在大迁徙的过程中,四川保留了土著优秀的文化,也吸引融合了各地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四川成为了近代最具时代张力、活力的地区之一。
正是当年历经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在经历了百年的迁徙、蜕变、沉淀、融合之后,最终奠定了如今这个独特而有魅力、繁荣而有活力的精彩四川。

#####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湖广填四川?咋说呢?四川这嘎达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您搁历史书上去瞅,越是往后,这地越乱,就没多少消停的时间。

湖广填四川可不是打清朝开始的,老早就有了,您要是愿意听,就听俺把这事给你掰扯掰扯。

湖广填四川

时间走到现在,您逮住一个四川人:“哥们,您祖上是那嘎达的?”

十之八九他就不是四川的,您要整个问卷调查,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告诉您他们是湖广这地过来的。

您要是没啥感觉,咱说个数据,您感觉一下。

宋朝知道吧!唯一一个大腰子上挂钱包有钱的主,但始终没得到统一的朝代,让大家伙就一直瞧不上。

北宋被人暴揍变成了南宋,就这时间点上四川这嘎达还有一千万人口,后来南宋让人家蒙古给灭了吗?

四川这嘎达您知道剩下多少人吗?六十万!吓人不?

俺在这里插一句嘴,老川人牛叉。当年金兵灭了北宋,和南宋杠上了,金兵打了一辈子都没打进四川,瞅瞅四川是啥模样。

这对手换成蒙古人,又打了五十多年,这就相当于打了半个世纪,蒙古人三次打入成都,但他们家大汗蒙哥也死在了钓鱼城下边。

通过这么短短几句话,您就知道当年老川人为嘛从一千万人口打成了六十五,人死了但这骨头没断过。

您就说吧,都打成这样了,这能有个好吗?十室九空这词您描述都有点欠妥,说不出的那种惨状。

抵御外敌,老川人的骨头从来都是硬,当年抗日的时候,出川的壮士,那都是穿着草鞋,扛着破枪出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地养汉子。

那么元朝的统治者,面对四川这种破败,也没个基本打算,就是实行了一点屯田保证点军粮啥的,其他就没有别的。

所以元朝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四川这嘎达基本保持了原状,压根就没有得到啥恢复的。

咱举个数据,你感觉一下,四川这嘎达给元朝上交的赋税,只占了全国的0.96%,吓人不?这还是天府之国吗?这不开玩笑吗?

其实蒙古人真的不擅长经营天下,当年蒙古贵族还打算把农田拿过来不让种地,撒点草籽种草,放牧!这不逗乐呢吗?幸亏没有推行。

所以蒙古人这天下压根就坐不稳当,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被人撵回了大草原。

那么元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这不农民起义军就起来了。

有一个叫明玉珍的人,带着十来万部队就开进了四川,这十来万人大多都是湖北农民,那么这次的进入,明玉珍不仅带入了十来万的部队,农人进去的也不少。

这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开始。

那么这明玉珍蹲在四川这嘎达,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旗号是大夏,九年,传了两代人,就被老朱带着人给灭了。

大明王朝这就建立起来了。

老朱也见识到了四川人口的凋零。

毕竟南宋一千万的人口是个啥光景,死到六十万又是啥光景,中间就没啥补充,就算是有明玉珍的加入,但撑死了加入的也就二十万,这还是不到一百万啊!

朱元璋老朱就打湖广地区,继续迁入,到了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四川这嘎达的人口才有了一百四十六万。

您瞅瞅打明朝开始,湖广移民就比老川人多了一半都不止。

俺给大家伙列个时间表,您自己看一下,1282年的时候整个四川地界六十万,大夏移入二十万,明朝老朱开始搁四川移民,陆陆续续截止1401年移民结束,这是多少时间?119年的时间,到了明朝末期,四川经过休养生息,这才达到了四百万的人口。

当然四川的磨难依然没有结束,因为明末清初四川又一次迎来了大浩劫。

浩劫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张献忠屠川!”

你快拉倒吧!张献忠屠杀川人这事是有,但绝对没您想的那么严重。

咱说俩例子,清初有一本书叫《烬余录》,他这里边就说了四川死的人他分成了十份,死于张献忠之手的川人占了其中三成,当然这其中死于清朝之手的就没有,毕竟这书是给康熙看的。

其实清军屠城的事,可是不少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可很有名的。

咱在说说这时间,来瞅瞅这事,张献忠是在满人入关的第三个年头,被满人堵在了多宝寺上遭遇了突袭,当时就死了。

张献忠一死,清朝立马宣布四川平定了。

其实万般不是那回事,后来又打了十来年,清朝才拿下了重庆。

咱话说回来,这张献忠真要是那么不要脸的屠了四川,您感觉四川人,还能顶十三年吗?这不开玩笑嘛?

清朝文字狱可是很坏很坏的,对史料的修修改改可是很上心的,被烧毁流传到清朝的孤本,善本烧掉的可不少。

民间野史当中被读书人,写的东西到是在民间流传的很广,什么火烧庆功楼,什么炮打庆功楼,什么一个橘子,俩西瓜的,压根就没那么回事,只是民间识字的不多,听书的多。

总之张献忠死后,整个四川又陷入了打打杀杀的过程,清朝压制起义军,搜捕明军,事结束之后,又赶上吴三桂这老货叛乱,打进了四川,而这次战乱又是七年。

所以明末清初四川这嘎达又延续了三十多年的战乱,再加上瘟疫四起,毕竟死的人多了,埋的不及时,瘟疫这东西没有多不可能。

整个四川又剩下了不到十万人。

多灾多难的四川啊!

那么康熙把吴三桂灭成了渣渣,这四川算是稳定下来了,打康熙开始又启动了移民政策,往四川这嘎达补充人口。

各种政策也跟着下来了,农人开垦荒地五年之后才征税,官员的考核都和移民挂钩。

所以下边的官员有些采用强硬的办法进行移民,把一个村子围起来,有一个算一个,全部迁入四川。

当然也有自愿进入四川的。

总之整个清朝这嘎达,移民四川就有一百多万,而移民当中湖北湖南就有一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