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这样的母亲是我一辈子的福气
(今天是我生日,以此文感恩母亲对我一辈子的呵护、信任和欣赏!能拥有这样聪明能干、无私奉献的母亲是我一辈子的福气!)
母亲的一辈子是无私奉献的一辈子。正是由于母亲的默默付出,为家里带来了和睦、温馨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作为女儿、妻子、媳妇、母亲、婆婆、奶奶……母亲都是成功的。从心底感谢她为我所做的一切、一切……
母亲从小就对我进行勤劳、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不知道她用什么方法教育我,但肯定是教导有方,要不我怎么会小小年纪就从野外搬石头回家,晚上早早主动要求把煤油灯息了呢。可以说母亲对我思想的启蒙教育是成功的,为我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母亲生了我以后,由于我哭闹了一整年,搞到母亲没个好觉睡,最后变得神经衰弱。加上当时农村的高强度劳作,母亲生了我以后身体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觉得母亲的脾气不是很好,很容易发火,我自然也经常会挨骂、挨打。
自己小的时候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听话的,但也有让人烦的时候。挨打是因为我在母亲身边惹她生气了,母亲顺手就在我头上来一掌(从不打脸),但也最多是拍一掌,不可能拍第二掌。因为挨了一掌后,我第一反应是赶紧跑。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自己争辩和反抗是没用,马上逃跑是最佳的策略。
当时住的是平房,出了家门就是我的天地,母亲是不可能追上我的。所以她也从来不追我,本来也没啥深仇大恨嚒。一般是过半个小时再回家,这时母亲的气也消了,就当没发生过。
长大一点后,挨打骂的次数慢慢也就少了。一方面可能是母亲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心情好了。主要可能我没有以前调皮了,觉得没有必要再打骂了。
母亲虽然很少当面表扬我,但还是感觉到母亲还是以我为傲的,因为每当她和亲戚朋友聊起我的时候,满意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是充满自豪的(也可能是自家的孩子熟瓜香的缘故吧)。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要继续努力,争取好的表现为母亲争光。
母亲长得高大,但心灵手巧,干活麻利。以前农村的衣服什么都是自己缝制,很少从市场购买。所以一个人的手巧不巧就可以从针线活上看出来,而母亲绝对是这方面的高手。
母亲的针线活应当是师承我奶奶(奶奶的针线活,手法一流,而外婆家里穷,估计母亲年轻时没太多机会接触针线活),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和奶奶在一起做针线活,包括画图、做纸样、剪裁、缝制等工作。
刚开始由奶奶主打,母亲做下手,后来就由母亲主打,水平应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每到新年的时候,我从不担心我的衣服好不好看,因为每次穿出去的时候总是好评如潮的,无论颜色、款式、做工和合身程度都是无可挑剔。
母亲所织的毛衣也是款式新,花式多,我儿子小时候的毛衣都是母亲给他织的,不但合身而且式样也绝不比购买的差。我小时候最满意的是我的鞋子,不但好看、舒服,而且做工精细结实。
以前只要看一看孩子年初一穿的新衣,就知道他母亲的针线活咋样了。母亲的针线活在队里是出了名的,所以队里的女人经常向她讨教各种技术。
母亲尽管没文化,但综合能力是很强的,在农村集体工作时是队里的妇女队长。当时的妇女队长不是靠关系的,完全靠个人的能力、责任心和群众中的威信。
后来到了乡镇企业去上班,尽管她只认得自己饭盒上的名字,但也不影响她当官,在工厂里当工作组长。
儿子出生后她就过来帮我带孩子,尽管她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而她讲的家乡话是没人能听懂。但她能够很快融入当地的社会,买菜、煮饭,把家里的卫生和孩子的生活搞的滴水不漏,一点也不用我操心。
南方的菜怎么炒,母亲只要看我爱人炒一次就会。有时甚至听了楼下的阿姨说一下,她就可以回家创新菜式和菜谱。我爱人在炒菜方面比较讲究,水平也很高,但对我母亲的炒菜还是相当认可的。
别看母亲长得高大,但心很细,体贴入微。小时候父亲经常在白天空余时间睡觉(可能是为了晚上出去捕捉鱼蟹),而只要父亲在睡觉,她不但自己做事很轻,说话很小声。同时要求我们也要保持安静,不要影响父亲睡觉。所以我们从小就养成只要家里有人睡觉就自觉保持安静的习惯。
来我家帮我带孩子以后,由于地方小,所以她做任何事情都特别注意安静。尤其是我们还没起床的时候,更是轻手轻脚不发出任何声响,她可以做到出入房间悄无声息。就算听力十分了得的儿子也不得不佩服她,他经常跟她说“奶奶你不做小偷真是浪费了”。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识大体,总是能从大局出发,默默地用实际行动维护家族的和睦团结。
母亲有能力,但不张扬,作为妻子她能摆正位置,自觉维护父亲的尊严。始终不计较、不抱怨、不专权,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保持家庭平静和睦。
在双方家族里面总是从大局出发,对待双方亲戚一视同仁。所以双方家族的亲戚都愿意来我家探访,慢慢我家就成了两个家族亲戚的接待站,这里少不了母亲发自内心待人接物态度。
作为女儿,母亲是外婆最放心、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母亲是她们兄弟姐妹中智商和情商最高,也是最能干的。外婆很依赖母亲,有啥事都会和母亲商量。
由于和外婆家很近,所以母亲对外婆的照顾也是最多。外婆思想很封建,总觉得母亲是嫁出去的女儿,是别人家的人。所以尽管她一个人过,平时很少愿意来我家一起吃饭,一年也就请到1-2次。平时只要我们家煮好吃的,母亲就挑些外婆喜欢吃的,叫我给外婆端过去。
母亲也是最听外婆的话,只要外婆一发话,母亲就不吭声了,就算正在发火骂我的时候也不列外。不管有多大的火,只要外婆喊一声,母亲马上就收声,所以外婆也是我的保护神。可能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在所有的孙子辈的孩子中外婆最疼我。
作为儿媳妇,从来没有和婆婆红过一次脸。奶奶做人很本份,话不多,但做事很专注,属于只做不说的个性。整个队里也就跟母亲交流、合作较多,她俩是属于惺惺相惜,相敬如宾的关系。就算有一段时间因为财产分配的原因,两家关系不是很好的时候,母亲与奶奶始终没有红过脸,连大声说话也没有的,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也是少有的。
作为妻子,母亲也是称职的,能够摆正位置,做好相夫教子的工作。平时母亲在家里以父亲为重,不但自己尊重父亲,而且要求我们也以父亲为重,主动维护父亲在家里的主导地位。
平时家里母亲的牢骚会多一点,父亲比较少发脾气,但一旦父亲发脾气的话,母亲也会尊重父亲。不管自己在不在理,自己会先冷静下来,不把矛盾激化,以家庭和睦大局为重,使整个家庭始终保持平静、和睦的氛围之中。
作为母亲尽心照顾好家里人的日常生活,在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安排好我们的吃、穿等,有时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让我们吃饱,从小就给我们树立一个舍己为家人的好榜样。
尽管母亲很尊重父亲,但绝不一味地、盲目地听从父亲的,母亲努力在家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父亲有啥不对的时候,在母亲的主持下,在尊重、轻松的氛围中给予批评指正,绝不会盲目服从。使我们从小就在民主、健康、宽松的氛围中愉快成长。
母亲特别信任我,在我12岁的时候,就放心让我凌晨2点起床,独自一个人骑自行车去上海卖大闸蟹。
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家里以我的意见为主。可能觉得我的意见比较合情合理,也有可能有意培养我的主见,让我尽快成长起来。
在我懂事以后,母亲从不对我做说教工作,我觉得自己是被母亲的一杯糖水(那时家里穷,病了才有红糖水喝,晚上母亲看我在看书的时候,就悄悄地泡一杯红糖水放我边上)、一把锄头搞定的。
就算我读高中的时候,只要我回家,母亲从不要求我看书学习,总是叫我扛着锄头和她一起下田干活,干到下午4点左右才让我回学校。母亲叫我去干活的理由是陪她聊聊天,说一个人在田里干活很闷(那时已经包产到户了)。
作为婆婆也能摆正位置,放低身段处理好婆媳关系。母亲来我家以后,姐姐特地打电话给我,担心母亲脾气不好,怕母亲与我爱人合不来。
很小的时候知道母亲脾气不是很好,后来觉得母亲的脾气还是不错的。由于我也好久没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了,是不是脾气又变坏了呢?姐姐的担心也变成了我的担心,担心母亲和爱人由于言语不通,生活习惯不同而不好相处。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觉得母亲的脾气不但没有变坏,而且还变得更好了,完全超出我的预计。
母亲来到我家后自始至终做多说少,完全没有做婆婆的架子,从不在家里指手划脚,而且姿态放得很低,十分尊重我爱人。
平时要买啥菜,干啥活,都主动征求我爱人的意见,都按我爱人的意见办事。家里的活是抢着干,从不让我爱人洗碗。
而且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饮食习惯。吃完晚饭,搞完卫生了也不看电视,到楼下散步、锻炼,定时回家冲凉睡觉。
而且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从来都是说儿媳的好话,没说过半句坏话。
平时我爱人经常会打电话回家,交代母亲提前准备一些晚餐的材料什么的。有一次母亲在厨房搞卫生,听到电话响后就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接,怕接漏了电话误了我爱人的事。
由于脚上有水,跑得又急,结果在木地板上摔了个四脚朝天,后脑勺上撞了个鸡蛋大的包。在床上躺了两天,还不让我告诉我爱人真相,怕她担心内疚,就说自己腰疼不舒服,这样的婆婆到哪里去找?
这方面爱人也算明事理,顾大局,对母亲也是尊重有加,始终做到相敬如宾。这么多年没有和母亲红过一次脸,也没有给过母亲任何脸色看,连不耐烦的话都没有一句,也从不在我面前抱怨母亲的不是。
而且对我的各种亲戚朋友也是十分友好,有一年过年,老家来了10多人,在我们家里住了将近一个月,我爱人始终热情招待。
就算回到我老家农村,也是从不计较、不挑剔卫生和习俗等。总是能够入乡随俗,有啥吃啥,甚至比我还好招待,而且还经常亲自下厨炒菜。因此也赢得了我们村里人的一致好评,把她当成城市媳妇的好典范。
从太婆——奶奶——母亲——老婆——整个家族的婆媳关系都相敬如宾,从而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和睦生活,希望老婆也把这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哈哈……老婆、儿子有压力了。
后来母亲回家以后才跟我说,来我家的目的是帮忙,不是享受的和添乱。而且她给自己定了目标:绝对不能吵架回去!
事实她是做到当初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含辛菇苦十几年,帮我把孩子带大后悄然回了老家。
尽管母亲回家好多年了,爱人有空都愿意和我一起回老家看看,平时还时不时打个电话给母亲,这点让我十分欣慰。
作为奶奶是称职的。儿子出生不到一周,母亲就义无反顾地从老家赶了过来,悉心照料孙子的起居饮食。期间经受住了孙子的哭闹、威逼利诱、甚至打骂。
母亲始终全身心地做好奶奶的本职工作,一切以孙子的健康成长为己任。与孙子斗智斗勇,软硬兼施,巧妙周旋,始终做到不怠不纵。
在长达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母亲用自身的言行做表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孙子把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为止。
儿子上学以前,母亲一有空就带他下楼去玩耍,经常玩得儿子满身大汗后回家后冲凉。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省事或者怕儿子不安全,而和儿子一起在家看电视,当然自己更加不会主动打开电视来看。
有时也招呼一些小朋友来我们家玩,或者带儿子去别人家里玩,使儿子从小就有自己朋友圈。
儿子上学以后,母亲总是早早地起身做好儿子喜欢吃的早餐,并送儿子下去上学。下午忙完家务活就准时去接儿子回家,从来不用我们操心。
有时儿子回家后不先做作业,而是在书房看小说,这时母亲就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书。其实母亲是明知故问,知道他看的书肯定不是教科书,问他的目的是提醒他别看了,先把作业做了。
每当这个时候儿子就开始咋呼他奶奶。意思是你目不识丁,就算告诉你,你也搞不懂,管这么多事干嘛。
母亲也不跟他发生正面冲突,就偷偷地观察,看他看完后把书藏在哪里,默默地记在心上。等我下班回家后,母亲就偷偷地把儿子藏好的书拿给我看,告诉我他回家后经常在看这本书。
我当然不会说是母亲告的密,装作有意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轻描淡写地问他家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书。
儿子至今还不知道是他那像小偷一样来无声、去无息,观察力特强的奶奶告的密。
尽管两人争斗了十几年,但也争出了深厚的感情,双方都成了对方最关心的人。
儿子自奶奶回老家后每周定时打电话给他奶奶,就算出国读书了也一样坚持,已经成了双方的约定。
作为邻居她是受欢迎的。在老家的时候母亲和左邻右舍的关系都处得很好,在当地的声望较好。
到了我家后,考虑到她从农村来,普通话都不会听说,老家话除了我别人没人能听懂,怕她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
后来才发觉我的担心又是多余的,低估了母亲的能力。来了几个月后,母亲去市场买菜什么的得心应手,语言不通一点也没影响她讨价还价。
而且很快跟左邻右舍打得火热,经常有一些老人家带着小孩来我家串门。语言的障碍无法阻挡她与人交往的意愿,很快与院子的几个阿姨成了朋友。
每次陪她一起下去玩的时候,跟她打招呼的人远远多过和我打招呼的。好多人在我面前对母亲赞誉有加,就算母亲回去了好多年了,好多阿姨见到我还不时问我母亲啥时再来,有的甚至打电话到我家,问我母亲来了没有。
不明白母亲是如何与别人沟通的,有的阿姨的家乡话连我都听得不是很明白,我就问母亲你们相互听得懂吗?母亲回答得很实在:说刚开始的时候啥都没听明白,交流多了慢慢地也能了解个大概。
看来只要有一颗愿意交往的心和勇于交往的行动,语言绝对不是阻碍交流的障碍。
这方面母亲要比父亲强多了,父亲虽然识字有文化,但对外交际不主动,往往来我家住一个月后就要回家了,不适应。
母亲的一辈子是无私奉献的一辈子,做任何事都是先考虑到别人,最后才是自己。
记得小时候分零食的时候,总是让我们分多点,而她少分点。家里来了客人什么的,她总是烧火炒菜什么的,等全部搞完了才上桌吃一点。
来我家后,考虑到我小时候哭闹害到母亲神经衰弱,她晚上睡眠一直不是很好,而睡不好的话第二天就没精神。所以我决定儿子晚上我们自己带,可惜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困难要比想象的大。
就在我被儿子折磨得快撑不住(10个月瘦了30多斤)的时候,母亲挺身而出,强烈要求儿子和她一起睡。
儿子小的时候也是我们先吃,她负责喂儿子或陪他玩,等我吃完了换她来吃饭。母亲吃完后就收拾桌子、洗碗,全部搞完后自己才下楼去散散步,劳累了一天也稍微放松一下。
母亲来了我家十几年,由于晕车除了附近的公园以外,哪里都没去玩过。
儿子上初中以后母亲就回去照顾父亲。
拥有这样聪明能干、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母亲是我一辈子的福气!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