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怎么样的将领呢?真如《三国演义》所说脑后长反骨吗?(魏延的武功怎么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彬彬有礼的人。他一般不骂人。整个三国演义他一共骂过两个人,骂死过王朗,还骂过魏延。在魏延与诸葛亮第1次见面的时候。(三国演义53回),诸葛亮直接让刀斧手把魏延推下去要砍了他,不但说他背后有反骨,而且说他不忠不义。魏延反骨仔的名声就是这么来的。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按《三国演义》说法:诸葛亮看人那是相当的准。他说日后魏延必反,果真诸葛亮死后魏延真的反了。同时诸葛亮还是间接死于魏延之手(诸葛亮住7星台祈求寿命的时候,被魏延一脚把灯给踩灭了,这更坐实了,魏延是个反骨仔大奸臣的形象《三国演义》103回)。

上面所说的一切话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不是本人的真实观点。下面我主要说两个问题:

1.真实历史上魏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2.三国演义中魏延怎么被诸葛亮,杨仪,姜维,马岱合伙给弄死的。



第一个问题:魏延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

刘备活着的时候,魏延与刘备的关系极好。这是因为刘备在入川的时候,魏延屡次立功。整个蜀汉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一个是两次救了刘备老婆的赵云,另外一个就是履历战功的魏延。

牙门将军的任职者与主公关系亲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 参赞 军谋 ,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外军征伐时,牙门将军留守中央,主公亲自征伐时,牙门将军负责统领亲兵作战。

从这个观致上来看,魏延和刘备的关系很亲近。大家一定还记得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汉中太守这个重要的岗位,一定要让一位心腹大将来镇守,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让张飞去做(关羽那时在守着荆州)。



而魏延也不负众望,在他镇守汉中的十几年当中,魏军从来不敢侵犯。(只有一次曹操带兵侵犯,还被魏延一箭射掉两颗门牙)

所以刘备在登基当了皇帝之后,马上给魏延封了侯。从这儿看的话,说魏延是反骨仔,那是不成立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魏延是被诸葛亮,姜维,马岱,杨仪这4个人给谋杀的?

我们就先不说诸葛亮在首次与魏延见面的时候,就给他扣一顶反骨仔这样的大帽子,我们单说诸葛亮死时,做了4件事都是为了逼反魏延:

第一件事:将相权给杨仪(这个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和)

第二件事:将军队给姜维(姜维是诸葛亮徒弟)

第三件事:秘密交代马岱下黑手。

第四件事:让魏延断后。



就因为让魏延断后,他就造反了吗?难道他不想断后?

我们再看看演绎中魏延是怎么说的:

丞相虽亡,我今现在,杨怡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着灵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即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
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

这段话引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话,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可是反面角色。但我们从这段话中却可以看出两条重要信息:

1.司马懿还在,蜀国的威胁还在,魏延要主动率兵进攻司马懿。他并不是为了叛变国家。

2.魏延当时的官职是前将军和征西大将军,这个前将军和关羽生前的前将军是对等的,都是最高级的武官。


也就是说就算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延当时也是从蜀国利益出发,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要兵权并不是为了叛变,而是为了保证蜀国的安全击败司马懿。

而在真正的《三国志蜀书》中:魏延没反,只是带着孩子逃回了汉中。后来杨仪派马岱杀了魏延,并夷三族。最过分的是还将魏延的人头当球踢

#####

历史书上根本没描述过魏延的头部结构。魏延一出场就是刘备部下,只能从籍贯推断其早期经历,《三国演义》魏延曾效力韩玄的经历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并不足以说明魏延本是降将入伙,而且《三国志·黄忠传》明确交代了黄忠曾效力韩玄,<魏延传>却没有。

也很难说诸葛亮对魏延多打压。子午谷奇谋风险大,要求:

1.魏延的军队能如期赶到并攻城;

2.夏侯楙及其下属班子会把一座有粮食的长安留给魏延;

3.诸葛亮的军队能如期赶到;

4.蜀军客场作战能不被魏军打飞。

诸葛亮偏稳重,豪赌不起,这不是玩游戏,没处S/L的。万一有聪明人坚壁清野或者毁掉粮食,魏延没饭吃。或者按《魏略》的版本,魏延直扑潼关,那夏侯楙再笨再胆怯也只能固守待援,魏延仍然没饭吃。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是诸葛亮的属官,而且诸葛亮一点没耽误他立功和加官进爵。所以窃以为根本不存在所谓诸葛亮打压魏延的事。魏延因子午谷奇谋没实施,有意见是很正常的。

事实是,诸葛亮活着才能保证魏延的安全。诸葛亮死,魏延卒。当然,魏延作为将领,擅自率军行动,是犯大忌的,怪不得有关部门不调查就把你先灭了。

最后魏延还很荣幸成为了蜀汉一朝唯一因政治斗争被灭族的。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但是,一般将帅统兵在外,家属会被留在后方作为人质。而上述记载恰恰证明,魏延的“三族”并不是在后方被灭的,他已经受信任到了不需要在后方留人质的地步了……

<姜维传>: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这是魏延守汉中为蜀汉留下的宝贵经验,王平正是以此法打退曹爽。后来大决战之际姜维想用关门打狗的办法,结果玩脱了……

#####

我个人挺为魏延抱不平的,也许大多数人对魏延的印象就是天生反骨,这是不公平的,也是 为了神话诸葛亮做的牺牲。

在正史中,魏延其实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武将,他追随刘备,曾为建立蜀汉建立了汗马功劳,魏延的武功了得,骁勇善战,为人勇猛,刘备又是爱识人才,看中了魏延的才能,因此赐封了魏延不少将领官职。后来刘备死后,魏延跟随诸葛亮,辅佐刘禅,屡战屡胜,丰功伟绩。

对于魏延的才能,《三国志》本传的记录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也就是善于练兵,非常勇猛。在古代要让士兵们斗志昂扬,无过于平时训练有素、恩义相结,再加上主将自己舍生忘死地以身作则了。从这一点上,魏延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名将。

刘备提拔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满堂文武都是大惊失色。刘备为了给魏延一个表现机会,专门在一次群臣集会上问魏延:我让你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你打算怎么干?于是有了魏延那一番名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番名言的结果是“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一番豪言壮志本身不说明啥,但至少敢发这种豪言,也能多少说明此人心中的自信。而对刘备来说,他原本就是信任魏延的,有魏延这句话,就足以堵住别人的嘴了。

后来刘备死后,魏延成了诸葛亮的眼中钉,魏延在跟随诸葛亮后,第一次北伐,因为魏延在军议上向诸葛亮提出建议,但是诸葛亮看不惯魏延的为人,也认为他的建议无可用之意,最重要的是因为诸葛亮一度认为魏延其实有反骨之意,就拒绝了他的意见。

其实说到这儿,我们都会产生疑惑,诸葛亮是何等人物,通晓天时地利人和,神机妙算,倘若魏延当真是从一开始就有反骨的意向,在刘备提拔魏延为蜀汉第一将领时,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没有阻止呢?又怎么可能还让魏延跟随自己辅佐刘禅呢?这不是在拿着大石往自己的脚指头上砸吗?

试问,这种连普通人都能预想到的事情,天下神算的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没有想到呢,显然将历史的人物给矛盾化了。其实正史上记载的魏延是文武双全的武将,因魏延为蜀汉立下的功劳是可圈可点的,再之刘备本是爱识人才,自然是提拔魏延了,之后跟随着诸葛亮北伐,一心辅佐刘禅。

甚至可以说,在诸葛亮之后,魏延在蜀国的朝中地位更上一层,而正所谓人们所说的,朝中文武百官个个争权相斗,尔虞我诈,在刘禅这位昏君的统领下,朝中的明争暗斗更是激烈。这其中有一位叫杨仪的文官,与魏延是水火不容,因魏延的个性的确张扬,曾数次拿刀作死威胁要杀了杨仪,甚至拿刀在他的脸上比划着。

杨仪自然是痛恨魏延到了极点,常常争吵不休,但是诸葛亮认为二人都是可得的人才,缺一不可,当然都拼命的守住两位为朝中卖力,可惜,在诸葛亮去世后不久,两个人的矛盾开始恶化,在战乱时期,魏延作为将军,坚持北伐,这时候,杨仪以自己的私心,在朝中散布魏延要谋反的谎言。

就算魏延反过来说杨仪才真的有谋反之心,可毕竟朝中的文武百官的眼见力也就一般,认为杨仪是文官,哪来的造反之力?况且已有不少官员早就眼红了魏延的地位,又因为魏延的耿直勇猛的性格也引起了不少议论,便一致认为魏延确有谋反之心,于是杨仪上奏后主,又派了马岱砍下了魏延的头颅还诛灭三代。

其实历史上欠了魏延一句对不起,魏延的惨死,蜀汉中无一人可为魏延申冤叫屈,而如今能够替魏延平反的只有靠那些仍站在追随真正历史上的史学家们了。

#####

魏延是个怎样的将领呢?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论,即: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翻译成白话即是:魏延既善于养兵,又勇猛过人,加上性格矜持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看他此生的言行举动,是有迹可寻的,至于生前所引来的灾祸,全都是自己造成的啊。个人以为,陈寿的总结相当完整到位。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刘备入川时,魏延以部曲相随(部曲即刘备亲兵,下级军官),之后数立战功,升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故刘备攻下汉中后,就拔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留魏延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刘备即皇帝位后,擢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死后,多次随诸葛亮北伐。可以说,魏延是蜀汉后期少有可以拿的出手的大将(诸葛亮北伐时的五虎上将仅剩年迈的赵云)。

但魏延又是一位性格极为孤傲之人,那是与关羽相比有过之而不无极的。经常仗着自己的战功,在朝中与军中目中无人。蜀汉内部大部分人都对魏延敬而远之,唯独杨仪不宽容让步,魏延对杨仪十分愤恨,两人的关系如同水火,即使诸葛亮从中多次调停都无果。魏延的死与杨仪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孤傲的魏延,真如《三国演义》所说脑后长反骨吗?答案是否定的。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秋,第六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军中,病逝前做了撤退部署: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生前意料到他死后,魏延有可能不会跟大部队撤退的。

那么,诸葛亮为何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前面我们讲到,刘备入川时,魏延屡获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并为蜀汉镇守咽喉要地汉中十年。且魏延有勇有谋,多次随诸葛亮北伐,也曾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第四次北伐时在卤城之战中大胜司马懿军队。而诸葛亮多次北伐都要带上魏延,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魏延确实勇猛,能够作为先锋军进行冲锋陷阵,以起到搅乱地方军队布阵及军心的效果。

二是,魏延乃坚定的抗曹分子,《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刘备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时,在宴会上问了魏延一句话: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现在委你以重任,你将作何打算呢)?”魏延马上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且彼时蜀汉已出现人才匮乏情况,四方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均已亡故;赵云也年事已高(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在之前的问答当中也有分析到);

三是,魏延因驻守汉中十年,长期与曹魏军队对垒,相对较为熟悉;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诸葛亮才会在北伐中多次带上魏延。况且,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相处这么长时间,还会不知道魏延是否有谋反的念头吗?如果有,诸葛亮必定察觉,如果察觉到,北伐如此重要之事,就不会带上魏延,更不会让他去当先锋。

因此,我们也就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下达让魏延断后的命令,且还说了:“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了。

首先,魏延虽治军较严、善养士卒,但性格高傲,且性情极恶。仗着功劳与军队在朝中横行霸道,朝廷上下避之不及,唯独杨仪这个书呆子不把魏延放在眼里,两人经常在朝廷上互怼,闹到魏延还曾把刀架在杨仪脖子上过。第六次北伐时杨仪也在军中,诸葛亮料到魏延不会听从杨仪安排(即使是诸葛亮本人的遗命);

其次,诸葛亮所率领的北伐军是蜀国命脉,必须保证安全回到蜀郡。不能因为一将之得失毁一国之根本。魏延即使不从,大军就自行撤回;

再者,魏延多次提出奇谋而被诸葛亮否掉,而如前面分析,魏延是坚定的抗曹分子,且心高气傲。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耽误国家的大事呢?(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正好现在没了束缚,可以大展拳脚。

那么,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也有记载:诸葛亮死后,杨仪命费祎前去谈魏延口气,魏延不从。杨仪便准备引兵撤退,未通知魏延。魏延发现后便趁杨仪未撤退前先行撤回,在撤回时还烧毁路过的栈道。杨仪只得劈山开道、昼夜兼程。魏延还派人在路上堵截杨仪。两人同时向朝廷控告对方叛变,朝廷倾向相信杨仪而怀疑魏延,毕竟杨仪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嘛。最终,魏延在众叛亲离中,为杨仪所派将领马岱所杀,了解戎马一生。

魏延被杀,实际是与其本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魏延不从杨仪,也就是性格上不服对方而已。魏延想要北伐,也可能只是想取诸葛亮而代之。魏延先杨仪而撤退,也只是在赌气而已。但赌气归赌气,在撤退时烧毁栈道,那就太不应该,虽本意没有造反的意思,但外人看来,这是要把援兵挡在路上的意思。因而失去朝廷信任,士兵做走兽散。应了陈寿的那句话:咎由自取!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是真得不错,一位喜欢历史、做点原创,分享点有感触东西的小编!

#####

首先,魏延根本不是降将,而是一直跟着刘备的亲信,所以刘备对魏延非常信任,也非常的看重。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门牙将军——《三国志》

刘备在汉中称王的时候,魏延任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位置有多重要呢?当时普遍认为“无汉中则无蜀”。按理说以桃园结义的关系,这个位置非张飞莫属,谁也没想到会落到魏延身上,可见刘备对魏延的器重!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地一把手,从公元227年到234年之间,他一共组织了六次北伐,魏延全部参与,其中第四次是由他担纲主帅并大获全胜!魏延的确不负刘备厚望,反而诸葛亮连连失利,甚至因战败自贬为右将军,也正是在北伐中两人的矛盾集中爆发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的不同和战略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用兵一贯是稳打稳扎,而魏延则喜欢“出奇制胜”,所以诸葛亮常常压制魏延的计谋!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意见不同本来是挺正常的事,但是不要忘了魏延是谁。是战功赫赫又曾深受刘备信任的大将,甚至在当时蜀军大营里流传着。诸葛亮死后应该由魏延继续领导北伐,而魏延也一直以此自许!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三国志》

而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有人不遵循他的既定方针,所以魏延成了他的一个心腹大患!看看诸葛亮身后事的安排就明白了,撤退时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队就不管魏延,自行出发,而主持执行诸葛亮命令的人,偏偏又是和他“有如水火”的杨仪!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三国志》

替别人断后扫尾,除了面子上过不去之外,还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完全遵循诸葛亮的政治安排,回到蜀国后,杨仪掌权肯定会秋后算账,如果不遵循诸葛亮的政治遗嘱。杨仪就会带着主力军撤回,魏延就要以偏军面对司马懿大军!

这个时候魏延就走了一步臭棋,他自己率领所部先行撤退了,而且还把栈道全部烧毁,以阻止杨仪的部队撤退,同时还上表奏告杨仪谋逆~

此时杨仪也揭发魏延要造反,而杨仪在道义上更站得住脚,因为他执行的是诸葛亮的命令,而魏延的做法正好给了他理由!

所以杨仪派兵抵抗魏延的阻击,并且向魏延部下伸张国家大义,魏延的部下随即一哄而散,而魏延最终也被马岱的追兵斩杀,一代名将就这样被自己人干掉了!这就是所谓的“反骨”的故事。

魏延的死其实是一个冤假错案,无论是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都认为魏延没有谋反之心!

不得不说魏延的死,诸葛亮负有很大的责任。他在掌握蜀汉实权之后,可以说是“事事亲力亲为”,如果有人的政治意见和他不同,就会遭到全面的“封杀”,这就严重阻碍了后进人才的发挥!

如果诸葛亮听从魏延的建议,从子午谷进兵袭取长安,或者魏延没有被逼反,成为了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那么历史或许将会被改写~

#####

演义是小说家言,真实的魏延一直忠于蜀汉,从无反意。

魏延此人,狂就一个字,从没怕过谁。就算曹操的五子良将挡在身前,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只会提着兵器冲上去,干不干得过另说,反正没个怕字。

刘备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善于识人,魏延就是被他发掘重用的。

219年,刘备从曹操手中抢到了汉中,自称汉中王,治所在成都,于是蜀汉的政治、军事中心移往成都,但汉中做为蜀地的门户,也必须留信得过的大将镇守。

(电视剧中的魏延)

众将都以为张飞会是这个人,张飞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早早做好了准备。不想刘备却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全军上下一片震惊,都不明白刘备为什么会选中魏延,议论纷纷。

魏延对此一言不发,既不自谦,也不与人争吵。

某天,刘备召见群臣时对他说:“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意思是我委你如此重任,你不打算说点什么吗?

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意思是,这有什么好说的?如果曹操率天下兵马攻打过来,我将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兵马打来,我将为大王吞并之!

这番话说得豪气干云,众人为之叹服。从其语言,就能看出这是个性烈如火,刚猛豪迈的人。

魏延性格狂傲,人际关系很差,为最后的结局埋下隐患

可想而知,魏延的这种风格,和诸葛亮的谨慎大为不同。有句话是“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行事,必然前因后果推算出来、算无遗策才开始行动,魏延却有冒险的成分。

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献出子午谷奇谋,请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由他带着从子午谷急行军直取长安,而诸葛亮率军从斜谷来,双方汇军,则咸阳以西可定。

但是诸葛亮认为这种计策太过风险,没同意。此后的数次北伐,魏延都自请独领一军攻关中,然而也都不被允许。魏延心里就对诸葛亮有怨气,《三国志》中的记载是: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虽然如此,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其实还行,不算特别有交情,但也过得去,没有交恶,诸葛亮也不会特别针对魏延。

但总体来说,魏延的人际关系很差。《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意思是魏延善于养兵,个人武力也很强,但性格高傲,难以相处,当时人人都避让着他。当时蜀汉还有另一个性情同样激烈的人,杨仪。两人针锋相对,势成水火。诸葛亮常为他们调解,却也没太大作用。

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命为前锋,后来诸葛亮去世,遗命是撤军,杨仪等人遵从此令,但魏延认为诸葛亮虽死,还有他在,北伐之路不能停,执意要进军,不想听从杨仪的调派。

两人因而有了争执,各自向刘禅告状对方要造反,杨仪虽然也不招人待见,但讨厌魏延的人更多,刘禅信任的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都认为要反的是魏延。

没等刘禅做出什么决定,不愿受气的魏延就带着儿子及几名亲信逃往汉中,杨仪派出马岱(马超的从弟),斩杀了魏延及其子。

总之,魏延是个善于领兵、作战勇猛但极其狂傲的人。他不是有反骨,就是太狂,而这种狂妄的性情,决定了他最终的命运。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

魏延脑后有反骨,这当然是小说中编造的。演义里说,因为魏延反杀旧主长沙太守韩玄,投降刘备,因此神人诸葛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还差点杀了他,叫他以后一心侍奉主公(刘备),休生二心。

事实上,历史上的魏延到底是怎么投入刘备军中的,并不清楚。三国志魏延传开头只说,他以部曲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因此升迁为牙门将军。魏延反了旧主韩玄这事儿当然就是编造的了。

一、历史上魏延是个什么人?

真实的魏延,应该是刘备的亲信将领,毕竟他出自刘备的部曲,是刘备一手扶植起来的。魏延不但胆气过人,而且打仗很有本事,因此被刘备破格提拔,负责镇守极为重要的汉中(要知道,刘邦就是从这里起兵,攻入三秦,打败项羽,夺了天下)。当时镇守汉中的重任,大家都认为非张飞莫属,魏延居然超过与刘备恩若兄弟的张飞,被破格重用,可见魏延能力很强。

在被任命时,他还吹牛道:若曹操带兵来,我为主公带兵拒之。若是曹魏的偏将来,我为主公吞之。虽是吹牛,但也不是吹牛,从魏延之后长期镇守汉中的经历看,他是做到了的。

后来诸葛亮主政时期,他奉命出击,还大败了曹魏的军队。

无疑,魏延对军事的看法和谨慎的诸葛亮是不同的,因此他兵出子午谷的计划得不到采用,常常很郁闷,加上他又是个性格刚直的人,肯定会得罪诸葛亮身边的人。

二、魏延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无疑,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国的第一人。然而,魏延在军中的声望,恐怕并不比诸葛亮低。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是刘备的部曲将,而不属于诸葛的荆州系,当然不可能与诸葛亮特别亲密。但是,总体来说,诸葛亮的为人还是很公平的,也给了魏延许多立功的机会。三国志中也说到,魏延总是感叹在诸葛亮手下,他的才能不能完全发挥,但也没说都不能发挥。一个人的才能要完全发挥,除非魏延是蜀国第一人还差不多。其实,在这个时候,魏延已经把自己当做除诸葛外的蜀国第一人了。这其实也没什么错,在蜀国军中的老将,本来就属他功劳最大、资格最老了。但是,他没有看到,荆州系的文官们已经在朝中掌控大权,蒋琬、费祎、杨仪等人,其实都不太认同他,差别是杨仪故意和他对着干,蒋琬暂时保持着中立,而费祎似乎还表面对他很尊重。但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魏延的索命人。不能说,此时的诸葛亮就想要除掉魏延,但是诸葛所信用的这些荆州派们,似乎都对魏延有或明或暗的不满。

三、魏延之死的探讨

1、强如魏延,为什么会打不过文官的杨仪?

这里其实无关乎魏延的作战能力、兵法之类的,关键在于魏延率领的是什么人?他的士兵,都是西蜀军士,其家族老小,都在成都被控制着,历史记载说的是魏延因为没有道理,所以军队散了,倒不是真被杨仪就打败了。与其说魏延没有道理,士兵都不信服他,不如说士兵们都在为他们的家属考虑。

2、魏延为什么得不到蜀国朝论的支持?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魏延是武将,是大将,面对他和一个文官杨仪谁是造反者的判断时,一般人站在刘禅的角度该怎么想?这不是很明确吗,即便造反的真是杨仪,那威胁总比魏延小吧。第二、前去调解的费祎出卖了魏延,而主政的蒋琬站在了杨仪一方,掌握朝政的荆州派共同反对着魏延。第三、魏延回兵堵截杨仪的军队,确实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说他是造反,魏延也无话可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魏延成功了,再依靠军事力量完全干掉荆州派,那刘禅岂不是很危险?即便魏延最初并没有这种企图,只是想除掉杨仪,但人是会变的,譬如后来陈桥兵变“迫不得已”的赵匡胤。

3、斩杀魏延的为何是马岱?

历史上的马超在投刘备之前其实反复无常,因此刘备虽然给了他很高的名号,但却并不见得如何重用他。此时,马超的堂弟马岱却被拉了出来。其中从中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刘备死后蜀国军权变化的一点影子。似乎刘备的部曲将在被弱化,而原属西凉军的马岱倒是被重用起来,还包括一个魏国投降来的小将姜维。我们可以看到,蜀国中后期,似乎蜀国当地的将领,以及姜维等人冒了出来,而刘备的老班底却模糊不清了。于是,马岱斩杀魏延,就是情理之中了。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星火辰头条号)

#####

关于“魏延是怎样的将领,是否真的长有反骨”的问题,真不好回答。但是像魏延这样除啦西蜀五虎上将,魏延基本就是天下无敌啦,然而从古及今,所谓的忠都是指对某个人来说是否忠心,一旦许愿宣誓就必须得兑现诺言去如约践行的。想吃人家饭穿人家衣受人恩泽,就得受人家约束管教啊,三规四律不可违犯,一旦承诺遵守就要牢记在心,时时自检是否做到做好。然而,由于缺乏了解而认识不够,只好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才会把感情投入进去。

但是按这个标准看,魏延这个人确实不是个忠臣,第一次人家指望魏延守城,而魏延却大开城门献给攻城者,第二次直接把收留魏延的恩公害啦。要是你,你敢留在身边吗?和吕布真有一拼啊。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就是指魏延一贯的定性思维导图,无法想象也无法洗脑。

但是,魏延这个不忠的人,在心里也有自己的善恶是非的,并且做事非常果断。可见和吕布一样,魏延根本就不明白什么忠啊义啊这些东西的概念,也没这方面的顾虑,简直空白一片。只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

所以,魏延有才能,但是不可重用。至于,魏延和杨仪互相诬告谋反,则可以肯定的说,那是内讧。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来,魏延很刚愎自用特别倔犟。同时魏延虽然聪明智慧但也是一个粗心大意,无比的顽固的人。

当杨仪问魏延,敢直接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吗,魏延因为思维导图还停留在刘备孔明在世的过去式里,所以想都没想,只是潜意识的感觉,我功劳这么大,平白无故又没犯法,谁敢把我怎么样,光天化日之下还没王法啦呢?于是就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根本就没意识到环境多么凶险。

这一系列的事,只能说明魏延既智比孔明又幼稚无知。魏延和战友们相处那么多年啦没啥事,都习以为常啦也没有任何安全意识。即使见到状态略微有所不同,也不以为意忽略之。所以,老话说,别看大风大浪你都轻松闯过去啦,也许小臭泥沟里就能翻船。

#####

魏延脑后有反骨绝对是借口,真实原因是魏延必须死,他的存在对刘禅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只能用这个非科学的认定来处死魏延。

#####

臣疑主则反,主疑臣则诛。主疑臣不诛则臣疑反之,臣疑主不反则主必诛之。至于罪名,可以是莫须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