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啥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虽然他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李世民在从李渊起兵到李渊建立大唐,再到大唐消灭割据势力从而平定天下,在这过程中,一路走来,李世民是有极大贡献和战功赫赫的,故而李世民在当时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和权利却很大,同样也因此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后来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唐高祖面对这样的事,也无可奈何,于是立李世民为太子。

没多久李渊就退位,李世民登基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唐太宗本人为被当时的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位文治武功颇高的帝王。

那李世民为什么不等李渊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李世民没有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因为他战功赫赫,故而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为了自己的地位不被动摇,所以就对李世民颇有忌惮。于是他们兄弟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于是就先行部署,最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也因此丧命。

唐高祖知道此事后,心里虽然难过,若也无可奈何,权利不仅已经在李世民手中。同时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那皇位的继承人已经是李世民的了。

李渊迫于无奈,心里亦悲痛心灰意冷,反正皇位最终是李世民的。同时李渊心里知道李世民素来很有志向、理想,于是就先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就退位,让李世民登基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除了自保的因素,还有就是争夺皇位的因素,再则李渊在开始起兵时,就是李世民大力建议的,后来李世民又东征西讨,说明李世民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

李世民很想有一番作为,想为天下做一些事,但是前提就是需要有权,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施行良好的政策,施惠于民。李世民想尽早的实现他的愿望,他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此时既然已经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既然是为了皇位而发动政变,唐高祖李渊要退位,他就没有必要在强行推辞了。李世民登基后,他在手下大臣的辅佐下,也算是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同时亦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念兄弟之情杀死皇兄李建成、皇弟李元吉甚至包括他们的儿子,显示出他残酷无情的一面。但,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这么做也是被逼到绝境了,可是,他的所作所为难道只是为了消除威胁吗?当然不是,皇位如此诱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然是冲着皇位而去的。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一箭射死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我就不加详述了,可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的情况却必须要说一下,知道了政变后高祖的情况,我们才能知道高祖之后为什么会甘心让位给李世民。

政变发生之时,浑然不知宫外情况的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玄武门的流血事件刚结束,李世民即命尉迟敬德带兵入宫扈卫高祖,当然,扈卫是假,控制住高祖才是真。果然,高祖看到身披铠甲,手握长予的尉迟敬德来到的他的御船上,大惊,质问他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白话文:今日作乱的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高祖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白话文: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高祖这才知道宫外发生了惊天大政变,太子、齐王已经被杀,作为秦王心腹的尉迟敬德此时来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他又强装冷静的闻宰相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白话文:不想今日会出现这等事,卿等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宅心仁厚的唐高祖李渊)

其实,高祖这么问多是白问,当时他的周边都是李世民的兵士,加上心腹大将尉迟敬德震慑左右,老臣裴寂不敢多说什么,倒是作为秦王党的萧瑀和陈叔达宽慰高祖道:“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萧瑀和陈叔达口才了得,但高祖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他们两忽悠,只是现实紧迫,周边都是秦王党的人,高祖此时不表态,恐怕于己不利啊,于是,他违心的说到:“善!此吾之夙心也。”(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贞观之治》剧照:李世民面见高祖)

一语定乾坤,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完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他们诸子全部被杀,算是断了高祖所有的希望,此时的高祖,即便有一万个不情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选择明哲保身,聪明的李世民早早就做了安排,虽然没有对高祖怎么样,却已经在宫里安排了自己人,高祖即便对秦王大开杀戒,对兄弟诸侄痛下杀手感到极为不满,但奈何自己连人身都受到限制,又如何能反戈一击,打倒这个屠兄杀弟的逆子呢?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群臣上表,请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高祖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也不得不颁布诏书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白话文: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这份诏书,明确了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而且,还负有监国之事,此时的高祖,已经为禅位做了提前准备。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李世民并没有以强硬态度迫使高祖让位,可是高祖让位,却真的是被逼的。

为什么这么说,从他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之时,又付其监国之实,他这个皇帝已经名存实亡。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不如顺水推舟,让皇太子早日登基,一日连丧儿子再加十个孙儿,高祖这个皇位早已经是做如针毡。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世民连皇兄、皇弟都敢杀,难保他哪一天会“灭父”,与其这么心理煎熬,不如早早将皇位让出,远离朝堂纷争。


(唐太宗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自愿让出皇位,除了自己皇权已经被架空,无心眷念皇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当时对皇位继承人已经没有第二种选择。窦皇后所生四子,卫怀王李玄霸早亡,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都死于玄武门之变,嫡子之中只剩下发动政变的秦王李世民,李世民既是嫡子,又颇有治国才能,高祖晋阳起兵仅仅一年便建立唐朝,李世民居功至伟,也因此,他才放弃其他庶子,而不得不确定李世民为大唐储君,并完成退位过渡,以弥合自己与太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已经达到了成为大唐储君的目的,踩着皇兄皇弟的身躯上位的李世民,再干出逼迫高祖让位的事情,那就真的是大失人心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世民是断然不敢以武力逼迫高祖让位的。更何况,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才27岁,高祖却已经年过60,再等个几年李世民还是等的起的,但高祖显然经历了这一场宫廷的血腥政变后,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不仅仅是李世民对他的监视控制,更多的是高祖确实想放下了,为了避免再起祸端,不如成全秦王,将皇位让出,弥合父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以期能颐养天年。

#####

我谈谈我的看法。

玄武门之变后,是李渊主动提出要退位的。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发生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立李世民为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就对裴寂表示: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不过12天。

李渊主动退位,而且退的很急,这分明是李渊自己等不及了,非要退位,而不是李世民等不及了。

对此,有人怀疑,是否有可能是李世民在逼迫李渊退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一、李世民是否逼迫李渊退位

当时,李世民已经成为太子,并且实质掌握了军政大权。但是,相关人事调整并未完成,李渊原来的一众老人儿还分布在各个岗位。这种情况下,对于李世民来讲,应该是暂时延缓李渊退位,以李渊的名义完成相关人事调整,这样比较有利。如果李渊退位太快,人事调整只能由李世民以新皇帝的身份来完成,这样的话,矛盾过于集中。

后来,李世民在贞观末期,就有意为新君李治理顺关系,先后拿掉了与原魏王李泰关系较密切的刘洎和张亮,并外放了李世勣,以便由李治即位后再将其召回。这样,得罪人的事情由现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给新君,是比较稳妥的。

因此,从当时情况看,李世民应该不会逼迫李渊过快的退位。李渊退位,应该是老爷子自己的意思。那李渊为什么要退位呢?

二、李渊退位原因

我觉得李渊退位,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身心疲惫,可以说,自从武德二年开始,李渊就开始逐渐的陷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中,作为皇帝和父亲,李渊必然是非常难做的,所以,李渊一直在武德九年(626)五月以前,都在采取制衡策略,一方面维护李建成太子之位,另一方面在军事上充分倚重李世民,同时不断调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从皇帝的角度看,李渊的这种做法确实很高明,两大集团互相制衡,有利于皇帝统治。但是,从父亲的角度看,李渊是不会有多高兴的,因为争斗的是自己的儿子。因此,李渊才会各种和稀泥,对于李建成,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这么严重的事情,而且很明显牵扯到李建成了,但李渊也不做严厉处罚,只是处罚东宫官员,还顺带处罚了秦王府的官员;对于李世民,甚至想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建天子旌旗这种主意,其背后其实是能透漏出李渊作为父亲的无奈和纠结的。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后,李渊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心情起伏。先是傅奕密奏:太白经天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从天象上看,李世民明显威胁到李渊的统治地位了,因此,李渊的立场发生骤变,对李世民开始极度猜忌。而这一消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掌握了,于是他们开始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对于这一血淋淋的提案,李渊的反应是:高祖不对,就是李渊什么话也没说。这四个字的背后,李渊当时究竟是个什么心情,我想有孩子的人应该不难体会。

后来,六月初三,李渊把“秦王当有天下”的占卜结果告诉了李世民,有人认为,其意思就是让李世民自裁,让自己儿子自杀,李渊作为皇帝,他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没办法,但是作为父亲,他的心情难道是轻松愉快的吗?

紧接着,李世民密奏,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这对李渊来说,又是一个沉重打击,于是李渊又开始摇摆不定,准备六月初四这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共同对质、问询。请注意,这是在李渊已经向李世民摊牌的情况,又临时决定不摊牌了,可见这件事对李渊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然后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当时,李渊在泛舟,“上方泛舟海池”,很多人觉得这不可信,李渊当时怎么可能有心情泛舟。我倒是觉得,这反而是可信的,这是李渊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试图排解烦恼的一种方式。结果却等来了儿子被杀的噩耗。

可以说,在经历了自五月份开始的这一系列打击之后,李渊已经是身心俱疲了。

而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对这一切做了个了解。虽然给李渊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李渊而言,这也是一种解脱,以后他再也不用操心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了。在经历了极度纠结、极度痛苦以后,我估计李渊已经看开了,累了,不想干了。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玄武门之变12天以后,就要退位。因为当时还没有完成最基本的人事调整,勉强坚持了2个月,八月初八正式退位了。

因此,是李渊主动退位,老爷子不干了,李世民必须要接,不接都不行。

以上是我的一点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我,继续深入讨论。

#####

谢谢邀请!

李世民南征北战,舍生忘死,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大展才华,成就一番不朽功业吗?

可在他前进的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刘黑塔,王世充等地方势力,而是自己的父亲李渊和亲哥哥李建成以及亲弟弟李元吉。

李建成作为长子,被李渊立为太子,可他心胸狭窄,能力有限,嫉妒李世民比自己功劳大,所以联合李元吉想要除掉李世民以绝后患。而李渊作为父亲,对此却保持沉默态度,这就等于默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打压。

万般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一举铲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为自己登上太子之位铺平了道路。

对李世民铲除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是很不认同,很有看法的,加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还在,为了防止李渊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所以李世民在登上太子之位后,急需要做的的一件事就是逼迫父亲李渊尽早让出皇位,以防夜长梦多。

李渊开始肯定不愿意,可架不住李世民派尉迟恭手拿着鉄鞭多次去宫里威胁。李渊明白,如果乖乖让出皇位,还能活着,可如果拖拖拉拉不想让出皇位,就只有死路一条,说不上那一天尉迟恭的鉄鞭就会砸碎自己的脑壳。一个杀自己亲兄弟眼都不眨一下的人,杀自己这个半老不死的父亲,和杀一条野狗没什么区别。

所以李渊不敢拖延,在李世民登上太子之位不到两个月,就乖乖让出了皇位。

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也终于出了一口气,地位有了,威胁也不存在了,终于可以一展才华,创立一番事业了。这才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

所以说,李世民胁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做的很及时,也很正确。

#####

一句话,李世民等不及了,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标,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渊,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过是手段,迫使李渊退位才是目的。

长期以来,玄武门之变被认为是“兄弟阋墙”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争夺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风,但实际上,这是一桩“父子反目”的戏码。

李渊的地位和贡献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汉高祖刘邦、如光武帝刘秀、如隋文帝杨坚、如宋太祖赵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无不鼎鼎大名。

然而,作为盛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毫无存在感。

这并非李渊没有能力,没有贡献,如果真是这样,他也当不了开国皇帝。

因为在史学家的“春秋笔法”下,李渊的地位和贡献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学家为什么要淡化李渊的地位和贡献呢?这一点要“归功于”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是出身贵族门阀,祖上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时被追封为世袭唐国公,李渊靠着祖上的荫庇,7岁就袭封为唐国公,后来隋代北周,李渊因为独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亲国戚,比如隋炀帝杨广跟李渊就是姨表兄弟。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开启了统一全国之路。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的原因,后世的史书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清一色地都说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议并且鼓动李渊下定决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2,《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3,《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实际上,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只有19岁,即便他卓有见识,影响力跟李渊也没法比,不可能直接决定晋阳起兵这样的惊天大事。合理的推测是,李世民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但李渊才是晋阳起兵的主要谋划者和决策者,只要李渊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气候。

统一天下的功劳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认为是大唐统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渊只是一个优柔寡断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征战四方,披荆斩棘,为天下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记载,晋阳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谋略,因此李渊曾口头承诺将来得了天下,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当然是很谦虚地推辞了。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

后来李渊晋阳起兵,自称“唐王”,准备兑现承诺,立李世民为世子,武将们跟李世民关系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辞而止”,坚决推辞不干。

李渊是个实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辞当了真,所以他后来当皇帝后,没再征求李世民的意见,直接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

应该说,李渊这个决定没毛病,完全符合规则和惯例。

但李世民不高兴了,他虽然表面推辞了,可谁不想当太子,他之所以卖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实力和战功征服所有人,堂而皇之当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虚伪客套当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有显著缺陷,并且两人有一个共同毛病——妒贤嫉能,李世民的抢眼表现让李建成感受到威胁,于是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可怜的李世民就这样成为老爹说话不算数的牺牲品,哥哥弟弟联合欺压的对象。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不管是谁先挑事谁的锅,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大股势力的明争暗斗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明争暗斗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

后人常把玄武门之变归咎于李渊,认为是李渊的优柔寡断让儿子们兵戎相见。

实际上,李渊绝不像人们想象地那样无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另一方面却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时表现出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图,这些都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

狡猾的李渊知道这三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相信不论自己的儿子无论怎么样明争暗斗,都不至于上升到刀兵相见的地步,更不可能对自己这个老爹动粗。相反,儿子们的争斗对李渊的皇位最为有利,他可以让儿子相互牵制,自己居中调节,始终掌握最高决策权。

只是李渊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谦虚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迅速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把两兄弟的十个儿子无论大小全部诛杀,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安危反击,何必要制造灭门惨案?

玄武门之变发生太过突然,完全出乎李渊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无预备,正不知如何应对时,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将尉迟敬德率精兵以保护的名义,控制了李渊的人身自由。

李渊这才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个环节,他真正的目标是将自己取而代之,只好当众说了一句极其违心的话,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

“善!此吾之夙心也。”

事已至此,李渊无力反击,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宣称: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回李世民不客气了,开开心心当起了太子。

此时的李渊表面是皇帝,实际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宝座是个烫屁股的位子,所以过了几个月,李渊很自觉地宣布退位当太上皇,让太子继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目标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渊;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宝座。当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不可能甘心情愿等着李渊死后才接班,而李渊也深知与其等着被儿子赶下台,还不如主动禅让。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就十二个字:欲望所至、形势所逼、旧部劝进。

一、形势所逼。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属突然袭击,射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又由尉迟恭拎出建成、元吉人头,惊退东宫卫队翊卫府车骑将军冯立、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谢叔方所率太子、齐王卫队,李世民又让尉迟恭穿戴盔甲、手执长矛,强行接管宫中的戒备和警卫。尉迟恭一直跑到皇帝所在地方,直言:秦王因为太子、齐王作乱,已诛杀他们,今派臣来护驾。(护驾是假,逼宫是真!)李渊问裴寂:计将安出?萧瑀、陈叔达差点尿了裤子说:天下是秦王打的,陛下让他当太子,交付国家大事,就没事啦!李渊无奈,说道:这是我早已有的心愿哪!敬德请求皇帝下诏:各军受秦王指挥,内斗结束。皇帝召见李世民,上演了一出表演秀。李渊抚摸着世民的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最近几天以来,我几乎像曾参老妈那样,被很多谣言动摇了对亲生儿子的信任。)李世民跪下来吮皇帝父亲的乳头,大哭了很久。这一天,皇帝赦免全国罪犯,只定建成、元吉为叛逆元凶,余不问罪。国家大事,由李世民定夺。

李渊虽交权,但仍是正统皇帝,李渊不像唐书黑他这般不堪,(三个儿子及女儿都这般牛,父亲会弱?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父视其子,世民神射,就有李渊神射基因!),李渊当家多年,仍有旧臣,李渊也可能被人裹挟当一面大旗,说白了李渊多在位一天,对世民都是威胁!不如自己名正言顺地即位!

世民杀死亲哥、亲弟、亲侄(十个左右),又对李渊逼宫,父子已行同陌路,李渊被世民挟持,对世民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李渊对世民来讲,始终是颗定时炸弹!

二、欲望所至。

玄武门之变,是场豪赌。如失败,世民和手下文臣武将都将死无葬身之地!他革建成的命、逼了李渊的宫,目的无非是荣登九\'五之尊。迟上位,不如早上位。道理至简,无须赘言。

秦王府文臣武将劝进。

秦王即便为太子,手下官职仍升不太上去。此番情景如刘备得汉中,孔明等诸臣要劝左将军进汉中王,进汉中王后又劝进皇帝,道理相同。只有主子地位高,从龙之臣才能水涨船高。早一天高升,早一天高官厚禄,除非是傻子,谁人不喜欢?



文臣武将更怕夜长梦多,李渊和李世民势同水火,万一冲突,鹿死谁手真不好说。不如逼李渊退位,当太上皇,秦王上位,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悉数稳住,何乐而不为,何必朝夕忧愁呢?

#####

谢谢邀请!

简而言之,就是等不及!

在此,说一个现象。中国的皇帝,真是应了杜甫那句诗——人生七十古来稀。从秦始皇起,中国古代活过70岁的皇帝,屈指可数——真的是用手指头都可以数完的那种。即使是加上割据的孙权、不太被认可的女皇帝武则天,这种“非主流的皇帝”,也就是10人左右。而李渊,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几位,顺便为大家做一下介绍。第1个寿登七十的皇帝,是西汉的汉武帝,70整。常说的两汉四百年,也就这一位;第2个是有皇帝号而无正统地位的——吴大帝孙权,也是70岁;第3个是偏安一隅的梁朝的梁武帝,享寿八十有六;第4个,便是活了70岁的李渊了;第5个,是李渊的儿媳,武周皇帝武则天,81岁。

第6个,也是唐朝的,知名度相当高的唐玄宗李隆基,78岁【被迫退位后,当了几年太上皇。据说,死因很不正常。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推辞,本有可能死在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之后。但是,肃宗病危之前,李隆基先走了。有人怀疑,为了权力交接到代宗手里,也为了防止唐玄宗可能为一些人翻案,李隆基可能是中毒而亡。】。

唐玄宗于公元762年驾崩,去世前很凄凉。再次出现年过七十的皇帝,差不多要再等500年。公元1187年,南宋高宗赵构崩于“德寿宫”,享年81岁。宋高宗当了20年不受待见的皇子,36年的皇帝,25年有话语权的太上皇。第8个和第9个,没有让我们等太久,基本上是间隔百年,元世祖忽必烈于1294年驾崩,寿八十;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首都南京驾崩,时年71岁。

第10个,也是最后一个,是自诩“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历,乾隆也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享寿八十又九。

皇帝,给人的一个错觉就是,一旦不是皇帝,那就是驾崩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渊不当皇帝,其实并没有驾崩,而是退位当了太上皇。我们由李渊退位之后,还当了10年太上皇可以知道,李渊的身体素质,那是相当不错的。

要知道,这还是在与已经当了皇帝的李世民有各种矛盾,生活并不如意的情况下。如果是不退位,让李世民直接处理国事,偶尔出来指导一下。很可能,李渊会活的更长。如此来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诸如有人想把李世民的继承权给取消等,只是考虑时间,李世民如果等到李渊驾崩,那恐怕还得等个一二十年。这对李世民来说,无疑是等不及的,而且风险太大。

另外,李世民急于登基,更多的是不想冒险。因为他是发动政变上来的,取得最高权力的时间花费越长,风险越大。当时就有不少太子李建成的旧属在召集人马,准备勤王。有的地方官,根本不接受李世民以皇太子身份代替李渊发布的诏书。这时候,李世民以胸怀和眼光做的投资——接受魏征的投诚,立马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李世民派魏征亲自出马,去山东(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招降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的旧部。这些人本来有的已经整好兵马,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或出发点,是不打算合作的。有的是因时势不明,躲了起来。结果,看到李建成的心腹魏征已经接受既定事实,再加上魏征那张类似“传销大师”的忽悠嘴,这些人基本上承认了李世民的地位。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等人,更是被一些未直接参与政变又想邀功地方官给绑了,在押送长安的途中,被魏征强行释放。

虽然如此,在李世民及尉迟恭、侯君集等直接参与政变的人看来,虽然这些人没有大动干戈,恰恰能说明问题。当时的大唐,尤其是太子旧部,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是暗流涌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太多。另外,李渊并非那么无能。加之以裴寂为首的李渊部属,也并不想让李渊就那么交出权力。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少年成名,老成持重,并不代表他不会这么干。这些人,可能会随时让李渊“换人”。故而,李世民不可能会等太久。

再就是,即使没人反对,假设李渊也自始至终地不会废掉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李世民也会按照现在看来已成的定局去走。众所周知的一点,李世民能力很强,很想干一番事业,成为千古一帝。他不可能把太多时间留在当太子上,即使这个太子是有绝对实权且没有被废的可能,李世民也不会等太久。

还有一点,是不容忽略的。发动政变以后,其实李世民的决定,已经“不能独立自主”了。尤其是政变核心人物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咬金等人,他们也很担心夜长梦多。再怎么说,这帮人杀了李渊指定的、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在政变中,李渊不仅失去了两个儿子,还有十几个未成年的孙子。很难确定,李渊不会追究责任。追来追去,肯定不会算李世民头上,那这帮参与政变的文臣武将,可就不好说了。所以,即使李世民不想过早登基,这帮人也是不会答应的。他们也不想拿身家去赌,毕竟变数太多,而且一旦有变,可是要命的事。试想,谁会那么干等着?





#####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等来的,比如年龄,有些东西是不能去等的,比如权力。

玄武门之变的9年之后,李渊才去世。如果让李世民再等九年,根本就不现实。到时候陪伴李世民的只有漫漫长夜和连连恶梦。
(李世民画像)

玄武门之变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将10个侄子全部处死,所以权力已经抓在了手里,李渊眼愁着无可奈何,那可都是自己的亲孙子呀!这也说明李世民已经疯狂了,李渊这个父亲他随时也可以不要,李渊能不识相的让位吗?果不其然,李世民马上又要处死100多名的太子同党,多亏尉迟敬德劝阻,李世民才罢手。这就叫水到渠成,李世民不用等,因为此时受煎熬的是李渊。

如果李世民去等,说明权力还在李渊手里,也许当时李渊接受了现实,不去怪罪李世民。但是就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要李渊不高兴,随时都可以引爆,到时候李世民想哭都没有眼泪。再说李渊又不止李世民这么一个儿子,如果李渊想扶持其中之一,李世民还能复制一场玄武门之变吗?显然不可能。

还有一点,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李渊的发妻,已经于公元612年去世,她的皇后的身份还是李渊追谥的,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嫡出的身份。如果李渊重新册封一位皇后的话,李世民的嫡子身份就被洗涮了下去,到时候会更加被动。所以,成大事的人必须当机立断,一气呵成。如果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那么吃亏的永远是自己。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瞬间:

公元626年7月1日,李渊质问李世民太白经天一事,李世民转移目标,说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大怒,传命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当堂对质,李世民悄无声息完成了引蛇出洞之计。

当天晚上,李世民召集人手,紧锣密鼓制定相关计划,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一帮人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现到玄武门时,李世民将大哥一箭封喉。李元吉慌张逃走,尉迟敬德拍马摇枪就追,几下结过李元吉性命。

这时东宫兵马赶到,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势力单薄,马上处于弱势。正在这紧要关头,尉迟敬德手起刀落,将太子和齐王人头砍下。然后飞身上了城楼,冲着太子党人大声呼喊:“太子、齐王人头在此,尔等还不住手投降!”

东宫兵士看到太子人头,知道大势已去,哗啦一下全都散去。此时,李世民眼见形势逆转,马上派尉迟敬德挟持李渊。李渊被手持长矛,浑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吓得魂不附体,然后乖乖交出了军权,并以他的名义下达命令,让东宫人停止打斗,全部听命于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斩草除根,将大哥及四弟的所有儿子全部处死。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处理玄武门之变善后事宜。两月后,李渊让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做事干脆利落,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感谢朋友们点选、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担心夜长梦多

玄武门之变,说到底是李世民弑兄杀弟,这一点在中国封建王朝传统的“以孝治天下”的观念下,是很不能容忍的。尽管在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竞争者后,其成为了当时李渊儿子中能力最突出者。

对于李渊而言,李世民的行为伤透了这位老皇帝的心,从情感上一时半会肯定难以接受。笔者相信,后来立李世民为太子,乃至禅位,其实都有其无奈之处,毕竟李渊的权力已经被李世民集团逐步蚕食了。

权力的争夺,从来都是血腥和残忍的,在发生了宫廷政变这种事情后,如果继续让李渊处于皇帝的位置,这对于李世民而言是相当不利的,因为他需要继续跟他老爹做斗争,李渊势必在事后对李世民心存戒心。

对于当时的李世民而言,唯有两条路可以走,一则是尽快把李渊推上“太上皇”的位置,这样处理后,自己“孝”才能在不威胁权力的情况下最大的保存,另外一条就是让李渊继续做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可问题是,这条路不好走。

李渊还是有属于自己的班底的,裴寂、罗艺这些人,以及部分握有兵权的李氏宗亲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属于李渊集团的。如果李渊继续做皇帝,那怕暂时失去权力,但朝廷之间的斗争就会继续下去,父子之间的矛盾只会更加剧烈,最终肯能还是会演变成另外一场政变,这实属下策。

同时还有个关键问题,李渊很能生,如果李渊继续当皇帝,保不定什么时候他就想着重新培养个接班人了。

李渊继续在皇帝的位置上,不利于李世民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

如果李渊继续当着皇帝,那么势必会造成中央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前面说过,即便李渊成为一个橡皮图章,他依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效忠的势力,毕竟李渊是开国皇帝。同时,哪怕没有人效忠他了,也会存在很多野心家投机者,明代的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的“夺门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这种情形下,国家的决策就会出现极大的隐患,到底是听皇帝的还是挺太子的?而李世民继续以太子的身份总览国政的话,总是名不正言不顺,处理政务上会存在很多问题。一则,对于推翻老爹之间的政策,出师无名,二则,不好处置老爹当年为了夺天下分封的那些功臣(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这不符合李世民“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有个成语叫“人亡政息”,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人不亡,政就不息,而李渊如果不退下来,那么他的影响力就能继续在朝堂上保持,李世民的政治理念就极其难以实现,哪怕李渊对其言听计从,总会有很多瑕疵,而且保不齐李渊心存其他念头。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止不住的生根发芽。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需要酬功

当初秦王府的部署们提着脑袋跟李世民发动政变,大家根本目的不是“士为知己者死”,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如今政变成功了,李世民再无对手,如果李渊还是皇帝,李世民只是变成了太子,这明显不符合秦王府众的切身利益。

因为朝廷的位置就那么多,任用都需要论资排辈,李渊不可能把自己的旧臣赶下去让李世民的人上台,因为这不符合还是皇帝的李渊的利益,而那些占着位置的人,也不可能束手待毙,毕竟李渊没有退下去,还是大唐名义上最高领导人。

所以如果李世民政变成功后,只做个太子,等着老爹挂掉,那么势必会导致秦王府班底们的不满,最后有可能产生异心,对李世民的怨怼,转变为仇恨。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

谢邀。

李世民着急上位,发动玄武门之变,那是因为他等不起。

天下已定,名位已分,李建成为太子,是帝国储君,在法理上拥有第一顺位继承权,虽然李世民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君是君,臣是臣,李渊就算再看重他开国之功,为了帝国传承,也只会一步步限制李世民的权利,最后让他清闲老死或者被李建成诛杀。

如果等到李渊死了李世民再发动,那时候李建成作为太子自动继位为皇帝,李世民就属于叛乱,这个和政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并且李建成继位之后,他可以以国家名义轻松平定。

说到底,李世民也是以有心算无心,不然李建成作为开国太子,也不至于没有招架之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