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记载里杨坚是如何篡夺北周政权的?
杨坚能够代周自立,靠的是实力,而不是运气,最后登基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里对于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
请罪自责,韬光养晦
北周宣帝的皇后杨丽华,性情柔婉,不妒忌。四皇后和后宫嫔妃都敬爱和尊重她。宣帝日益残暴、喜怒无常,经常责备杨丽华想治她的罪。杨丽华态度安详,不卑不亢,宣帝大怒就赐杨丽华一死,逼着她自裁。杨丽华的母亲独孤伽罗到皇帝面前请罪自责,叩头流血,杨丽华才得以幸免。
杨丽华的父亲大将军杨坚,地位高贵,声望显赫,宣帝对杨坚十分忌惮。曾经在发怒时,对杨丽华说:“我一定要叫你家灭族!”于是召见杨坚,对左右说,要是他神色变了,就马上杀了他。杨坚到了宫中以后,在回答宣帝问题的时候神色自若,宣帝才放过他。
同窗之谊,引为心腹
內史上大夫郑译与杨坚是同学,认为杨坚仪表堂堂,是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倾心与他结交。杨坚遭到宣帝猜忌,内心不安,有次在永巷悄悄的对郑译说:“我一直想要出任外官,你也是知道的,请多给我留意。”郑译说:“以你的德望,可以令天下归心,我还想为将来多求福祉,怎么敢忘记你的事,我自会找机会为你进言的。”
宣帝准备派郑译南征,郑译请宣帝任命元帅。宣帝问:“你认为谁比较合适?”郑译回答道:“要想南征成功,没有皇亲国戚是无法镇抚军队的,可以让随公同行,同时任命他为寿阳总管以掌管军事。”宣帝答应了郑译,以杨坚为扬州总管,派郑译发兵南征。快出行的时候,杨坚突然患上脚病,未能成行。
见风使舵,无耻小人
甲午夜,宣帝已备好车马往天兴宫,乙未,宣帝身体不适回宫。小御正刘昉一向以狡猾善于奉承而得到宣帝的宠信,他和御史中大夫颜之仪都为宣帝亲近和信任。宣帝召朝刘昉、颜之仪二人入内殿,准备安排后世。但是宣帝的嗓子哑了,已经不能说话。
刘昉见静帝年幼,而杨坚是皇后之父,极有名望。于是和其他人商量,以杨坚辅政,杨坚一再辞让不敢奉命,刘昉说:“您要是可以出任辅政,请立刻接受任命,如果不接受我就自己出任此职。”杨坚这才答应下来,对外则宣称是奉宣帝诏命,居宫中侍候宣帝的疾病。
独木难支,五王授首
当天宣帝驾崩,秘不发丧。刘昉、郑译假传圣旨,任命杨坚总管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道并非宣帝本意,拒绝奉命。刘昉等人草拟好诏书,各自署名,并让颜之仪共同签署。
颜之仪厉声说:“主上驾崩少帝年幼,国家的大任应该由宗室中有能力的人担当。如今赵王年纪最长,无论是和皇室的亲近程度或是德行,都应该承担重任。你们备受君恩,就当尽忠报国,怎么能够这样把国家权力交给别人。” 刘昉等人知道颜之仪不会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名字,然后颁布诏书,诸卫接受敕令,都听从杨坚指挥。杨坚担心宗室诸王在外生变,就借着千金公主将要嫁到突厥为借口,征召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向颜之仪索要要符印、玉玺。颜之仪说:“符印玉玺是天子之物,自然有人掌管,宰相为什么要索要?” 杨坚大怒,命人将颜之仪拉出,本来想杀他,考虑到他很有民望,所以派他到西边去做郡守。随后矫诏召五王进京,将其全部诛杀,以绝后患。
大权独揽,慑服人心
杨坚在接受宣帝临终之命时,就派人去联络李德林,说要与他共谋大事。李德林表示愿意以死侍奉杨坚,杨坚大喜。刘昉、郑译想让杨坚做大冢宰,郑译自任大司马,刘昉任小冢宰。
杨坚于是私下里问李德林说:“你认为我应该如何处理?”李德林说应当做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否则无以慑服人心。于是宣帝发丧之后,杨坚立即以此行事,将正阳宫改为丞相府。
当时朝中百官并未慑服,杨坚便命卢贲率领全副武装的禁卫进宫,然后召集公卿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请跟随我!”百官被卢贲武力所胁迫,没有不跟从杨坚的。 內史下大夫渤海高颖明敏有度量,熟悉兵事,多谋虑。杨坚想引为己用,便让杨惠向高颖传达此意,高颖欣然接受。并说:“愿为丞相驱使,即使大事不成,高颖遭到灭族之祸也在所不辞。”于是杨坚任命他为相府司录。
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汉王宇文赞尽管没有实权,但因被封为右丞相,因此暂住在宫里,每每与杨坚同帐而坐。刘昉进献美女给汉王宇文赞,宇文赞很高兴。
刘昉趁机对汉王宇文赞说道:“您是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当今天子年幼,又岂能担当大任!如今先帝新崩,人情纷扰,汉王不如暂且归第,等到局势稳定以后,回来再登极称帝,这才是万全之策。” 汉王宇文赞年轻,见识平庸,觉得刘昉的话很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宇文赞就被杨坚派人除掉,为自己登基为帝扫清了障碍。
除旧布新,水到渠成
杨坚废除宣帝的严酷统治,改行宽大之政。删改原有法律,做《刑书要制》,奏丞以后颁布实行。他自己躬行节俭,朝野内外都很敬服他。
不久之后,宇文阐禅位于杨坚,众望所归、四海归心的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朝成为开国之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杨坚篡夺北周政权,是实力加运气的结果。
实力方面,据《隋书》记载。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远祖是曾在东汉做过太尉的杨震。
六世祖杨铉在后燕时期曾做过北平太守。
五世祖杨元寿在北魏担任过武川镇司马。
四世祖杨惠嘏、三世祖杨烈、爷爷杨祯分别在北魏时期担任过太原太守、平原太守、宁远将军。
父亲杨忠是西魏时期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期,凭军功封随国公,官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
当然,不少人质疑杨坚出身。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杨坚家族只是山东寒族,其弘农杨氏的身份应出于伪托。
不过,就算杨坚不是弘农杨氏出身。他的祖辈累世为官,尤其是其父杨忠还是国公、柱国大将军。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足以可见篡位之前的杨坚家族是有实力的,并非是一般的把女儿嫁给皇帝的暴发户外戚。
另一边,作为被篡位的北周皇族,宇文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牛叉。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是鲜卑宇文氏首领,本来有点实力。但因为宇文肱站错了队,被裹挟入叛军,遭到北魏朝廷镇压。故而宇文泰才刚成年时,他的父亲宇文肱、三个哥哥宇文颢、宇文连、宇文洛生,就都被杀了。家族的成年男丁只剩宇文泰一个人。
后来宇文泰归顺朝廷,投靠与其父有旧交的北魏骠骑大将军贺拔岳,才捡回一条命。
尽管说,后来贺拔岳被高欢派人刺杀,宇文泰在贺拔岳部众的一致推举下,接替贺拔岳关西大都督的位置。
以及说,宇文泰凭借高超的能力和比较合理的政治平衡,把关陇治理的井井有条,率领众人与高欢对抗,稳固了他在关陇地区扛霸子的地位。
但有一点是要搞清楚的。那就是宇文泰一直到死,也只是“带头大哥”身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因为,宇文泰与其他柱国大将军,从来都不是君臣关系。而一直是类似盟主与盟友的关系。
宇文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觉能称帝。
一是关陇贵族认可宇文泰,二是大家抬举宇文觉。
这种君臣关系,仍然是相互依靠的。并不是说宇文觉称帝,他就横着走了。宇文氏就把其他家族踩在了脚下。
这方面都不用做文献考证,只需要去看看北周皇陵规模就知道了。
堂堂皇陵与柱国大将军的坟头规模相当,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所以说,实力方面,杨坚家族与宇文氏的差距并不大。北周皇族并没有想象中的对外姓大臣具有碾压性的势力。
运气方面。从杨忠到杨坚,杨氏家族的运势是一直向上的。
而反观宇文氏呢?则跌宕起伏。
宇文泰病死前,觉得宇文觉年纪太小了,镇不住场子。便让侄子宇文护监国摄政,辅佐宇文觉。
结果宇文护不是善茬,上台没多久就杀了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
又没过多久,他又杀了宇文毓,发动了宇文氏的家族内战。
在此期间,部分支持宇文觉的关陇贵族出来阻止宇文护,本来还想管管闲事,结果被杀了。比如杨坚的老丈人独孤信就被宇文护杀了。
于是,这就导致关陇贵族对宇文氏的支持度下降了不少。懒得再管宇文家的闲事。
再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夺回权力,清洗了宇文护家族和其亲信。宇文家族的基本盘进一步被削弱。
到了杨坚篡位前夕,宣帝宇文赟死前,宇文氏又进一步内耗。宇文宪、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人先后被宇文赟杀害。
至此,宇文氏基本是摇摇欲坠了。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氏内战期间,关陇贵族除了早年被宇文护杀掉的几人外,基本不受皇族内斗影响。
大家作壁上观,皇帝死了?死了就死了呗。
颇有一种“皇帝死了关我鸟事?我只关心我自己的利益”的感觉。
于是,当宇文赟死后,杨坚就捡了大便宜。
此时的宇文氏因为内斗,对关陇贵族已经是毫无还手之力。此时的关陇贵族因为宇文氏内部的持续内耗,对宇文氏投了反对票。大部分人根本不关心皇权更迭,对杨坚篡位一事也懒得干涉。(由于有北齐衬托,再加上周武帝宇文邕统一了北方。所以往往大家会觉得北周皇族素质较高。然而其实宇文氏和北齐的高氏,都是一群神经病。宇文氏整体素质也没比高氏强多少)
当杨坚干下篡位之事后,公开反对的实力派只有十二大将军王雄之子王谦,尉迟迥,以及从北齐投降过来的司马消难。
除了这些人外,再没有实力派的响应。
然而这些人在杨坚看来算的了什么呢?
解决掉这些人后,杨坚与宇文阐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杨氏与宇文氏的单挑。
外公单挑赢了外孙。
所以不夸张的说,杨坚篡位过程,运气也是好到爆。这也算是他命中有篡位的“运”了。
总的来说。宇文氏本就是一个统治力很弱的皇族。当年宇文觉之所以能称帝,全靠关陇贵族的抬举。所谓皇帝,在贵族眼里,就像是职业经理人。
瞧得上就抬举,瞧不上便弃之。
在这种大背景下,宇文氏本来需要几代人的深耕才能巩固皇权。而宇文氏偏偏却在关键时期陷入了长期内斗。而皇族内讧偏偏又不牵涉到关陇贵族。
于是,这就导致统治力本来就不强的宇文氏更加的虚弱不堪。而包括杨坚家族在内的关陇贵族则几乎不受影响。
这种情况下,就算没有杨坚,也会有别人出来摘桃子。
后来李唐篡夺隋朝江山时,也是如此。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隋炀帝没把统治根基夯实。天下大乱后,大家重演了投投宇文氏反对票的那一幕。
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有保证就行了,谁爱当皇帝就当去吧。大家不关心。
#####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后代周自立有人说靠的是实力水到渠成。有人说依赖的是皇亲国戚而稳定局面,作为托孤大臣的他战功赫赫,横扫突厥,并利用自已兵权,架空北周皇帝,一步步篡夺了北周的实际权力。
杨坚的野心曾遭到宣帝的猜忌,但养精蓄锐的他实力雄厚,民心所向,早已培植了自已的势力。后镇压了宇文氏家族和亲宇文派的势力,恐怖铁血般的杀戮下北周灭亡。隋朝开始,他去掉了北周弊政,建立了自已的"大隋朝"。
#####
杨坚是陕西华阴人,他出身豪门,五世祖杨元寿曾经在北魏初年担任武川镇的司马。
杨坚的父亲杨忠,最早在尔朱氏下担任将领,后来又在“老乡”、同样是北魏初年家在武川镇的独孤信手下当差。
独孤信投奔梁朝后,宇文泰成立府兵,这群武川镇出身的军官都成为核心人物。当独孤信变成了府兵统帅部八柱国之一,杨忠成为府兵统帅部十二大将军之一,并且顺理成章的成为关陇地区上层贵族的重要政治人物。
杨忠死后,杨坚世袭隋国公,并且娶了独孤信的七女儿作为妻子。
独孤信的四女儿则嫁给了李渊的父亲,而杨坚的女儿又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
所以,北周、隋朝、唐朝这三朝的皇帝都属于亲戚关系。
杨坚靠着自己雄厚的政治基础,以及卓越的政治当上了北周的大丞相。随着他政治势力的愈来愈大,便决定推翻北周,自己当皇帝。
公元581年,杨坚认为时机来临,便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开皇九年,隋兵渡过长江,灭掉了陈国。结束了自西晋崩溃以来,将近三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可是隋王朝并不长寿,仅仅传了三世,立国不到49年,便走向了灭亡。
#####隋文帝杨坚能以外戚身份夺得江山,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其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过这个“偶然”也不是真的纯属天降奇缘,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一种机缘巧合的水到渠成。
杨坚篡周,可以说是北周创业集团的第二代人物,利用统治阶级的失误和利益集团分配矛盾,以及领导者个人错误和早逝等偶然因素,抓住机遇发动的宫廷政变。
杨坚的父亲杨忠为杨氏家族在北周政权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现在舆论普遍喜欢鼓吹独孤信对隋朝建立的功劳,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事实上,隋杨政权的第一桶金和杨氏家族累积的政治资本来都是自隋文帝父亲杨忠,杨忠创隋之基的历史地位被史书有意无意忽略,而史书对独孤信家族的高度推崇纯属唐朝史官刻意粉饰误导的障眼法。
杨忠是北魏边防六镇之一武川镇一个中级武将的儿子,他在六镇起义中追随孝武帝元修来到关中,后来被宇文泰招揽到麾下,在关陇集团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期,杨忠更是最被倚重的耆老宿将,他被明帝封为封邑万户的随国公。因此,他的嫡长子杨坚虽然在北周政权中无所作为,但靠着父辈的功劳,仍然享受着非常高的政治地位。
杨坚的外戚身份让他接近了核心皇权
在北周统治者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杨坚因为没有附和权臣宇文护,虽然被宇文护长期打压,但周武帝宇文邕杀了宇文护后,杨坚得到了武帝重用,并聘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坚也逐渐走上了政治前台。
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丽华夫贵妻荣成为了皇后,而岳父杨坚也托女婿的福,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周宣帝为人残暴,他胡作非为、滥杀忠良,杀了几个正直的大臣后,又想对岳父动手。有次他打算逼死皇后杨丽华,杨坚之妻独孤伽罗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她赶到宫中,为了向女婿求情,磕头磕到血流满面,周宣帝才稍解怒气。
杨坚就这样在喜怒无常的女婿之威胁下小心翼翼保全性命,不过杨坚大概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年轻暴戾的女婿很快就一命呜呼,命运之神居然向他招手了。
周宣帝暴死,外戚杨坚被幸臣推到了辅政之位
周宣帝由于长期生活作风狂躁,因此即位才三年就一病不起,岳父杨坚也被诏入皇宫侍疾。此时宣帝之子静帝年仅八岁,而北周宗室又远在外藩,最高皇权可谓陷入了中空。
此时宣帝的佞幸之臣刘昉和郑译对此怦然心动,他们也想掌控最高权力,继续为自己谋求荣华富贵,但苦于声望无法服众,因此把主意打到了皇后父亲杨坚身上,想让他成为傀儡。
杨坚在仓促之间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刘昉和郑译马上矫诏命杨坚入宫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这时忠于皇室的颜之仪急招宗室宇文仲入宫辅政。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杨坚女儿皇后杨丽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丽华以皇太后身份拍板,确定了父亲杨坚辅政的名分。
名正言顺,以丞相身份控制朝廷,完成了改朝换代
杨坚得到辅政身份之后,迅速控制住了宫廷,接着就是控制朝廷。他用高官厚禄笼络和安抚住了这些推自己上台的佞幸之臣。但杨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很清楚这群人并没有忠贞是非观念,并不足以依赖,所以他之后迅速扩大了人才招揽范围,一批政治新秀,比如原来并不得志的北周中级官员高熲、退隐的苏威和来自北齐的李德林等成为了他新的幕僚和心腹,并帮助他平定尉迟迥等三方叛乱,为改朝换代做好了全面准备。
#####杨坚夺得北周皇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北周自己把皇位玩掉的。而且,还与北周历史上,贡献最大的两位权力人物有关。
(宇文泰)
北周历史上,最大的两位权力人物,一位是宇文泰,还有一位是宇文邕。
北魏后来分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西魏作为一个能够与东魏相抗衡的国家,靠的就是宇文泰。可以说,虽然北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但是西魏的权力牢牢地掌控在宇文泰的手里。
不过,宇文泰并没有篡位就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做出了一个相对来说还英明的决定,就是把权位传给了侄儿宇文护,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毕竟他的儿子虽然已经成年,其中庶长子宇文毓已经22岁了。但是毕竟还比较嫩,而宇文护很有权谋,能够把宇文家族给操持下来。不过宇文泰这样做,由此也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宇文毓和宇文觉,都被宇文护先后杀掉。同时在宇文护的操持下,西魏政权变成了北周政权。
虽然宇文护杀掉了宇文泰的两个儿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宇文邕渐渐成长起来。如果没有宇文护掌管宇文家族的权力,没有宇文护杀掉宇文邕的两个哥哥,那么宇文邕也不可能慢慢成长,更不可能夺取皇位。
宇文邕成长起来,巧妙地杀掉了堂兄宇文护以后,他就开始了南征北战。一边对抗北齐、突厥,一边对抗陈朝,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可惜的是,宇文邕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够活得更长一点,那么统一江山的,肯定就不是杨坚,而是宇文邕了。
(宇文邕)
宇文邕去世前,把传给了他的长子宇文赟。
宇文赟是一个花天酒地的皇帝。他最奇葩的事情是,他只当了两年的皇帝,就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宇文阐。如果宇文阐的年龄比较大,把皇帝皇位让给他,也没什么问题。可是宇文阐当时只有7岁,7岁的孩子,是完全不可能主政的。因此,朝中的所有事情,都交给了杨坚等大臣。
宇文赟传位给宇文阐以后,就专事享乐。她本来就已经有一位皇后,也就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但是他依然在全国发动了一场选美大赛,接着又纳了四个皇后,一共就有了五个皇后。
而他有了皇后以后,就开始纵情声色,花天酒地。宇文赟禅位后花天酒地,他觉得这样自己就没有罪过了。但是没想到,一方面,只有两年的时间,他就纵欲过度死掉。另一方面,权力完全掌控在了杨坚等大臣的手里。
他死后,杨坚立刻夺取了宇文阐的皇位。
事实上,杨坚要不夺取宇文阐的皇位,别人也可能夺这个皇位,再加上当时正处在战乱之中,北边有北齐和突厥,南边有陈朝,正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出来,才能够统一中国。所以杨坚夺取宇文家族的皇位,也是顺势而为。
(杨坚)
北周的江山是宇文泰和宇文邕打下来的。但是,北周江山的失去,却也与这两个人有莫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宇文泰在当西魏权臣的时候,为了把江山夺到自己的手里,他除了掌控兵权以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八柱国制度”。这个“八柱国制度”,把权力分散掌控在八个柱国的手里。这八个柱国都是拥戴宇文泰的,所以宇文泰能够牢牢掌控着权位。
但是后来,等到宇文泰去世以后,他的后代,对权威的掌控,就没有那么牢靠了。宇文护和宇文邕统治时期,还能够利用自己的高压保持权位,但是等到宇文赟和宇文阐当皇帝的时候,这种高压就不存在了,所以权位就到了那些权臣们手里。杨坚最终夺取宇文家族的皇位,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宇文邕确实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他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确实打下了不小的江山。但是宇文邕却不会教育儿子。在教育儿子方面,采用严格管教的办法,动不动就实行棍棒政策。他也是一心想把这个儿子教育好,继承他的皇位。但是没想到由于他教育失败,使得这个儿子不但没有成为像他那样励精图治的人,反而只是花天酒地,沉湎酒色。
尤其是当宇文邕去世,把皇位传给他以后,他更加放纵自己,完全不管国政,把权力全部交给杨坚,让杨坚来帮他掌控江山。
最终,宇文家族的北周,就这样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周是宇文泰和宇文邕夺得的江山,但也是这两位君王丢掉的,这个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参考资料:《北史》《隋书》等)
#####记载杨坚篡权北周的正史,当然是《隋史》。《隋史》是唐朝的魏征主编修撰的,而唐朝是继承了隋朝的权力的,所以正史中对杨坚有所美化。另外的北宋司马光修的《资治通鉴》也可以当作正史的第一参考书。杨坚以声望和实力完全拿住了北周的要害,继承大统顺理成章,正史对此的描述如下:
1,杨氏家族的声望和实力。北周篡权了西魏,西魏的开国功臣有八柱国十二大将,这些家族构成了从西魏到唐初的皇室和功勋贵族。八柱国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十二大将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诸位看官,可脑补一下本朝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
2,杨坚本人的特异才能,大权独揽。
杨坚的相貌本身就令人称奇,正史记载他:龙颔,额上有五道骨柱入头顶,目光有神外射,手纹有王字。北周太祖宇文泰见了杨坚的相貌就称奇:“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北周明帝曾派一个相师赵昭给杨坚相面,赵昭报告皇帝说,不过是一个上柱国。赵昭背后又偷偷告诉杨坚,您是天子命,但将来必定大诛杀才能定天下。杨坚母亲死后,他守孝三年,被称为纯孝。年轻时的杨坚一直韬光养晦,不让人抓住把柄。攻占北齐后,杨坚任定州总管,定州西门突然自开,当地人以前就有传言“当有圣人来启之。”北周宣帝即位后,采用严刑酷法,杨坚进谏劝导,北周宣帝不从,但为杨坚获得了巨大名声。有一次北周宣帝对杨丽华发怒:要灭你全家!召杨坚觐见,密令卫兵看到杨坚变了脸色就杀了他。但杨坚来了之后神色自如,一脸无辜的样子。
3,北周宣帝对宇文宗室的自废武功。
逼死叔父宇文宪。宇文宪是灭北齐的先锋,虽然功成身退,但仍然被北周宣帝害死。与宇文宪亲善的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被无辜处死。宇文泰的侄孙宇文亮看到北周宣帝荒淫残暴,在湖北安陆起兵作乱,被韦孝宽消灭。
4,北周宣帝纵欲早逝,留下的周静帝才7周岁。
北周武帝经常对北周宣帝进行棍棒教育,并且说:“以前被废掉的太子有很多。我其余的儿子难道不能立为太子吗?”导致北周宣帝的内心阴影面积非常巨大。北周宣帝当上皇帝后,就像高考结束上了大学,可以放松一下了。但他放松的不是一点,而是沉迷酒色,大选天下美女,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正皇后,还同时立五个皇后。北周宣帝死时才二十二岁,这给杨坚造成了机会。
5,杨坚之女杨丽华成为太后。周静帝的亲生母亲朱满月是罪人之女,毫无家族势力。
北周宣帝死后,杨丽华就成了皇太后。杨坚凭借这层关系来摄政。
6,杨坚的人脉朋党。
杨坚在家族关系、太学、大臣中有大量人脉。杨坚在当宰相时,任用了高颎、李德林等人,收编了韦孝宽等。
7,封官许愿,收买人心。
杨坚对北周宣帝的宠臣刘昉、郑译封官许愿,让他们帮自己矫诏命令天下。
北周宣帝死时,杨坚召集首都的部队,说,想求富贵的跟我来!
8,平定叛乱,消灭宇文宗室五王,奠定篡权基础。
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他看到杨坚大权独揽,就骑兵造反。杨坚派韦孝宽打败了尉迟迥。这时,北周将门子弟大都归顺了杨坚。剩下的就是宗室五王,杨坚借口送公主出嫁,把亲王都招到首都,有阴谋的都被处死。
9,彻底清除宇文势力
杨坚秘密杀害了被废的北周静帝,还假装十分地惊讶,并且用非常隆重的仪式祭奠了他。
10,改良酷政,天下归心。
北周的法律非常残暴,一片恐怖专制。杨坚在当北周宰相时,就亲手删定《刑书要制》,虽然不太彻底,但也获得了巨大声望。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下令命高熲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隋朝五刑制。
#####我们常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杨坚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北周改名换姓,除了他自己确实厉害,北周君主自己作死也首要原因。
换帝如换刀,盛极一时的北周皇室没用几年人心尽失
公元577年,一代雄主周武帝宇文邕吞并北齐,华夏北方再度统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短短三年之后,强盛一时的北周政权就人心涣散。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他的接班人—周宣帝宇文赟。
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宇文邕平时对宇文赟管的特别严格,一犯错误就暴揍,可惜并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太子。
公元578年宇文邕驾崩后,宇文赟马上报复性反弹,与他的父亲完全是两个样:
父亲还没下葬,宇文赟就迫不及待的纵情声色。除了原配杨氏(也就是杨坚的女儿),他又立了四个皇后,开创了\"一帝五后\"的壮举;
大量屠杀皇室宗亲和重臣,包括北周皇室的头号名将齐王宇文宪,还有同族宇文神举、宇文孝伯,此外宇文亮、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等朝廷核心。
屠戮无常,大设监控网。宇文赟为了不让大臣提意见,颁布了严苛到变态的《刑经圣制》,大量派遣密探监视群臣,\"小有过失,即加诛谴\";
骄奢淫逸。宇文赟除了大量收罗美女充实后宫,就是没日没夜的观看各种表演,朝廷大政,则放心的扔给了自己的心腹、内史中大夫郑译,以及拍马屁高手的刘昉、颜之仪。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宇文赟还把皇位传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封\"天元\",好心安理得的享受生活。
就这样,没过一年,在宇文邕时期还政治清明的北周政权180度转弯,变成了如下模样:
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老丈人杨坚脱颖而出,周宣帝突然暴毙
周宣帝越作死,他的岳父杨坚却越来越当红。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北周的开国功臣,位居上柱国、大司空,封爵隋国公。虎父无犬子,杨坚天生\"相貌非常\",据《隋书》记载: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
也就是说,杨坚额头有龙形,手上还有\"王\"字纹,且极有城府,不怒自威。
南陈后主陈叔宝见到杨坚的画像后,被吓得不敢正视;北周齐王宇文宪也曾经对周武帝说:
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
(普六茹,是杨家的鲜卑姓氏)
当然了,独特相貌只是个由头而已,杨坚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在于他突出的个人能力与影响力,在统治阶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这一点下文我们再谈。
宇文赟虽然很混蛋,不过基本的政治敏锐还是有的,鉴于自己的岳父很不简单,多次想把他除掉。不过还没下定决心,自己就因为过度沉迷声色挂了。
公元580年,宇文赟突然病重,他召见亲信郑译、颜之仪想要安排后事时,却连话都说不出来。就这样,北周政权突然面临着权力真空,宇文赟的亲信们会怎么处理?
杨坚的机会来了。
被宇文赟的亲信们捧起来的杨坚
出身于传统贵族世家,杨坚不仅有见识、有格局,而且特别擅长搞人际关系,无论忠臣奸臣、皇室勋贵,都有他的老友,甚至包括了宇文赟的心腹。
宇文赟的头号宠臣郑译,正是杨坚的老同学。而且这位老兄不仅仅善于溜须拍马,水平还是有的,他曾私下当面夸杨坚\"德高望重,天下归心\";在被周宣帝重用后,他多次维护自己的铁哥们。这还不算,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宠臣也对杨坚则印象深刻。
所以,在这一刻,他身边的亲信们首先想到了杨坚:
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谋迎坚辅政
于是刘昉、郑译就合伙邀请杨坚辅政,并且催他早点下决心:
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
\"你要是再客气,我可就自己上了啊!\"
都这么实诚了,杨坚如果再客气那就太假了,于是他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当天,宇文赟驾崩,刘昉、郑译等人传旨,命令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也就是掌握朝廷内外的军事大权,其后被封为左大丞相。
莫名其妙的,杨坚突然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大权。
文武并用,收买人心、清除异己、扶植自身势力
此时,北周朝野内外的势力按态度可以分为三系:
一是挺杨派。除了刘昉、郑译等人,还有皇族成员,如汝南公宇文神庆(宇文神举的弟弟);鲜卑贵族,如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等;汉族权贵那就更多,如名将韦孝宽,陇西李氏,以及望族崔氏等等。
二可称观望派。面对令人\"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的宇文氏,朝野无不心生厌恶;但掌权的杨坚怎么样,谁也没底,于是他们先不忙着站队,看看情况再说。
最后就是反对者,主要是与统治者利益相关的皇族以及姻亲。
杨坚果然非同凡响,他运筹帷幄,依靠李德林、高颎等人的帮助,多管齐下,迅速稳定了局面:
首先,铲除皇族,安抚权贵。对于待在各封地的诸侯王,杨坚决定下下手为强,他以将要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为说由,命令赵、陈、越、代、滕五位诸侯王入朝,其后逐步以谋反等罪名,将他们悉数杀掉;
对于中立的其他贵族,杨坚则采取了收买的方式,甚至周皇室的姻亲—神武公窦毅(李渊的岳父)也被他拉拢了过来。
其次,顺应人心,去除弊政。废除了令北周上下深恶痛绝的苛政,颁布了宽厚的《刑书要制》;一改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力行节俭,减轻民间负担;顺应民心,恢复汉姓。在公元554年,宇文泰强令早已汉化的各少数民族恢复旧姓;对于汉族权贵,也强行\"赏赐\"了鲜卑姓氏。580年12月,杨坚下令恢复汉姓,得到了朝野的欢迎。
第三,以武平乱,铲除武力反抗者。
杨坚掌权后,镇守邺城的相州总管尉迟迥马上起兵。作为开国皇帝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深受重用,他与弟弟共拥有精兵20多万。在他起兵后,郧州总管、外戚司马消难和益州总管王谦也同时响应。
杨坚也不废话,他派出了自己旗下的强力组合:名将韦孝宽挂帅,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一众大佬亲自动手,满腹计谋、精明能干的高颎随军督战。
双方在邺城展开决战,尉迟迥一方大败,他本人也无奈自杀;其后司马消难、王谦也随即被荡平。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消除敢挑头反抗的刺儿头后,杨坚篡位的所有条件已经具备。次年二月,他改国号称帝,大隋王朝建立。
杨坚登上大宝的过程,看似风淡云轻,实际凶险万分。周宣帝在位时,曾多次想把他除掉以绝后患;周宣帝临死,杨坚顺利掌权的经过则充满戏剧;在与尉迟迥在邺城交战时,韦孝宽等人还差点翻船。
原因复杂多样,用一句老话来概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曾对杨坚有如此评价“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透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杨坚是继秦始皇嬴政之后又一位在天下历经数百年大分裂大动荡后重新完成大一统的帝王,他的开皇之治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至少李唐开国之初国库的钱粮几乎全继承自隋朝,三省六部和科举制这种制度上的开创性贡献更是深刻影响着后世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那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皇帝宝座的呢?
杨坚出身弘农杨氏,是汉朝太尉杨震第十四世孙(不过关于他出自弘农杨氏杨氏的说法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杨坚之父是西魏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说起西魏这个王朝尽管是源于北魏,皇帝姓元,但实际上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权臣宇文泰。宇文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陇贵族集团——这一贵族集团是由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组成的。八大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和侯莫陈崇,这其中宇文泰本人其实上是西魏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元欣则是作为皇族的代表名列其中,剩下的六大柱国之下各设两名大将军,合计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王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属于西魏最高层的世家大族,由此可见杨坚的出身不可谓不高。况且他的岳父还是比杨忠地位更高的柱国独孤信。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扶持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登基称帝,西魏这个傀儡王朝被北周所取代,然而身为北周皇帝的宇文觉从一开始就和西魏皇帝一样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而那个操纵木偶的人正是宇文护。从公元557年起三年内宇文护连杀拓跋廓、宇文觉、宇文毓三帝和赵贵、独孤信两名柱国重臣,一时间朝堂上一片肃杀。公元560年宇文护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为帝,这时杨坚在其父杨忠的劝诫下拒绝出仕,因为这时杨家已然看出宇文护必将和自己扶植的皇帝宇文邕之间爆发冲突,在事态未明朗前杨家选择明哲保身。果不其然公元572年宇文邕伏击杀死宇文护,杨坚在这场政治风波中没受到任何波及。
然而承袭父爵的杨坚还是生出了”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之感,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个差错就会粉身碎骨乃至抄家灭族。578年杨坚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击杀宇文护、灭北齐、伐突厥,一统北方的一代雄主宇文邕驾崩,继位的宇文赟是个荒诞之人,而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则成为了宇文赟的皇后。可很快杨坚发现作为这个宇文赟的臣子依然是伴君如伴虎——宇文赟喜怒无常,竟在父皇宇文邕的葬礼上指着宇文邕的遗体骂他死晚了。他曾当着杨丽华的面说:“我一定要灭了你杨家!”有一次宇文赟一时发火就下令赐死杨丽华,杨丽华之母独孤伽罗闻讯急忙入宫请罪,叩头流血,宇文赟才勉强作罢。好在宇文赟尽管对杨坚有所防范,但他对寻欢作乐更感兴趣——他册封了五位皇后,终日沉迷酒色。公元579年宇文赟为了能更逍遥自在的玩乐,将皇位传给年仅六岁的儿子宇文阐,是为周静帝,自己则自称天元皇帝,可仅仅过了一年,便因纵欲过度而死,时年22岁。
宇文赟之死给杨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契机:由于周静帝年幼,无法亲理国政,只得由辅政大臣辅佐。问题是宇文赟死前并未指定辅政大臣,于是内史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杨坚为太后之父、新帝之外祖父且威望甚高能力出众为由召杨坚入宫辅政。杨坚之所以能得以入宫辅政主要是基于这样几个原因:其一其女杨丽华乃是宇文赟,在宇文赟死后已升级为太后,是新帝的嫡母,而周静帝的生母朱满月乃是罪人之女,在宇文赟未指定辅政人选的情况下杨坚辅政可谓名正言顺;其二杨家作为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本身具有相对较高的威望和广泛的人脉——内史大夫郑译就是杨坚的同学;其三杨坚本人在这一时期对郑译、刘昉以及京城卫戍部队的将士们封官许愿,收买人心。
公元580年五月周静帝拜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朝廷上下皆听从杨坚调遣,事实上此时杨坚已然全面控制朝政。对此心有不满的尉迟迥、司马消难、王谦起兵讨伐杨坚,被杨坚一一平定,随后杨坚又处死了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等宗室诸王以彻底消除隐患。公元581年杨坚接受周静帝禅让登基为帝,他刚一上台就命高熲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在制定隋律的过程中杨坚废除了北周的酷刑苛政,以此收揽人心,从而稳定了自己的江山。
#####杨坚之所以能够顺利建立隋朝,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处于南北朝后期,一方面大家对于改朝换代这件事,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谁给的利益大就更愿意拥护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之前北周的周宣帝实在太过荒唐,失去的人心,最后只留下一个小皇帝在位,这才让杨坚钻了空子。
那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篡夺政权的呢?这就要从杨坚的父亲杨忠开始说起了。
隋文帝杨坚的起家属于子承父业型。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重臣。杨忠曾追随北周太祖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北周建立后,杨忠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小宗伯,大司空,柱国大将军等重要职务。曾率军多次攻打北齐,先后攻克北齐二十几座城池。后被晋封为隋国公。
公元568年,杨忠因病去世,其子杨坚承袭爵位。杨坚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为后来建立隋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隋国公的身份在当时是十分尊贵的,可以说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有了这样的身份,随之而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脉,而且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上层社会的人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时代,人脉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古时也一样。
北周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比较信任杨坚。杨坚利用自己的地位,成功把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如此一来,杨坚又多了一重身份,那便是皇帝的亲家。杨坚成为皇亲国戚后,宇文邕更加信任他。但是宇文邕身边的大臣们曾多次提醒周武帝,说杨坚天生相貌威严,有九五之相,才智非凡,恐不会久居人下,让周武帝提早提防。
周武帝心有所虑,于是便找来擎天监补了一卦,他说杨坚只是个将才,不足为虑。
杨坚在雄才大略的宇文邕手下做事,尽心尽力,骁勇善战,各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得到了宇文邕的信任。杨坚本人并没有谋权篡位的想法,当杨坚听说周武帝不信任他,于是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主动带过兵。
周武帝与文庸雄才大略,在位期间消灭了北齐,打得南陈也乖乖俯首称臣,如果不出意外再过个十几年,统一全中国也不在话下。可偏偏天不随人愿,公元578年,他再次亲自征讨突厥时,中途却不幸身染重疾,一病不起,没有多久便驾崩了。
周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宇文赟继位。宇文赟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周宣帝。他的昏庸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荒唐事迹,古今闻名。他的父亲周武帝对他管教是十分严格的,同样对他寄予深厚的希望。宇文赟被立为太子后,便有专人看管他的学业,书读不好不准吃饭,而且每天有专人跟踪,并且报告他的日常生活。都说严父出孝子,可似乎宇文赟是一个另类,周武帝这一系列对儿子的爱,在叛逆的宇文赟眼中都成了监视。压抑的他,喘不过气来,仇恨的种子在宇文赟的心里生根发芽,直到周武帝去世后,思想已经完全扭曲的周宣帝,终于可以发泄了,于是便有了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
周宣帝继位后做的第一件荒唐事,便是在他父亲周武帝的灵堂前疯狂发飙。不仅没有半点悲伤之情,还指责他父亲对他的严厉。对于周宣帝的后宫,也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应尽的本分。
周宣帝在位期间无视江山,社稷整日贪图享乐,迷恋后宫美色,同时立了5位皇后。
一个对于一国之母的设立,都十分草率的人,对于皇后的父亲更加不会十分倚重,周宣帝在位期间杨坚虽然地位更上一层,但实际却没有什么实权,而且因为周宣帝的猜忌整日提心吊胆,逆来顺受。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老丈人。
周宣帝继位后不到一年时间,为了方便自己享乐,便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劝说几句,他便说要杀掉杨坚全家。当时他把杨坚召进宫,告诉左右,如果杨坚有反叛神色立刻杀之。结果杨坚在入宫时早就有所准备,神情自若,并未让宇文赟,察觉出任何异常,因此躲过了一劫。
这次事件让杨坚意识到,如果再这样在宇文赟的身边待着,随时都有被杀的危险。于是便主动提出要去外地藩镇,周宣帝一听立刻应允了。就这样杨坚通过自己的智慧,成功地离开了喜怒无常的周宣帝。以退为进,先保全性命,再图将来。
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周宣帝种种作死的行为,最终把他送去了西天。公元580年,周宣帝在外寻玩期间,突发疾病赶回宫中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了。
周宣帝死的仓促,身后事并未安排妥当。9岁的周静帝年幼无知,不能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因此需推选辅政大臣,当时朝中基本持两种建议。一派是以刘昉和郑毅为首的支持杨坚辅政。另一派以颜值仪马首是瞻,他们主张皇室的人出任辅政大臣。
两派势力势均力敌,正当他们争执不下的时候,刘昉和郑译趁虚而入,利用多年来侍奉周宣帝的人脉关系网,先下手为强伪造了遗诏,并且伪造了假签名,直接任命杨坚为辅政大臣。当杨坚回宫后,又抢先一步夺得了玉玺,就这样顺利夺得了辅政大权。
杨坚掌握大权后,迅速清理反对他的势力。先是下诏召回了皇室的王爷们,支持他的均给予厚赏,不支持的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直接处理了。就这样,没过多久之后,杨坚就已经在朝堂上一家独大,再也没人能够阻止他抢夺自己外孙的皇位了。
公元581年,北周年仅九岁的皇帝——周静帝,禅让皇位于杨坚。杨坚在第三次假意推辞后,登基皇位,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至此北周彻底灭亡。40岁的杨坚终于顺利登基为帝,建立了隋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