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午时三刻?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电视剧、小说中常听到午时三刻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它与现代时刻如何对应?其实这涉及到古代的计时问题。古人的计时,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十二时辰系统,一个是一日百刻问题。 古装剧中经常听到“午时三刻”一说,午时三刻成了行刑的经典时刻。 那么这里提到的午时三刻指的是几点呢? 午时三刻指的是几点? 我国古代的时间不是24小时,而是12个时辰,但是总的时间两者是相等的,因为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所以说12个时辰就是24个小时。古人统计时间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成阿拉伯数字的几点几点,而是利用子丑寅卯来计时。子时是从夜里的11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是从一点到3点,以此类推,午时指的是中午的11点到下午的一点。 午时三刻指的是几点? 古人把一天又分为100刻,每一刻按现在的分钟来计算平均为14.4分钟,因此3刻为43.2分。所以说午时三刻的时间约为11点43分。 古人问斩选在这个时间是因为这时候太阳最盛,阳气最旺,而处决犯人是阴事,选择在此时问斩能够镇得住阴气。

十二时辰,起源非常早,在睡虎地秦简中就完整记载了十二时辰的具体名称,如鸡鸣,夜半,平旦等,并与十二地支相配。一天分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还是比较长的,所以古人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称初,第二部分称正,这样每一部分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例如子时前半部分叫子初,后半部分叫子正。午时有午初、午正,等。不过,古人比较重视一个时辰的下半部分,所以称为正,有时候称某正,直接就说某时,如午正,可能直接说午时。

十二时辰的划分很精密、很科学,但问题是,如何确定每个时辰的起止和精确时间?这就是计时问题。 古代的计时,最主要的是采用漏刻计时。漏刻计时法起源非常早,上古时期就用了,只是不够精确而已。简单说,就是装一壶水,下面钻个洞,根据漏水数量的多少确定时间。一般是在接水的壶中竖一个标尺,在标尺上划上刻度,随着水位的增加,指向不同的刻度,从而代表不同的时间。 标尺上的刻度,一般是100个刻度,也就是把一天分为一百等份,这就是所谓的“一日百刻”。但是一日百刻与十二时辰不好兼容,于是历史上也有改为120或96或108刻的,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百刻。清朝初年,在吸收西方历法和计时的基础上,确定为一日96刻,这样一个时辰就平均分到8刻,与现在的一刻钟15分钟完全等同。现在所谓的刻,也是来自古代的漏刻之刻。漏刻发展到清代,计时已经非常精确了,一天的误差可能只有几分钟而已,所以史书中记载的某时某刻,都是可以精确到几点几分的精确时间概念。

有了以上知识,午时三刻的含义就非常清楚了。不过,所谓的午时三刻,准确说应该是午正三刻,即12点45分。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卯正某刻,寅初某刻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