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的军舰那么脆,中几枚炸弹或者一两个鱼雷就会沉没?(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非常强大,无论是规模还是战斗力都不容小视。

确切地说,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位列世界前三,战斗力轴心国之首。

甚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只有有7艘航空母舰,日本就有10艘。

而且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诞生在日本,凤翔号航母是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装航母。

美国的第一艘航母兰利号航空母舰虽然服役时间不比日本凤翔号晚,但是它是由1913年4月7日服役的AC-3\\\"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来。

英国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服役时间比凤翔号早了4年,但是它是对\\\"库帝罗索\\\"号改装的商船而来。

所以,日本海军在战争初期,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

不过日本战舰给人的感觉防护能力非常差,似是不堪一击,只要几枚炸弹或者一两个鱼雷就会轻松击沉,这是什么原因?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日本战舰确实没有美军战舰防护能力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国力局限

1941年美国的钢产量为7515万吨,日本只有684万吨,两国相差将近11倍。

到了战争结束那一年,日本钢产量锐减为196万吨,美国激增到7230万吨,两国相差将近36.88倍。

苏联、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这6个国家的钢铁生产总量才2800万吨,只有美国一个国家钢铁年产量的38%。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全面封锁,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逐年下降,到了1943年,日本已经基本丧失了生产航母的能力。

日本最后一艘问世的航母信浓号前后用了4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1940年5月4日开工,1944年10月8日下水,1944年11月19日完工,耗时54个月。

同时,日本从1937年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比美国早打了4年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一个小国同时跟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进行战争,要消耗巨额军费,财政拮据可想而知。

再加上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极度贫乏,制造战舰船是个系统工程,耗时耗力还耗费金钱和材料。

在此情况下,又要保证足够的数量,又要保证较强的防御能力,实在是勉为其难。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牺牲质量,片面追求数量。

还有13艘战列舰曾经出现在日本海军的战备计划中,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建成,最终胎死腹中.

二战日本海军一共拥有25艘航母,18艘重巡洋舰、22艘轻巡洋舰,24艘战列舰。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总计建造完成了383艘、85.8万吨舰艇。

其中战列舰2艘,航母15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水艇126艘,海防舰168艘,辅助舰船3艘。

太平洋战争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44个月,1320天;照这样计算,日本在此期间,平均每3.4天就有一艘军舰下水。

难怪有人说,二战期间日本的造军舰的速度非常快,像下饺子一样。

二战期间,美国生产军舰的速度更快,一共生产了26艘大型航空母舰、9艘轻型航空母舰、115艘护航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49艘驱逐舰、498艘护卫舰、203艘潜艇,几万艘各种登陆舰艇。总吨位以千万计。

但是以日本的财力和造船能力以及技术都不能跟美国相比。

当时美国采用先预制构件再行焊接的技术生产“自由轮”,最快的时候四天一艘(不是平均),真正像下饺子一样。

日本也想模仿美国,但由于焊接技术落后,再加上钢铁的供应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复制美国那样简单快捷的标准化造船方式。

总之,日本的造船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工艺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过渡阶段,比美英落后了不止十年。

此外,随着日本对外战争规模扩大,军工制造规模也不得不相应扩大,造成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线熟练工人也不够使用。

所以当日本造船业全速开动后,日本不得不大量征召非专业的平民到造船厂工作,使得船舶建造与维修的质量直线下降。

二战时期,日本的海军船厂只有4家,美国的大型造船厂有20多家,而且产能比日本的大很多。

理念局限

从航母角度讲,日本的航母防护能力整体上不如战列舰,这是由日本的造船理念决定的。

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艘中真正的航母诞生在日本,开工比英国皇家海军竞技神号航空母舰晚,但是建成比后者早了将近下水时间早了一年。

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航母,航母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

换言之,无论是日本还是英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日本人看来,航母应该更注重攻击能力,因为上面有舰载机,还有其它战舰护航,航母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航母上的火力配置强一点,就能达到防御目的。

比如日本第二批造成的航母苍龙号,配置的主要火力为6门双联装127毫米口径的高平两用炮,副火力14门25毫米口径的高射炮。

如此强悍的火力,加上舰载机掩护,巡洋舰护航和速度30多节的金刚级战列舰开道,航母就能高枕无忧。

而且航母是新生事物,没有经过战争检验,在战争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攻击,所有人心里都没有数。

既然如此,如何进行防御,设计师心里没谱。

所以,整个二战时期的军舰,包括航母的防御能力都是在战斗中边打边改进,进一步完善。

比如初期的战绩,包括英国人的巡洋舰都是没有装甲带;而且初期的航母以及其它战舰上都没有防防鱼雷隔舱。

美国军舰也是如此,其装甲只有一层甲板高,垂直的,也没有防鱼雷隔舱,而且一开始只有76毫米厚,后来虽然逐渐加到152毫米,但实战检验后还是不行,继续加厚。

1943年服役的衣阿华号,舷侧主装甲带厚度达到307毫米。

所以说,设计理念的局限,决定了日本军舰的防御能力。

无论日本还是英美,战舰防御能力都是在与时俱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日本军舰的整体防御能力其实并不算特别弱

二战时期日本军舰的防御能力,总体来说不算很弱。

日本人重巡洋舰大多是102毫米厚、两层甲板高的倾斜主装甲带,还单独有防鱼雷隔舱。

日本航母的防护能力也非比寻常,以赤城号航母为例,它上面设置了3层鱼雷防水壁,配合装甲带可以有效防止鱼雷攻击

赤城号还在机库设置有水平装甲,能阻止炸弹贯穿到下层机房及武器库。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军舰并非不堪一击。

比如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中,三枚炸弹击中翔鹤号 ,并没有将其击沉。

5个月之后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翔鹤号与瑞鹤号参战,两度击伤美军企业号。

在此期间,翔鹤号遭到大黄蜂号上的攻击机攻击,命中4弹,受损严重,但并没有沉没。

1944年6月19日参加马里亚纳大海战中,翔鹤号在航行途中被美军潜艇\\\"棘鳍\\\"号偷袭,右舷命中4枚鱼雷,导致航空燃料气体充满舰内。最后因航空燃料气体引发起火爆炸沉没,舰上1,272 名官兵阵亡。

中途岛海战中,\\\"飞龙\\\"号被美军4枚炸弹击中,尽管损害严重,但并没有沉没,最后日军舰发射鱼雷击沉。

苍龙号航空母舰的防御能力更可圈可点,在3次致命的攻击中美军倾泻了多枚1000磅的炸弹,接着被自己的战机撞上了航母尾部靠近左船舷的2号升降机,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引燃了装满汽油和炸弹的飞机,堆积在甲板上的炸弹鱼雷也被引爆。

引爆的炸弹击中了航母的左舷和右舷,并穿透飞行甲板在烟囱的底部爆炸,致使3个锅炉的烟道破裂、2个锅炉无法工作、5个锅炉中的火被熄灭。

受到如此重创,苍龙号才在8小时后沉没。

大和号战列舰 的防御能力更是惊人,光是防御装甲就达到2.3万吨,占排水量的三分之一。

其舷侧装甲厚度410毫米,中甲板厚度230毫米,而且都是倾角设计,防弹能力大大增强。

按照设计要求,大和号可以防御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

不仅甲板,大和号的烟囱也装上了装甲。

大和号的水下防护能力也非常给力,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比同时期美国战列舰的承受能力还多出100公斤。

大和号在实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冲绳岛战役中,它被10枚鱼雷和24枚炸弹击中。

为了击沉它,美军动用了一个特混编队,用了2小时。

大和号的同伴武藏号防御能力也非常强,在大和号遭到攻击时,它同时也遭遇美军战机5波攻击,在命中18枚鱼雷、20颗炸弹和13发近弹后,才葬身海底。

尽管如此,日本跟美国战舰尤其是航母相比,防御能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1943年11月,大黄蜂号连续16个月活跃在太平洋战区的前线;数次接近日本岛40海里的范围内;遭受59次攻击(包括神风特攻自杀袭击)而毫发无损。

更让人惊叹的是,1952年4月26日,CV-18\\\"黄蜂\\\"号与美军一艘扫雷驱逐舰在亚述尔群岛发生碰撞事故,后者被切成两段,全舰176名官兵死亡,\\\"黄蜂\\\"号竟然无人伤亡。

当然,战舰作战时能撑多久,跟被击中的部位有很大关系。

就像身体中弹一样,不击中的不是要害,身中数弹也不会致命,如果击中要害一弹也会致命。

比如曾经久经生死考验的大黄蜂号,在1944年被4颗炸弹及3枚鱼雷击中,两架受损飞机又撞入甲板,将舰上的航空油库引燃,使舰体遭到重创。

在此情况下,美军下令两艘驱逐舰将其击沉。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日本战舰的防护能力还是及格的,只是因为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总体水平不如美舰。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能这么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实际上,日本海军比较弱的就是航母,防御力强悍的则是战列舰。



大家知道2万2000吨装甲是什么概念?

我军最强的055大驱,标准排水量才1万1000吨。

最终,武藏号在菲律宾海战中,被美军飞机炸沉。当时日军舰队没有空中掩护,完全是单方面被炸。

武藏号被狂轰滥炸整个白天后,在夜晚沉没。沉没前,它曾被20枚鱼雷、17颗炸弹和18发至近弹命中。


武藏号的姊妹舰大和号也差不多。大和号被10枚鱼雷命中,24枚220公斤到450公斤航空炸弹命中,前后历时2个小时,最终弹药库被炸殉爆沉没。

可见,大和号武藏号防御力都是极强的。


但日军航母就不同。

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没花费什么力气,就炸沉了日军4艘航母。

以赤城号为例,他遭遇了3架SBD式俯冲轰炸机的投弹。

其中2枚炸弹击中赤城号,但其中一枚只是擦过舰艉后方甲板并破坏了舵机,并没有直接命中。

但是,另外一枚则命中了中部升降机附近并贯穿飞行甲板于机库引爆。

就这一枚炸弹,就将赤城号送到了海底。

资料写:当时机库内正在进行舰上攻击机的加油与将陆用炸弹改换装攻舰炸弹的挂弹作业,炸弹带来的连锁爆炸使得舰上火灾失控,但是火灾并未延烧到赤城的下部结构,因此火灾于中午12点一度已被控制,由于航空汽油着火,赤城号上的状况持续恶化,7小时候被迫弃舰。

其他3艘航母也差不多。




为什么航母这么脆弱?

这同日本的军事战略是有关系的。

日本认为,航母是攻击型武器,而不是防御武器。航母的作用就是进攻,尽全力摧毁敌人,就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26900吨的赤城号首要的目的就是配备60架舰载机,其次是保持32节的高速。

它的150毫米以上口径舰炮,仅有6门而已。

更重要的是,赤城号几乎没有装甲防御,使用无防护的木质飞行甲板和无水平装甲保护的双层机库。

当时美国海军的“列克星敦”级航母,虽然也使用了无防护的木质飞行甲板,但单层机库使用了50毫米厚的水平装甲,在动力舱和弹药库上方的装甲则更厚;而同样采用木质飞行甲板的“约克城”级航母,因为吨位的限制,机库铺设的装甲略薄,但不是没有。

所以说,美军航母都有一定防御力,但日本基本没有。


这就决定了,日本航母遭遇攻击以后,必须依赖舰载机将敌机击退。一旦敌机开始攻击,航母其实就颇为危险。



不过,中途岛惨败以后,日军认为只顾进攻的战略是不对的,开始注重航母的防御。

日军新一代的大风号航母、信浓号航母,都是全封闭式舰首、带装甲飞行甲板,以提高防御力。以大风号航母为例,不仅在飞行甲板上铺设了75毫米厚的装甲,其下还有20毫米厚的特种钢板,足以抵御500公斤炸弹的攻击。


讽刺的是,大风号航母是考虑到轰炸,却还是不考虑被敌人炮击和水下攻击。

大风号航母第一次出战的马里亚纳海战中,被美军潜艇发射了区区几枚鱼雷,就导致油气泄漏大爆炸中沉没。

#####

小挖客说:其实军舰并不脆,所谓的“脆”都是人为因素,能造但不好好使用真是悲剧。

虽然有点脆,其实并不严重

一战后到二战前,海军是类似后来核武器的存在,需要严格管制。各国签了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每个签约国的海军总吨位、舰种标准、舰种数量及吨位等等。当时日本海军分到的总吨位只有美国的60%,于是几十年来绞尽脑汁想的就是怎么凭借这60%的吨位、弱小的工业能力还要战胜美国海军!

于是,这期间日本海军想尽各种办法:隐瞒吨位、焊接代替铆接(省了不少铆钉的重量)、装甲板当做承力体、少带压舱水、多装武器……搞出来的一票军舰都有严重的隐患!后来经历了“第4舰队事件”和“友鹤事件”(如下图,牺牲了稳性造出的军舰弱不禁风)后,才急急忙忙打补丁。

所以战前日本的很多军舰其实“有点脆”,但经过补丁后问题不算严重。

打疯了就不顾一切了!

日本海军重视训练、士气,但打疯了就乱来是有传统的。甲午海战的时候,旗舰“松岛”上水兵操作速射炮打得发狂了,拼命提升射速,把炮弹从弹药库提出来堆在炮位边上,结果被北洋旗舰“定远”号一炮命中这里,“如百电千雷崩裂”(如下图),狼狈逃窜才勉强保住一命!

到了中途岛,又来一遍!三艘航母之所以“脆”,就是因为舰上堆满了来不及送回弹药库的炸弹,还有挂了鱼雷、炸弹加满了油的飞机!“赤城”号就是中了2弹(日方记录,还有说1弹的出自日本目击者),就因为殉爆救不回来了,“加贺”“苍龙”也是一样。而最后一艘“飞龙”也是准备放出最后一波飞机时中的弹。

所以,日本军舰的“脆”,原因之一是打疯了自己作死。

轻视安全操作

巨舰“信浓”号之死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处女航,舰上水兵没有经验,结果大部分水密门都没有按要求关闭!一旦中雷各个舱室进水导致最后完全无法收拾!7万吨的巨舰就这样窝窝囊囊地上了西天!

还有个更典型的对比,还是中途岛之战,有个插曲:南云战败后,山本派出栗田舰队当天夜里去炮轰中途岛,后来又撤了命令。栗田返航时是最高速——他没有航母,怕岛上飞机天亮了反击。结果在躲避潜艇(很可能没有潜艇,自己吓到了)时发生混乱,“三隈”号重巡把姊妹舰“最上”号严重撞伤,闯祸的“三隈”留下来陪着“最上”慢慢晃。“最上”号果断抛掉了鱼雷,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但“三隈”没有。天一亮美国飞机上来了,两舰都受到攻击,但之前就重伤“最上”反而逃掉了,而“三隈”成了太平洋战争日本损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舰,如下图!可见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轻视损管

其实损害管制和安全操作是一体的,只不过损害管制更倾向于受伤后的抢修。这方面初期美军也吃过亏:珊瑚海海战“列克星敦”号航母就死于损管不力,大火引爆了汽油气体最终沉没。不过从此美国损管人员就开始开挂了,他们每次在敌机来临前就清理好易燃易爆物,清空加油设施还往油管里注入二氧化碳!这些都成为美国航母打不死的最有力保障!中途岛时“约克城”就靠这个硬扛了两波攻击,如下图,以后直到冲绳之战时,损管越来越强大,美舰被自杀机这么强大的“武器”(比炸弹重得多)袭击多次,但沉得都不是主力战舰……

反过头来日本被炸得也不少,但都没怎么吸取教训。马里亚纳海战,初次出战的装甲航母旗舰“大凤”号,竟然只中1发鱼雷就沉了!1发鱼雷!沉没的原因和“列克星敦”如出一辙,高挥发性的汽油气体爆炸!小日本是缺二氧化碳吗?不是!是他们从来不重视这个,活该!

最后结论

日本军舰是有点脆,但之所以这么容易损失,还是因为人为因素!尤其是不重视安全和损管,这让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给这世界最生动的反面例证!

#####

为什么二战期间日本军舰那么脆弱 ?我是雪松,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二战期间的日本的确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 ,他的航母群,战列舰,巡洋舰武装的海军是一支世界最先进舰队之一 。但是,日本毕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 ,他在制造工艺上也是尽可能节省原料 ,所以在军舰上就省出弱点了 ,他们的军舰比美国军舰钢板要薄 ,省出材料及重量装备大型舰炮 。这一省一薄就给日后海战留下致命隐患了 ,炮弹或鱼雷都可以轻而易举炸开它的舰甲 ,使其涌进大量海水沉没 。

#####

谢邀。不是日本海军的军舰脆,而是美国海军的鱼雷狠了。

美国海军鱼雷过去常被人讥笑为是一堆无用“废铁”。穆斯布鲁格中校在鱼雷技术上的改进,是不再在弹头上安装性能不可靠的磁性雷管,而宁可使用老式然而稳定的触发装置,这使美军鱼雷具备了很强的攻击性和杀伤力。

在韦斯湾海战中,突前的三艘日舰都被美军鱼雷击中,只有殿后的“时雨”号得以幸免。惊慌之下,“时雨”将发射管中的八条“长矛”鱼雷全都射了出去,然后借着施放的烟幕脱离战场。


穆斯布鲁格早已防着这一手。第一队射完鱼雷后,便高速回转,成单横队退出,“时雨”的八条鱼雷没有一个找到婆家。按照伯克方案,在第一队得手后,第二队将从另外一方向突然开火。实战中,穆斯布鲁格又对这一方案做了改进,当第一队的鱼雷射向毫无察觉的日舰时,第二队已奉令抢占了“T”字横头阵位。第一队往东北一撤,第二队即从西南用主炮和鱼雷发起猛击,将一艘已经受伤的日舰打沉了下去。

见帮手已到,第一队也顺势转过身,对日舰实施炮击。在交叉火力的攻击下,战场上剩余的两艘日舰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西东,只知道向四周围盲目乱射。


这已是待宰羔羊,不足为虑,可虑的是那艘已溜出去的日舰“时雨”,过去的经验说明,它很可能还要杀回马枪。穆斯布鲁格让第二队继续轰击,他自己率第一队前去截杀“时雨”。在重新装填鱼雷后,“时雨”果然回来了。就在它准备实施再次攻击时,被围攻的一艘日舰的弹药舱中弹,发生了大爆炸,“时雨”舰长听差了,以为美机也来助阵,正对自己的友舰进行空袭,当下再不敢往前,调头便开回了拉包尔。幻听救了“时雨”的命。在当晚的海战中,四艘日军驱逐舰,仅“时雨”一艘得以逃生。在穆斯布鲁格计算精准的三重打击下,三艘刚服役不久的日军驱逐舰先后爆炸并沉没,而美军编队却毫发无损。日舰爆炸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当三十海里以外的美军鱼雷艇船员看到时,还误认为是科隆班加拉岛的火山在爆发。

被击沉的三艘日舰全都满载地面部队,上面的陆军士兵连同船员大多随舰葬身海底,日军在新航线上的运输行动遭到干净彻底的失败。


#####

谢邀,并不脆,算是平均水平。

如果说二战末期日本海军“脆”这个概念,很多的人要说的是信浓航母的问题了吧?

这是大和级战列舰的第三艘船,在二战后期建设过程中被临时改成了航母。

但是要知道的一点是,信浓号在被击沉的时候还是处于未完成状态中,中了四枚鱼雷后,信浓号内部的水密舱因为管线的问题无法关闭。才导致这艘船沉没的。

即便如此信浓号也在中了鱼雷后8个小时后才开始逐渐沉没。



当然了说脆或者不脆,还得看看其他国家的军舰:

例如在中途岛海战中的约克城号航母,在1942年6月4日,被3枚航空炸弹和两枚鱼雷命中后不是也沉了吗?

从本质上看,军舰的防护力发展在一战之后就已经开始趋近于瓶颈了,对比武器系统的打击能力来看,“大船”往往依然是承受不了现代武器的打击。

并不是日本的战舰“皮脆”,而是在二战结束期所有的战舰都不禁打了。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后战列舰和巡洋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个国家海军着重发展驱逐舰的原因了。毕竟,造再大的船也禁不住打了。

#####

二战末期日本海军为什么那么脆?因为日本资源枯竭,再加上战况紧急,不得已而为之。

其一,资源枯竭,不得不节省原料。

二战末期,日本经过三年多与美国在太平洋的消耗,日本节节败退,海上交通线逐渐被切断,日本本土又缺乏钢铁石油资源,日本资源日益枯竭。

资源有限,钢铁资源不足,使日本不得不想尽办法节省材料,很多航母舰船的防护用钢被大量削减,装甲防护减弱,使日本海军舰船变得“很脆”。



其二,战况紧急,赶鸭子上架。

日本在太平洋上屡屡战败,中途岛海战、莱特湾海战等,日本海军消耗巨大,到二战末期,日本海军航母和舰船损失严重,急需补充。

为了尽早完工下水,日本甚至下了死命令,以信浓号为例,日本海军严令信浓号必须在1944年内建成(日军战前军令严格,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从最高负责的指挥官到造船工人都会遭受严厉的处罚)。造船厂方面只得不分日夜赶工并尽量忽视次要的流程,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强宣布建成(其实该舰仍然有大量细节部分没有完工)。



由于美国轰炸机频频光顾日本横须贺上空,为了保证安全,日本决定将信浓号转入相对安全的懒户内海的造船厂,前往躲避空袭,并将尚未安装的武器装备进行安装。结果被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随后对其进行追踪攻击,并发射鱼雷。由于该舰处于未完工阶段,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大量进水,并最终沉没,信浓号的首航却成了终航。



结语。

日本以资源小国妄图吞并中国、打败美国,称霸世界,先后发动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最终被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和人民共同打败。

二战末期日本损失惨重败局已定,资源匮乏和工期紧张,日本在舰船建造方面不得不牺牲防卫设施节省原料,为了赶工期,不得不缩减工序和忽视次要流程,大量军舰外强中干,这是二战末期日本舰船“很脆”的重要原因之一。

#####

脆吗?我反正觉得是不脆的。

二战日本海军中最不脆的应该是长门号。别人挨鱼雷,它挨的是原子弹,还连着挨了两发。

1946年的比基尼环礁,美军为了测试原子弹对舰队的威力,特意拉了一支双航母特混舰队出来,被缴获的长门号就赫然在列。

美国人将这艘曾经的日本旗舰(后被大和顶替)放到距原子弹爆心900多米的位置,分别在7月1日和7月25日进行了空爆(600米)和水爆(水下27米)的核试验,原子弹当量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无甚区别,技术都是一样的。

结果,长门硬是顶住了两枚原子弹的轰炸,第一次核爆造成了部分火灾,但问题不大;第二次造成了舰体进水和巨大的核污染。

美军官兵不愿冒着辐射为这艘日本战列舰损管,因此长门号就这么被扔了。它从25日活生生飘到29日,终因进水量过大而沉没。

长门这叫脆吗?很硬了好不好。

而且,战争时期长门也没少挨揍,它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挨过炸弹,轻损。

24日锡布延海战,长门被美机命中2枚航弹,死亡52人,炸坏锅炉风机。

25日萨马岛海战,长门炮打美军航母,结果被航母撵着揍,吃了航弹2枚,次日又挨了4枚,硬是溜了。

长门整1个月才回国,回去就在横须贺趴窝了,随后变成没燃料的浮动炮台,开始顶着美机的轮番轰炸,45年的美军吴港大空袭中,连舰长大冢干大佐都给干死了。

但长门就是不沉,最后居然变成日本唯一幸存的且可以开的战列舰。

美军见它这么硬,干脆就把它拖去做核试验了,炸了个爽。

时间再拨回当年莱特湾的萨马岛海战,粟田舰队当时整体表现得不是很酥脆。

日军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武藏,大和被重创,长门被重创,战列舰金刚、榛名,轻巡矢矧、驱逐舰浜风、清霜一定程度受伤。

但他们干掉了两艘美军航母,三艘驱逐,一艘护卫舰。

美军航母“普林斯顿号”(CVL-23)在战斗中让一架彗星舰爆盯上,挨了发250kg穿甲航弹,随即燃起大火,弹药库爆炸,舰长腿都给炸断,之后美军选择了旗舰自沉。

日本重巡“妙高”在战斗中挨了一枚鱼雷,退出战斗成功跑路。

战列舰“金刚”在萨马岛之战中表现的非常勇猛,它干掉了美军的护卫舰“塞缪尔·B·罗伯茨号”,还弄死了另一艘卡萨布兰卡级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CVE-73)。

“甘比尔湾号”航母在战斗中不幸被日军发现,随即遭到“金刚”、“榛名”、“羽黑”、“利根”、“筑摩”的靶子,被成百上千发舰炮笼罩,然后被金刚的两发大口径炮弹打废,继而又多次中弹,不得不弃舰。

这场战斗著名的大和、武藏也都有出场。

大和号被两条鱼雷咬住,绕了10分钟才脱身。

然后,大和被美机炸弹丢中右舷,炸弹炸开前甲板锚机舱,造成3000吨的进水,舰艇不得不在后面灌入2000吨水平衡。

25日大和挨了两枚近失弹,还没等解决进水问题,26日又挨了两枚直击的大型航弹和若干近失弹,硬是开了回去。

说实话,大和挺能捱的,尽管没被鱼雷捅腰子,却连续扛住了炸弹,不像同级的八嘎信浓,1944年处女航仅20小时就让4发鱼雷给宰了。

武藏号是大和级中创造酥脆记录的船,这艘战列舰在24日的战斗中成为了美军航母的活靶子。

24日上午,武藏号在1个多小时的连续攻击中被打成了废铁,支撑到晚上7点35分沉没。

美军对其发动了高密度的联合打击,武藏挨了19发鱼雷,17颗航弹,还贴了18发近失弹,够硬的了。

几个月后,大和号灌上了日本海军凑出来的4000吨油,开始决死的“天一号作战”。

这次出击大和注定回不来了,还没等它援助到冲绳的日军,美军就已经发现了这坨酥脆的脚盆鸡,随即大批飞机冲了过去。

战斗中大和连续挨了10发鱼雷,被命中中型和重型炸弹24枚,舰体再次进水侧倾,旋即舰上弹药发生噼里啪啦的殉爆。当时鬼子正在弃舰,还没等人员撤走,爆炸就将2000多人变成了鱼饲料。

金刚死在回国的路上,它与轻巡“矢矧”、战列“大和”、“长门”一起编队从台湾附近经过,两侧还带了驱逐舰,“浦风”、“雪风”、“矶风”、“浜风”,祥瑞无比。

因为祥瑞御免,1944年11月21日,金刚被美国潜艇“海狮号”(SS-315 Sealion)盯上。

“海狮”本来瞄的是“矢矧”,中途却突然变了想法,它在2700m距离上对着金刚连喷了6发鱼雷,3分钟后又喷了3发。

2发鱼雷命中金刚舰首锚链库和二号烟囱附近,3分钟后的3发鱼雷从紧急摆舵的“长门”舰艏险险划过,一头扎死了驱逐舰“浦风”。

“金刚”的水手用副炮和机枪猛烈扫射了水面,然后它保持着航速以规避潜艇,但因为船体太老旧了,到处都是松动的铆钉和裂口,最后因为无法管控进水发生严重侧倾。

当舰体侧倾达60度的时候,金刚的舰长才命令弃舰,“海狮”这时候又冒了出来,用装填完毕的鱼雷给日本战列舰又补了一发,1300多鬼子见了天照大婶。

金刚的舰上人员素质很高,一直到最后都在用敢死队的方式损管,但这艘船实在太老了,它在英国建造的时候大清还没亡呢。

实际上,日本战舰后期被大量击沉,完全是一场军事变革带来的灾难。

自中途岛以后,日本海军就已经失去了大洋掌控权,而美军的航母却在疯狂地往海里下,这愈发促进了战略的不平衡。

而且日本自1939年以来的资源荒越来越严重,他们一开始就无法与美国打资源消耗战,哪怕抢夺了婆罗洲的石油也不行。

美军的实力也不可小觑,他们的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表现极为出色,封锁了7-9成的日军运输船,让日本根本无法将资源转化为战斗力。

长此以往,日海军到1944年以后已经彻底给拖废了,无论是航母数量,还是战舰数量,飞机数量,以及相关装备的技术含量,都被美军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日本海军虽然还拥有相当多的舰船,却严重缺乏航母,有航母也缺乏飞机和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

不敢出港的庞大战舰群,被航母们讥笑为“柱岛舰队”,这些巨舰大炮不太敢出去打仗。毕竟海战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不管顽固派们是否死硬地坚持大炮巨舰,它们打不过航母战斗群是事实。

当航母们死光或趴窝以后,日本海军只能硬着头皮将“大和”等战舰派出去送死,然后看着它们被美军的马蜂一样多的飞机蹂躏。

当然,鱼雷攻击军舰也是有很大优势的,尽管鱼雷机速度较慢,航线死板,极容易被击落,鱼雷的航速也是个大问题。但鱼雷威力巨大,杀伤的又是军舰水线下的部分,因此一旦得手,常常就能带来令人惊喜的战果。

虽然当时的大型军舰不少设计了防御鱼雷的舯部,以及分层的船壳,但在多枚鱼雷面前还是不够看。无论美国还是日本的军舰,被多枚鱼雷攻击,都会是个酥脆的大结局。

#####

什么叫“几枚炸弹或者一两个鱼雷”?你是不是对炸弹鱼雷有什么误解?


二战各国俯冲轰炸机常用炸弹为250KG级(500磅?),装药多在100KG上下。一般一机一弹,后期发动机技术进步机体结构加强可以携带两弹(也有用500KG甚至1000KG以上重磅炸弹的,因为使用高空水平轰炸方式,命中率很低使用不多)。一般俯冲轰炸机俯冲至500-600低空投弹,炸弹脱离机体的初始速度大约150米/秒(约500公里/小时),在重力加速度作用下飞行十多秒后接敌速度达到或超过250米/秒,与战列舰重炮末段速度大致相当,而炸弹装药五到七倍于炮弹!(战列舰巨弹岁重达半吨,但百分之八九十是发射药,爆破装药甚至只有十多公斤)


哪怕其动能不足以直接击穿战列舰装甲盒,其爆炸力也足以严重损坏装甲结构。而航空鱼雷重量达到或超过一吨,装药在200-300KG,而且鱼雷是在水中航行的,攻击的是舰船水下无装甲部位!你说为什么不在船底安装装甲?你知道这得多重吗?


至于航母巡洋舰驱逐舰之类轻装甲甚至无装甲的舰船,不管挨上什么弹都是重创!水密舱设计好损管能力强的可以迅速自救,不然就要看老天爷心情了。

你知道1982年马岛战争阿根廷“超军旗”飞机发射的飞鱼AM39只有40公斤装药,而这就搞掉了4000吨级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在二战可以算轻巡洋舰体量了)。

舰船面对空中打击都是脆弱的,应该主动防卫避免被击中,而不是靠皮糙肉厚死扛。

附带说一句,鬼子的大和号挨了10条鱼雷和20枚以上炸弹沉的,武藏甚至挨了20条鱼雷!真不能说脆了。

#####

你这个问题,好像提醒了我。真是这样,累计三次,日本最大航母几乎都是一发入魂。


第一次,1942年中途岛海战,差不多最大的航母“赤城”号,实际只挨了一颗炸弹,另有一颗近失弹。就这一颗炸弹,穿透飞行甲板的中部升降机在机库爆炸,引发载满弹药的舰载机连环爆炸,最后“赤城”号玩完。



第二次,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当时最大航母“大凤”号,只挨了美军潜艇的一枚鱼雷。航母只是被炸坏了升降机,导致舱内油气弥漫,事实上还没有致命损伤。然而,一场意外失火引发特大爆炸,最后“大凤”号玩完。


第三次,1944年底东京湾外海,日本史上最大航母“信浓”号,挨了四枚鱼雷,其实对于重装甲的“信浓”号倒还不算啥。但是“信浓”号居然不减速还继续航行,损管部队也差劲,导致舱内在高速航行下严重进水,最后航母完全是喝多了水翻沉的。



由此可见,日本这三艘航母在损管管理和训练方面非常得差劲。航母内部严重缺乏抑爆措施,一次爆炸就是连锁反应。航母最后的沉没,几乎都是自家的爆炸导致的,而不是美军的炸弹和鱼雷。损管部队的实战能力堪忧,“信浓”号基本就是损管队自己搞沉的。



对比美国的“约克城”号和“企业”号,连续挨了多次炸弹和鱼雷,都不会发生这种惨烈殉爆,修一修还能很快恢复战斗力。“约克城”号从珊瑚海后,就开始实施“二氧化碳吹气法”,在开战时将油气管道内注入CO2,大幅降低了油气燃爆的可能性。



美国航母的损管部队也厉害,像“富兰克林”号这样上层被炸烂的航母,都没沉。换了日本,只有“翔鹤”号还算比较耐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