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主动做这四件善事,福气越来越多(福气越来越多知乎)
01
很多人习惯把善行和金钱联系起来,认为做善事就得花钱。
还有一些人,“我穷我有理”,习惯了等靠要,别人对他的施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一个人再穷,想要做善事,随时都行。比方说,白方礼老人靠踩三轮车的收入,帮助三百多个孩子圆了上学梦。
有道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人进入老年的时候,更要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社会的表率,为家庭树立形象。
因此,不管你有钱没钱,都要主动做以下几件善事,积德积福。
02
第一,回报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留住恩情。
我们之所以长大成人,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扶持;我们之所以可以顺利退休,不是因为别人欠我们很多钱,而是我们遇到了好时代,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可以快乐过老年,不是自己创造了很多的东西,而是社会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了。
有道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年纪越大,越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有生之年,力所能及地回报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不是对方需要得到什么,而是我们这样做,才能心安,才能体现“情感互动、情感传递”。
《左传》里有这样一个典故:战国时,秦军攻打晋国,晋国的将军魏颗领兵迎战。
混乱中,魏颗和秦国的将军杜回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忽然,一个老人用绳子套住了杜回,导致杜回站立不稳,当场被抓。从而秦军大败。
魏颗找到老人,表示感谢。
老人说:“不要谢。我的女儿是魏武子(魏颗的父亲)的爱妾。魏武子过世时,要求我的女儿殉葬,但是你没有服从,还安顿好了她,所以我来结草报恩。”
尼采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一个人越会感激别人,自己的心灵越轻松,人生更加有力量。从而,善良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形成美好的社会圈。
03
第二,主动和兄弟姐妹走动,化解恩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兄弟姐妹因为赡养父母、父母的财产分配不合理、小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等,导致争吵不休。
一部分兄弟姐妹在父母过世之后,就断交了,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征兆。
可是,当你老了,应该放下一切的恩怨,主动去和解。毕竟,仇恨不能传递给下一代。亲戚之间是否能够常常走动,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在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人老了,时日无多。你总会意识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争来争去,毫无意义。唯有和解,才能让自己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事实上,父母过世了,兄弟姐妹就是最好的亲人。 不要因为一时半会的“赌气”,就给自己一直在添堵。
04
第三,帮助比自己更穷的人,福及子孙。
《菜根谭》里有言:“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种花,后人赏花。
如果老人不做善事,那么晚辈就不能得到社会的福报,就无法真正感受到社会的美好。
我们常常说,社交时,要学会“冷庙烧香”——去比较冷清的地方烧香,才能得到更多的关照;去照顾很穷的人,才能在穷人崛起之后,得到无尽的回报;同情弱者,你的内心会变得柔软,家庭会变得阳光。
社会上,很多善行是通过几代人完成的;也有很多善行,是上一代人做了,下一代人得到了回报,甚至是隔了几代之后,才得到回报。
网友“话史论”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家住扬州的单亲母亲吕天梅,偶遇了在车库里写作业的男孩刘远毅。得知男孩父母双亡后,她动了恻隐之心,想方设法让男孩住进了自己家,帮助男孩上大学,出国留学。
刘远毅在英国扎根后,主动回报吕天梅,还帮助吕天梅的女儿、女婿一起致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
老人做善事,不仅自己会很开心,也是为后代积德积福。
05
第四,尽量不给社会添麻烦,互相体谅。
也许你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老大爷在锻炼身体,把周围的健身器材都占有了;还有人爬树,丝毫不顾及公共安全、自己的形象。
在上下班高峰期,有老人使劲挤公交,他们不是有急事,而是去逛超市、游公园。
年纪大的人,需要得到照顾,但是还要懂得“尊老爱幼”。老人要受到尊重,就要学会“爱幼”,人与人的交往,是互相的。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老人曾经也是年轻人,应该深有体会。如果自己变老了,把过去吃过的苦,都忘记了,还把人生的幸福凌驾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对于社会,我们帮不上大忙,但是可以做到“文明礼让”,做事的时候,可以换位思考。一点点的温暖,一阵微笑,都是传递善意。
06
春秋时哲学家管仲说过:“善人者,人亦善之。”
如果一个人要住在善良的世界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不是去索求别人的善意,而是自己多做善事,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善意。
人老了,不仅意味着要得到关照,还意味着对人情世故更加理解,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持续发光发热。
要相信,所有的善意,后来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