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唐太宗李世民全集免费观看)
李勣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功。原是李密的旧部,李密带人投降李渊后,李勣却仍然占着李密曾经拥有的土地,别人问他原因,他解释道:“将旧主的东西献给新主,我羞于这样做。”李渊知道后对他大加赞叹。
后来李密被杀,李勣不顾李渊的心思也要请求为他收葬。由此可见,李勣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心思深沉的李世民
李勣既忠心又有能力,自然非常受李世民的赏识。然而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非但不会过分信任任何臣子,反而喜欢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说与李勣同样有名的“民间门神”尉迟敬德,在一次庆功宴上嫌自己的座次被安排得太靠后了,当场就开始发脾气,还差点把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过几天,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
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
就是说将尉迟敬德比作韩信和彭越,以此来恐吓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想把女儿嫁给已经上了年纪的尉迟敬德,他只是想借机表达对尉迟敬德的恩宠。好在这次尉迟敬德这次学乖了,他赶紧婉拒了李世民的“好意”。
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笼络群臣,他恩威并施,就连李勣也脱不掉这样的待遇。
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在对战薛延佗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郎中说要想康复,必须要用人的胡须来做药引。李世民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切断了自己的胡子。
要知道,古人一直秉承“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人的胡须弥足珍贵,更何况是皇帝李世民的胡须。又惊又感动的李勣直接把头磕出了血,大哭不止。李世民却宽慰他说:“我这都是为了社稷。”
李世民的胡须到底产没产生药效,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缕胡须一定能使李勣感恩戴德。
之后,李世民可能是觉得他对李勣还不够好,于是又请他吃饭,席间,李世民对李勣说了这样一番话,被记载于《新唐书》中:
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
李世民将托孤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李勣,李勣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咬破手指来发誓。过了一会儿后,李勣喝醉睡着了,李世民就赶紧脱下衣服给他盖上。
李勣如此受重视,然而李世民病重时却把李勣贬为了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都督。
此时的李勣不知做何感想,但他没有多想就赶紧前去叠州赴任了。
李世民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太子李治无恩于李勣,为了能使李勣效忠于李治。他便先打压李勣,然后让李治即位后在提拔李勣,这样一来,李勣必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
正因为李世民的心机如此深沉,才开创了一个大唐盛世。
李治即位后的李勣
李治即位后,就将李勣召回了京城,并授予他仆射一职。这不仅是尊重李世民的遗愿,更是为了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风头正盛,连外甥李治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躲避长孙无忌的锋芒,李勣选择了隐退。
可是永徽三年的时候,高阳公主向哥哥李治告状,说自己的哥哥房遗直调戏她。长孙无忌便借此机会查清了高阳公主和丈夫谋反,并诬陷了一批自己的政治对手,如荆王李元景、驸马薛万彻、驸马柴令武、吴王李恪、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巴陵公主等。
这些人都是李治的亲戚,李治为此苦苦向舅舅长孙无忌亲情,但是长孙无忌却不答应,并将他们全部判了死刑。
李治对长孙无忌痛恨到了极点,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他又重新提拔了李勣。
本来李勣在“凌烟阁24功臣”中排行倒数第二,势力较低。李治为了抬高他的政治地位,便命人重新绘制了李勣的画像,并且亲自提笔作序,序里有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茂德旧臣,惟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饰丹青。
顾你旧臣中不仅有李勣,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但李治却说李勣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说法意味深长。
没过多久,出家当尼姑的武则天重新回宫了。李治要立她为皇后,这不仅是出于宠爱,更是为了向长孙无忌领导的权臣集团发起挑战。
皇后的废立是大事,会牵动许多人的利益,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同意,因为李治的妻子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同属长孙无忌集团。
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前,李治让四位宰相来内殿开会,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和李勣。还有三个宰相不在受邀之列,然而李勣却被褚遂良给打发走了。
李治一见到其他三人后,就开门见山地说自己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于志宁一直不敢说话,幕后大佬长孙无忌也一言不发,便由褚遂良代替他发言。
第一天双方僵持不下,第二天褚遂良越说越激动,竟然将武则天的私密事都说了出来,据《资治通鉴》记载,褚遂良是这么说的: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岂可蔽也!
此话一出,李治愤怒了,要不是长孙无忌拦着,褚遂良早就去见李世民了。
双方不欢而散后,李治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李勣身上。李勣只说了一句话,李治便笑了,他说道: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其实李治就等着这句话,此话一出,不仅武则天能成为皇后,而且长孙无忌彻底输了,也为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此时李治的内心应该非常感谢李世民,为自己送来了李勣这样的能臣。
结语:公元668年,七十五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一举平定了高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被李勣拿下了,也拜倒在了大唐帝国的脚下。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李世民当初的远见卓识。
#####这都是套路,李世民的权谋御人之术而已。说白了,就是自己唱黑脸儿,给儿子李治铺路,徐茂公本身没什么问题。俗话说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凶狠歹毒的老虎尚且不食幼崽,更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
盛唐的开国君主李世民,为了一统山河造福百姓而诛兄弑弟,杀人无数,手上血债累累,刀下冤魂千万!然而这样一位犹如冰山般强大、冷酷的帝王,也有温情的一面。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骊山顶儿上的翠微宫之内,病重的李世民拖着最后一口气,向继承人李治交待最后的嘱托。这对儿父子面对面、心贴心的促膝长谈,从经济民生,到家国天下,从政治制度,到帝王心术。
当话题落在满朝文武身上的时候,李世民用十分严肃的语气,提起了一个名字,徐世勣(徐茂公)。
徐世勣,又称徐茂公。在小说《隋唐演义》中那可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啊,往前他可以与诸葛孔明比肩,往后刘伯温也得叫声前辈。无论是当年的瓦岗兄弟,还是后来的秦王集团,皆是以他为谋略为主。
而在历史上,徐世勣同样也是个厉害人物,他足智多谋、博古通今,胸怀辅佐仁主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徐世勣十八岁便投靠了瓦岗山的寨主李密,迈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李密为人虚伪,贪图享乐,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朽木之才,瓦岗山集团起义失败后,徐世勣便跟随一部分的瓦岗山旧将,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
徐世勣是个“奇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排兵布阵,在徐世勣的辅佐下,李渊的军队屡战屡胜,打得十八路诸侯王是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李渊因此赐其姓李,其自此便改名为李世勣,也叫李勣。没错,徐茂公就是历史上与魏国公李靖齐名的初唐名将李勣。论战功,李世民一朝,唯他和李靖最盛,什么尉迟恭、程咬金这些人还得往后排。他可不是什么道士,而是一代名帅。
玄武门之变前,徐世勣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李世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徐世勣尽全力帮助李世民夺权,与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谊。李世民登基后,封徐世勣为英国公,加赐一品太子太保。
功成名就的徐世勣,并没有沉溺于高官厚禄的生活之中,而是置身于军营,与大唐名将李靖将军北击匈奴,南灭高句丽,为大唐的领土完整,和边疆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徐世勣位高权重,居功至伟,又是两朝元老,李世民害怕自己过世之后,新君李治会压不住徐世勣,于是便和李治说:“徐世勣功勋如山,又是两朝元老,在朝中颇有威望,你二人没有同僚之情,也没有君臣之恩。朕思来想去,决定先将徐世勣降职发配到外地,待朕死后,你要立即派人把徐世勣召回长安,并且亲自迎接他回城。一来,徐世勣感念你的恩德,必然会尽心尽力的辅佐你;二来,也给满朝的老臣,吃上一颗定心丸。”
李治领会了李世民的用意,不禁泪如雨下。 “低手害人以克敌,高手救人以克敌”,李世民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发配徐茂公这一步棋,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一箭三雕。
第一,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第二,煞了徐茂公的锐气。
第三,安定了满朝老臣的心。
生前执掌天下,死后玩弄乾坤,李世民不愧为一世雄主,任凭徐茂公再怎么聪明,也逃不过帝王的摆布。
当然,其实这招并不是李世民的先例。三国时代的大牛人,一代影帝,魏武帝曹操他也干过。众所周知,这曹操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手,当年为了迎许攸,连鞋都不要了。而对关羽,那更是近乎痴迷,奉为偶像。其在晚年,为何不称帝?除了有一部分顾及名声的原因在里面以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儿子曹丕能够顺利接班。
当时他是魏王,地下的一众魏臣都希望他称帝,因为曹操称帝他们便是开国之臣,光宗耀祖啊。之前他们再怎么牛,大部分都还只是诸侯部曲,有官无爵,算不得大荣耀。
而曹操知道,他在属下们心中地位已经足够高了,而且已经临近暮年,称帝之后所带来的恩奉对于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于是他就把机会让给了儿子。曹丕接过大位,然后登基称帝,底下的一干老臣全部都跟着晋升,感念其恩德,对于曹丕自然是更加的忠心。
帝王权术,一奖一惩,如是而已!
#####徐茂公归顺李渊
在隋朝末年,徐茂公跟随李密。
后来,李密投降李渊。
李密投降之前,徐茂公该如何做?
一是可以继续拉队伍,自立为王。二是可以寻找优秀的主子,比如陈友谅等。三是跟着曾经的主人,投降李渊。
茂公选择跟着曾经的主人李密投降李渊。
如何投降,虽然在常人看来,直接接触上层领导,可能进步的空间最大。
但茂公反其道而行之,先沟通了李密,让他代为表达。
聪明之举,一举两得。这样茂公还是李密的人,让李渊也对自己高看一眼,忠心,恋旧,值得信任。
徐茂公对主忠心
徐茂公的对主忠心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李密忠心。二是对李唐忠心。
1、对李密的忠诚,开始跟着李密战斗李密投降,他也随之。
但是,李密降唐又反唐,终被杀。
对李密的犯糊涂,徐茂公非常心疼。对李密,此时很多人都是能远之则远之。
虽然李密做此事,徐茂公不敢苟同,但是为曾经的情谊,茂公葬了李密。
李渊对他的忠义之举大加赞赏,增了彩。
2、徐茂公缘何被外放。
茂公是三朝元老,是功臣。跟随李渊建立唐王朝的年代,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代君主,考虑的肯定更长远,把徐茂公外放,且是偏远的地方,去任叠州都督。
李世民此举何为?
茂公一点也没有犹豫,甚至家都没有回,立即去赴任了。
徐茂公何等聪明,他全都明白。
否则,徐茂公凭什么死心塌地地效忠于李治?李世民自己就先做一个坏人,然后让儿子做好人:把徐茂公再升官,调回朝廷。
不得不说,用心良苦。
不得不服,徐茂公是聪明绝顶,完全领会主子的意思。
徐茂公最会审时度势
果然,父子俩的双簧演的不错。
这在李治想册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上,得到了体现。
但李治的提议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至于原因,大家都明白,老百姓也知道,确实是有悖于人伦。
茂公知道这无法违拗,做不好还有可能被杀头,甚至灭族。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须问外人?
茂公此语,给李治吃了定心丸。
我想,因此事,李治感激他,武则天更感激他。
徐茂公死后被打扰
徐茂公一生谨慎,终于安全着陆,死后被陪葬昭陵。
据说,徐茂公能掐会算,懂天文地理,曾对家人说以后会毁在孙子徐敬业的手里。
不幸被言中,在武则天取代李唐,篡权当政,建立大周之际。毛头小子徐敬业造反,不久失败,家族惨遭被灭。
武氏连死人都不放过,他对茂公,欲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后世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推倒了茂公墓碑,砸了棺材,甚至鞭打尸体。二是徐茂公早料到自己死后有此劫难,所以陪葬在昭陵的只是他的一个衣冠冢,里面只有衣服和十几个木头人。
总之,李世民此举值得理解。
#####诚谢悟空邀请: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于徐茂公(后赐为李姓,改名李勣)之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能力一清二楚,之所以在临终前把个开国元勋外放偏远的地方,去鬼不生蛋的叠州做都督并非心血来湖,是深思熟虑后的举动。
李世民在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时,为儿子铺路;他先做恶人,让开国元勋李勣到山高皇帝远的凄凉之地去任职,人为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后,再让初登大宝、继承皇位的儿子施恩于李勣,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李勣必对儿子感恩戴德,会继续忠诚李氏王朝,发挥他过人的智慧,帮助儿子巩固、守护李氏江山;真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
当然,这里有伏笔,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权势熏天的李勣不服从调动,就以此为把柄,趁自己还活在世上,罗列罪名杀了他,为儿子清除隐患;毕竟,久经沙场、能战惯战、运筹帷幄的李勣非等闲之辈,如果自己殡天了,怯懦的儿子不一定能镇得住他!
李勣接到外调的通知后,根本没有回家与亲人告别,毫不犹豫,立即骑马踏上了风沙弥漫的旅程;对于父子演译的双簧闹剧他心知肚明,这政治家的雕虫小技他早了然于心、司空见惯了;因而他不动声色,马不停蹄地立赴外任;而就在到达叠州的路途中,传来了太宗驾崩的消息;随即新任君主唐高宗李治一纸调令又让他回还中央任职,依然,他毫无怨言,调转马头回到了长安;但内心己汹涌澎湃,这唐太宗父子的表演彻底凉了三朝元老的心,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丝毫没表现出来!
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是他的个性,辩风识向、审时度势是他的特长,后来,他在武则天上位皇后时,以政治家的智慧报了一箭之仇,这是后话!
#####649年,李世民病危,临终前召李治到身边说:“徐茂公李世勣这人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斥到外地。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擢升他当仆射。如果他犹豫拖延,只有把他诛杀。”
徐茂公犯了什么错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要把他流放,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瓦岗军里的好汉
其实在历史上徐茂公真名叫徐世勣,因为改名的次数太多了,为避免混乱,我们首先说明一下他的众多名字。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为懋功两个字比较复杂,又与“茂公”同音,他的字也被写作“徐茂公”。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赐徐茂公姓李,改名李世勣。李世民去世后,为了避其名讳,李世勣又去掉了自己名字里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武则天称帝以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抗,结果徐家被剥夺了姓李的权利,已经去世多年的李世勣又变成了徐世勣。
李世勣本来出生于豪富家庭,据说他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他和他老爸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东郡韦城县翟让起兵占据瓦岗,创立了瓦岗军。李世勣与翟让算是同乡,他立即踊跃参加了这位同乡的起义军,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一般来说,参加农民起义的都是些活不下去的人,就像贫苦农民(杜伏威)、逃犯(李密)、家破人亡者(窦建德)之类,李世勣则不同,他家庭情况十分优裕。
刚参加瓦岗军的李世勣就为翟让出了个馊主意:“这附近是你我的家乡,乡里乡亲的,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非常赞同,于是带领手下起义军靠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为生。
这种无本的买卖,做起来自然财源不断。有钱就不缺人,瓦岗军很快就兵众大振,各路小贼纷纷投奔,短时间里队伍就发展到上万人。
这个时候李世勣的形象根本就是个抢掠集团的策划犯,不过也是无可奈何,当时的瓦岗军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稳定的粮食和财物来源,要想自保并谋求发展,也只有靠抢掠为生了。
好在不久以后李密投奔了瓦岗军,如果只靠抢而不建立巩固的根基,一旦遇到强敌,必然顷刻崩溃,荣阳地方富庶,又有大量存粮,应该尽快攻克荥阳一带,建立瓦岗军的根据地。于是翟让率军大举进攻荥阳,开始了瓦岗军从地方盗匪向天下雄师的战略转变,李世勣也从绿林头子转型为起义军大将。
起义的队伍一旦发展壮大,朝廷必然就要干涉了。隋朝先是派了末代大将张须陀来讨伐,多次败在他手下的翟让一听,吓得立刻收拾细软就要跑。李世勣可不怕,他率领起义军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杀了张须陀,大败官军。
没有了张须陀,隋朝只好派遣当时也存心割据一方的王世充来担当镇压的大任。瓦岗军方面,翟让自动将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自称魏公,建立了政权,国号魏。军事方面,李密自任元帅,下属最高将领为左、右武侯大将军,其中左武侯大将军是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就是李世勣。
接下来瓦岗军与隋朝最后的主力王世充部接近几场大战,屡战屡胜,眼看胜利在望。遗憾的是,李密与翟让这一座山上的两只虎终于无法互相容忍下去了,二人的部将纷纷劝说他们去杀掉对方。
翟让的志向不过是为了能有个存身之地,能富贵当然更好,但是李密却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为争天下一切障碍必须排除。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密先下手为强,杀了翟让。
在这场火并中,李世勣扮演的角色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那个“池鱼”。由于李世勣和单雄信是翟让的老部下,自然也在被宴请之列。不过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刀斧手冲出时,李、单二人的反应均十分迅速,李世勣跳起来冲门而出,估计当时他是吓糊涂了,既然李密存心要他们的命,门外怎么可能不做预备呢?
所以刚冲出门的李世勣就被埋伏在门外的刀斧手一刀砍在头上,重伤倒地。刀斧手还想继续,关键时候王伯当追出来喝令住手,李世勣这才没有英年早逝。
侥幸活命而又备受猜忌的李世勣暂时退隐到黎阳,这时李密与王世充的争夺战已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双方打得火热。李密一度很占上风,但是毕竟是由底层人民组成的军队,长期没有饷银,军士们无以养家,纷纷开始怨愤,军队几次败给王世充。
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都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出来,投靠了李渊。
义气重于生命
李密败给王世充之后,首先想到去黎阳李世勣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世勣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能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其实李密如果真的投靠了李世勣,说不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为什么这么说?从李世勣后来的行为就能看出,李世勣绝对是少有的义士。
李密归降大唐之后,李世勣掌管着李密的其余部队,是一起投降还是继续再战?李世勣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他清点军士及土地,送到长安交与李密发落。
唐高祖李渊听说李世勣派了使者过来,连忙召见了他,却发现,只有给李密的信,李渊非常奇怪。使者详细道明原委后,高祖大喜,认为李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也就是这次的举动,使他充分地获取李氏父子的信任。不仅李世勣自己被封为黎阳总管、莱国公,赐姓李氏,连他的老爸徐盖也一并被封为王。
归唐后,李世勣率领本部人马统帅河南、山东之兵以对抗王世充、窦建德等反叛势力。之后,李世勣在与窦建德的战争中被击败,做了俘虏,窦建德以他父亲为人质,要求他为自己守黎州。不过,李世勣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李唐。窦建德听说了这件事,也很赞赏他的忠心,把他的父亲送回了长安。
归唐后的李密,并没有受到曾对自己另眼相看的“好兄弟”李渊的器重,而是一直被猜疑,最后李密忍无可忍,决定反唐,但是大唐已经成了气候,怎么还能允许他随便作乱呢?于是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唐将盛彦师斩于邢公岘。
李世勣听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廷感动于他的忠义,允许了。李世勣服重孝,与从前的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李世勣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就是他为单雄信“割股而食”
李密当初杀翟让,放掉了,单雄信最终投靠了王世充,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号为“飞将”的单雄信持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幸亏尉迟恭出面相救,李世民才逃脱一劫。
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曾经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单雄信自然也在名单之列。李世勣不忍自己当年一起起义的伙伴落得这样下场,向李世民表白说,愿意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
但是由于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愤恨不已的李世民坚持不允。李世勣无奈,与单雄信诀于大狱。单雄信埋怨他:“我就知道你不会尽力为我办事!”李世勣大哭,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单雄信死后,李世勣果然信守诺言,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不只对君对友,对家人,李世勣也一样深情款款。李世勣的姐姐年老体弱,经常住在他家。他对姐姐嘘寒问暖,照顾得非常周到。
有一次,他姐姐患病,吃不下饭。李世勣知道了,立刻亲自到厨房为她淘米煮粥。家中的婢女抢着做,李世勣却不让她们动手。由于李世勣胡须很长,煮粥时一不小心,胡须拖到火炉上,竟烧了起来。姐姐非常感动,问:“家中那么多人手,你又何必亲自动手呢?”李世勣回答说:“姐姐现在老了,我也老了,就是想为姐姐煮粥,还能煮几回呢?”这样的情形,至今看来,仍令人感动万分!
对于李世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纵观李世勣一生,的确如此一他那充满传奇的成功人生,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太宗临终托孤
李世勣以卓绝的智谋,为大唐帝国建立不朽功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做以震主,忠心可比日月。也正因为如此,自唐高祖起,太宗、高宗都一直把他看做最值得倚重的“纯臣”。
归降唐朝后,李世勣镇守并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极其称职。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都没什么效果。我仅仅是把李世勣放在晋阳,边境就从此安宁,李世勣不也是我的一个长城吗?\\\"
和李靖一样,李世勣也是一个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支持李世民的人,但是他同样也在后来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拜李世勣为兵部尚书。不过还未等他赴京上任,突厥薛延陀部首领乘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大唐任命的突厥首领李思摩,直抵长城,欲进一步侵犯大唐边境。
正准备回京的李世勣自然担当起了平定的大任。太宗任命他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大战薛延陀于青山。宝刀未老的李世勣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薛延陀部大败而去,这一战李世勣斩敌方首领一人,俘获五万多人。
回朝后,李世勣大病了一场,李世民亲自为他请医问药。有趣的是,药方上讲治此病必须用胡须灰才可以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李世勣和药。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
李世民如此会收买人,李世勣自然也感恩戴德,他叩首见血以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不必谢我(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将李世勣的性命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足见太宗对李世勣的看重。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被夺,密谋兵变杀李世民,随后最有希望继任太子的魏王李泰又使阴谋陷害晋王李治,几个儿子让李世民烦恼无比。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最老实本分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个决定李世民首先告诉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其实就是托他们照顾李治。四人中只有李世勣是武将,而且他在并州任上就是担任李治的长史,早就有君臣之缘,李世民对他也就不同于另三人。
有一次,李世民宴请群臣,酒过三巡,他醉醺醺地对李世勣说:“朕将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朕。”李世勣感动得把手指都咬出了鲜血,誓死报效朝廷。可能因为太高兴了,李世勣大醉而归,太宗亲自解下外衣为李世勣披上,以免他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有。
李世民曾这样称赞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震殊俗,勋书册府。”并将他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勋臣之列,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选定的帝国接班人李治的治国才能其实很难让人放心。眼看自己大限将到,如何能为儿子多做些预防工作就成了李世民最后的心事。
当年立太子时挑选的四个辅政之臣中,房玄龄已经辞世,长孙无忌是太子的亲舅舅,褚遂良为人忠直又是文人,这三位都没问题。李世勣能力太强,虽说对自己一直是忠心耿耿,但是太子和他很少有交流,自己死后万一有变则不堪设想。
权衡再三,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太子李治说:“李世勣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斥到外地。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擢升他当仆射。如果他犹豫拖延,只有把他诛杀。”
三品大将无缘无故被贬斥到外地做个小都督,李世勣立即警觉到刀已加颈,但是他很清楚太宗的意图,于是毫无怨言的直接去叠州刺史职务就任,连家也没有回。一个正常人,就算是大大的忠臣,就算不会因无故遭贬而心生不满!
离京前回家和亲人告个别总是应该的吧,李世勣的行为可以说是超出常理。但也正因为这份警觉,使他能够富贵终身。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故,六月,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李治果然遵从李世民的叮嘱,一即位就把李世勣召回,升官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同参机密。
永徽四年,李治升李世勣为司空。为表示对他的器重,李治还命人在凌烟阁为李世勣重新绘像,并亲自为该像题字!
此陛下家事
唐高宗总章元年,李世勣以73岁高龄挂帅东征辽东,高宗派大臣贾言忠前去考察众将士的功绩,贾言忠回来后说道:“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勣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驭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有李勣(太宗死后,李世勣改名为李勣)也。”
的确,纵观大唐前三朝,李世勣一直扮演的都是赤胆忠心的“纯臣”形象,但是因为一件事,历史上对他的看法就有所改变了,这件事就是高宗立后!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撤换国母,这在古代可不是一件小事,而且王皇后又没什么大的过错,所以许多大臣不同意,高宗武媚娘自然烦不胜烦。两下胶着,谁也不肯让。
在很多大臣都表态完之后,高宗便问李世勣:“我想立武昭仪为后,褚遂良固执地以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难道我就得听他的了吗?”李世勣很轻松地回答说:“这是陛下您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明白了李世勣的立场,立刻就吃下了定心丸,铁了心要改立皇后了。
度王立武事件,最后还是以高宗的胜利而告终。正因为对于废后的态度不入正道,历来主流的观点都认为是李世勣间接帮助了武则天篡位,是他背叛了当年托付江山给他的太宗。其实,在废王立武的时刻,没有人会神仙般地知道以后武则天会当皇帝,而李世勣首先想要帮助的是皇帝李治,武则天最多是因此受益而已。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反对者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世勣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更大的信任。高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任他为封禅大使。途经他的故乡时,皇后武氏还亲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物,并且封她为东平郡君。
李勣不慎坠马伤足,高宗亲自慰问,并把自己乘坐的马送给他。高丽平定之后,高宗祭祀宗庙,“以李世勣为亚献”,这在大臣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恩宠。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李世勣病重,高宗令他所有在外子孙都回家侍候。但是李世勣只吃皇上和太子赐给的药,家人为他请医下症,他一概不见,他说:“我本来只是一个普通农夫,幸好遇到了明君,才得以位列三公。现在我也年近八十啦,活得够久了,听天由命吧,就不要再强求岁月了。”
一天,李世勣忽然对弟弟说,觉得身体好些了,可以把家人都叫到一起聚聚。酒桌上,李世勣告诫他弟弟说:
“我肯定是不行了的,所以今天和你们做一次诀别。你们不要伤心,听听我的想法。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一生辛苦,也不过勉强立门户,子孙一旦不肖,家业也就完了。我一共有这些子孙,全交给你管教。等我下葬,你就为我抚养教育他们,有胆敢不务正业的,先杀掉再告诉我。”说完这一番话,至死无言。
公元669年,李世勣病逝,“上(唐高宗)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輛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韃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并令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七天不上朝。
甚至在他死后近百年,也就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功绩,只有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才能与其相媲美,并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
李世勣的成功,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种审时度势一直贯穿他的军事、政治生涯。李世勣绝非寻常武将,他还有非凡的精细和深远的目光,他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一生的智慧和经验。
我是遥山书雁,每天分享历史小故事,感谢关注!
#####中国历史就是帝王和权臣掰手腕的过程,皇上一方面委任权臣官职,以便驱使他们为自己效力。一方面又担心无法掌控他们,于是玩阴谋耍手腕,期间充满了“厚黑学”。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死前,和儿子李治唱了一出双簧戏,爷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玩”了徐茂公一把。
李世民考虑自己不久于人世,主动选择了白脸,把红脸这个角色留给了儿子李治。
李世民在临终前,把开国元勋徐茂公流放到了外地,李世民为何要惩罚徐茂公呢?老徐犯了什么错误了?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徐茂公是《隋唐演义》书中的人物,他所对应的原型是唐初名将徐世勣,字懋公。
徐世勣因功被李渊赐“李”姓,后避讳李世民中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再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被诛灭三族,武则天一怒之下把死去多年的徐世勣挫骨扬灰,并追夺其“李”姓,恢复“徐”姓,当然这都是在李世民和李治死后的事了。
真实历史上的徐世勣可不是牛鼻子老道。
史书记载徐家本是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东明县)的富豪,【家多僮仆,积粟万石】,徐家父子好善乐施却是事实。
徐世勣18岁时初投瓦岗山李密,后瓦岗军失败归顺了李唐,从此跟定了李渊。
徐世勣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很快成了李渊的股肱之臣,李渊称其为“纯臣”。后被李渊加封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功封莱国公。
徐世勣在征讨各地乱军中,紧跟李渊的二皇子李世民,唯李二马首是瞻,在战争中和李世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并被李二赏识。
在玄武门之变时,徐支持李世民上位,并积极备战,秣马厉兵。政变成功后,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称帝后,他和大唐名将李靖一起开疆拓土,东挡西杀。尤其在灭突厥,灭高句丽战役中,“一人灭一国”,其功绩彪炳史册。
李世民对他厚待有加,封其为太常卿,太子太傅等官职,可谓权倾一时、风光无两。
徐世勣乃两朝元老,位高权重。
在李世民51岁时,突患“火疾”,烦躁怕热,御医对此束手无策,为了养病,在骊山山顶修了一座翠微宫,李世民在含风殿养病。
有一天,李世民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忙召来儿子李治。他对儿子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你继位后,徐世勣功高盖世,你对他又没有什么恩惠,他对你没有感恩之心。”
李世民喘了口气,看着低着头的儿子,继续说道:“我打算把徐世勣流放到外地做官,等我死后,你马上再派人把他召回,复任他原来的官职,并让他执掌朝廷机事要务。”
此时李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分明是父亲做白脸,让自己做红脸。
可怜天下父母心!李治含泪点了点头。
这就是徐世勣没有犯错被流放为官的原因。可以说是爷俩合演了一出好戏。“一打一拉”让徐世勣对新皇感恩不尽,更加死心塌地为李治效力。
文/秉烛读春秋
#####想要成为一个皇帝,并且当好一个皇帝,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掌握很多东西,不管是帝王术还是一些领导艺术,都需要熟练掌握方可,要不然是很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上所有厉害的皇帝中,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
李世民作为古代历史上十分优秀的皇帝,对这一切更是了如指掌,比如李世民临死前对徐茂公的安排,就是一件十分值得我们细品的事件,为何徐茂公也没有犯错,李世民却要把徐茂公流放出去呢?
李世民流放徐茂公
徐茂公是唐朝历史上十分厉害的人物之一,隋朝末年,徐茂公先投奔瓦岗寨,与瞿让、单雄信等人一起结拜为瓦岗寨兄弟,后来因为瓦岗寨内部出现问题,李密夺权,最后瓦岗寨闹得一塌糊涂,徐茂公就投靠了李渊。
从徐茂公投靠李渊之后,先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因此被李渊赐姓李,当时徐茂公与李靖一样,都是那个时代战神级别的存在,让后人望尘莫及,不过徐茂公这个人和其余的一些大臣又有所不同,因为徐茂公不仅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将,还是一名比较聪明的谋略家,用起计谋来十分炉火纯青,让李世民有所忌惮。
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倒是不担心徐茂公会怎么样,可是当李世民病重奄奄一息之际,他便开始考虑后来的很多事情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世民做了两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决定,第一个是任命了徐茂公、长孙无忌和诸遂良三人为托孤大臣,其次是和李治一起商量了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李世民流放徐茂公一事,当时的徐茂公其实并没有犯错,可是李世民却硬要把徐茂公给流放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并不复杂。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所以李世民丝毫不需要担心长孙无忌会对李唐不忠,诸遂良是史官,一直正义凛然,李世民也不担心他会怎么样。
三人相比较之下,只有徐茂公是一个武将,与李治没有太多厉害关系,并且徐茂公十分聪明,所以李世民担心自己死后李治根本控制不住徐茂公,李世民先把徐茂公任命为托孤大臣,以表达对徐茂公的信任和重用,想要让徐茂公释放出来最原始的欲望。
随后李世民再将徐茂公流放,给他一个致命的打击,要是徐茂公已经目中无人,他肯定就会反抗,这样一来直接将其除掉,以绝后患,要是徐茂公不反抗,说明他还是对大唐比较忠诚的,以后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将其任命回来继续重用,还可以给徐茂公一个人情,让徐茂公对李治有感恩之情,更加忠诚于李治。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样的做法可谓是一石二鸟,让徐茂公猝不及防,不过幸亏徐茂公也是一个聪明人,当得知李世民要流放自己的时候,徐茂公就似乎已经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从而迅速收好东西,没有半点留恋就出发接受流放。
李世民看到徐茂公如此明事理,也就没有为难徐茂公,接下来就是等待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对其的重用了,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徐茂公后来的一些事情,让人意料不到。
徐茂公的结局
李治登基之后,果然迅速把徐茂公召回来,并且重用徐茂公,刚好达到了当年李世民所需要的效果,可是徐茂公在李治的皇帝生涯中,却做了一件十分让人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关于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情。
当初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其中长孙无忌、诸遂良两个托孤大臣都是坚决反对的,李治很是无奈,最后就去询问徐茂公意见,结果徐茂公说了一句“这是陛下家事,与旁人无关”,简单的一句话,徐茂公就把自己置身事外,同时也相当于是默认支持李治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定了。
李治得到了徐茂公的支持,迅速就进行安排,并且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诸遂良等人先贬官后进行处置,只有徐茂公免遭厄运,最后得以善终,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几年后,徐茂公居然也难逃厄运。
武则天上位成为皇帝后,李唐的江山算是几乎改姓玩完了,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对李唐一直十分忠诚,小伙子一想不通就开始起兵反对武则天,并且想要诛杀武则天,因此彻底惹怒武则天,武则天安排军队去平叛,很快徐敬业就兵败而亡。
看着徐敬业已经去世,武则天觉得这口气实在没有办法咽下去,于是就开始对徐敬业的爷爷徐茂公坟墓进行报复,武则天将徐茂公的坟墓挖开,并且鞭尸,以表达自己对徐敬业的愤怒之情,就这样,徐茂公当年一手把武则天推上权力的顶峰,最后武则天恩将仇报,给了徐茂公重重一击。
要是徐茂公知道最后会是这样的结局,想必当年也不会支持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可是人生的太多事情,又怎么是我们能够轻易看透的呢?徐茂公虽然已经十分聪明,奈何最后还是走错一步路,留下万千悔恨啊。
结语
李世民流放徐茂公,是一种帝王术的表现,一方面是为了挫伤诸如徐茂公一样的朝廷老臣,为李治树立威信,另外一方面又是希望给李治一个有恩于徐茂公的机会,这样一来,徐茂公才会对李治更加忠诚,奈何本来是一场佳话,最后硬是因为武则天的出现变得可悲可叹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像李世民这样的厉害角色,往往精通于帝王驭臣之术,先打一棒子,试探一下臣下的忠诚度,再给颗甜枣,让臣下感激涕零。李世民这一招,是自己打棒子,儿子给枣,为的是让徐茂公对李治死心塌地效劳。
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期间,他突然下旨,让徐茂公出任叠州都督。叠州在今天的甘肃,西北荒凉之地。都督是地方军事长官,有作战指挥权,没有调兵权。前一年,徐茂公被任命为太常卿,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
从当朝宰相,到地方军事长官,落差显而易见,尤其此时徐茂公已经功成名就,年近六十。虽然不像题干说的那样是“流放”,被贬是显而易见的。
李世民这么做,并非徐茂公犯了什么错,《旧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
李勣即徐茂公,高祖李渊赐他姓李,更名为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再次更名为李勣。
李世民认为,李治对徐茂公没有恩惠,将来的忠心会大大折扣。所以,他决定给徐茂公一棒子,再由李治施恩,提升他为“仆射”,徐茂公必定效死力!
同中书名下三品,是三把手宰相,排在中书令和仆射之后,假如李治直接任命徐茂公为仆射,等于给了他李世民都没有给过得荣耀!
李世民不愧为千古名君,儒法两道玩得如火纯情!其实,李世民对徐茂公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他曾经说:“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徐茂公是托孤第一人选!即便如此,他还是要给儿子的未来,加上一道双保险,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其实,徐茂公未尝没有看透李世民的用心。只是他恐怕没料到,李治即位后,除了让他开府仪同三司外,还授予尚书左仆射,策拜司空。
从此,徐茂公对李治表现出一百二十分的忠诚度,甚至在扶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上,不惜被后世留下骂名,坚决力挺李治。
徐茂公晚年,不顾身体状况,毅然领兵出征高句丽,历时两年,灭了高句丽。回国后的第二年,七十六岁的徐茂公就病逝了!
徐茂公去世后,李治悲痛万分,下令辍朝七日,由太子李弘亲自送葬,陪葬昭陵!只是徐茂公没想到,十五年后,由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武则天下令掘了他的坟墓,砍了他的棺材,夺了他的封号,甚至连李姓也被剥夺!
不知道徐茂公在地下,会不会后悔当初力挺武则天封后的举动!
#####李世民,典型以权谋驾驭臣子的高手,把所有臣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临死时,还想着为儿子李治铺平道路,因此李世民将徐茂公贬出了权力核心。不过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大唐后来半个多世纪的进程。
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史载其家庭状况“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是一个典型的超级富二代。
隋末群雄并起之时,徐懋功看清了守着财富无法安稳度日,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就近投奔了在瓦岗寨造反的翟让。
投奔瓦岗寨后,徐懋功看到瓦岗寨为了后勤补给而在周围打家劫舍。面对这一情况,徐懋功也为瓦岗寨的未来做出了一个选择,那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劝翟让到运河上去打劫,那里的人不认识,而且都携带着大量的财物。
翟让听后深以为然,从此将徐懋功引为了心腹。
但翟让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李密进入瓦岗寨后,徐懋功竟然果断叛变,劝翟让将位置让给李密。而且后来在翟让和李密发生火并行为时,徐懋功也站在了李密的一边。也不知道当时的翟让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滋味。
公元618年,李密败亡,徐懋功再次做出了选择,投靠李唐。
投靠李唐后,徐懋功曾经多次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立下诸多战功。但让人意外的是,徐懋功并没有成为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徐懋功的复杂经历,以及徐懋功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夺嫡大战中,始终保持中立。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大宝,但始终对徐懋功不放心。不过因为徐懋功是山东豪杰的代表人物,而且本身也具有非常高的能力,所以李世民还是委以了重任。
历史上曾经记录了这样两个故事。一则是说徐懋功有一次得了重病,需要用人的胡须作为药引,当李世民得知后,主动将自己的胡须剪下为徐懋功和药。徐懋功知道后跪在地上叩头哭谢。
另一个是李世民晚年准备托孤,对徐懋功说:“我想来想去也没有比你再合适的人选了,希望你可以辅佐太子。”徐懋功当时咬破手指,以血为誓。结果一会儿酒宴时便喝的酩酊大醉,后来李世民还解下了自己的御服给他披上。
从这两个故事来看,表面上是李世民体贴臣子,但实际上是李世民在拉拢这位山东豪杰代表,而内在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对徐懋功的不信任。
公元649年,李世民感觉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所以召见了太子李治,对李治语重心长的说;
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资治通鉴》
李世民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说徐懋功这个人太聪明了,聪明到李治很有可能驾驭不了他。如今李治对他没有恩德,他很有可能不会臣服于李治。现如今由李世民下令将他贬出京城,如果他在这一过程中徘徊顾望,立刻处死。
如果徐懋功立刻出行,那么就在李世民死后,由李治亲自任命他为仆射。以此可以让徐懋功感激李治,为李治效死命。
看完这一切,不得不佩服李世民权谋驭下之术,一切都是套路,稍有不慎便跌入万丈深渊。
当然,徐懋功跟随李世民多年,接到诏令后便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所以选择“不至家而去”,逃过了一劫。
李治登基只后,徐懋功也很快被重新召回了京师。从此之后,徐懋功在各种事情上唯李治马首是瞻。尤其是在“废王立武”事件中,徐懋功紧紧的站在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一边,最终打掉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世家大族。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武则天也掌握了大量权力,为后来的武周奠定了基础。
#####《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是个神奇的老道军师。
就像诸葛亮、刘伯温的角色一样,抬头看看星星能预测明日天气,掐一掐手指能预知未来,甩一甩浮尘能呼风唤雨。
其实,真实的徐茂公既不是军师,也不是道士,而是一员猛将,就像秦琼、李靖、程咬金一样,提把斧头、轮着长剑,带着一帮弟兄冲锋陷阵、浴血沙场。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应顺天应命,徐茂公就是个识时务的人,他一生遇到了好几次岔路口,然而每次他都选对了路。
徐茂公17岁时加入瓦岗军。瓦岗军的组成,或者是饥寒交迫的流民,或者是浪迹天涯的亡命之徒。
大凡有个活路,谁愿意把头拴在裤腰带上玩命啊!然而徐茂公却不同,他家境富裕,生活优渥,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他之所以参加“暴动”,不为别的,只为实现人生价值,他认为既然生逢乱世,就要做乱世之英雄,就要投入轰轰烈烈的斗争之中,做时代的弄潮儿。
最初的瓦岗军和梁山好汉差不多,他们既不靠种地,也不靠经商,而是靠抢。他们不生产粮食,他们只做粮食的搬运工—把百姓的粮食搬到山寨中。
可是问题来了,山寨离老家太近了,有时候出去劫个财,顺便再劫个色啥的,很容易劫到七大姑八大姨,或者表姐姨妹。
“哎呀妈呀,这不是俺村的赵四吗?你咋干这缺德事了?我是你二婶,你不认得我啦!你个瘪犊子玩意儿。快把衣服还给我!”
好尴尬呀!
人家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后来,在徐茂公的建议之下,瓦岗寨迁到了汴水,这下子人生地不熟的,“干坏事”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劫色劫到二婶了!
徐茂公最初跟着翟让干,后来翟让和李密闹家包子,徐茂公又站到了李密这边;再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干败之后,徐茂公又投奔了李世民。
跟了李世民之后,徐茂公这才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两次击败薛延陀,破了东突厥,灭了高句丽,战功赫赫,名扬千古。
因战功,他成功入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三位,力压排在二十四位的秦琼,同时还荣封英国公,获赐国姓“李”,所以,徐茂公又名“李勣”,“李世勣”。
李世民对徐茂公算是皇恩浩荡了。
有一次,徐茂公生病了,神医说把胡须烧成灰喝下去可以医治此病,李世民听说此事之后,二话不说就把胡子剪掉了,让太监拿给了徐茂公。徐茂公感动的一塌糊涂,这病不好也得“装好”啊,这可是“龙须”啊。
PS:庸医,绝对是庸医,害徐茂公喝了好几顿胡子汤,肯定够味了!
然而,李世民临死之前,却着实“坑”了徐茂公一把,他把徐茂公贬到了遥远的边关“受罪”。
李世民为何这样对待功臣呢?学刘邦吗?
不是的,李世民此举大有深意。李世民弥留之际,对儿子李治道出了原委:“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意思是他担心徐茂公不能尽心辅佐李治,于是故意把徐茂公贬到地方,待李世民死后,李治再将徐茂公从地方调到京城,如此以来,徐茂公必将感恩戴德,尽心辅佐。
李世民真是煞费苦心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