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杀的秘密,写在大地上(写在纸条上的秘密)
作者:胡不归
今年一月份,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小说《糜骨之壤》在国内出版,这本写于2009年的小说,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
《糜骨之壤》从一桩死亡案件切入。居住在波兰和捷克边境被大雪覆盖的深山里的“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头掐住喉咙死在家里,被他的邻居鬼怪和雅尼娜发现。此后,凶案接二连三发生在这片森林里。小说以主人公雅尼娜的第一人称展开,她是一名占卜师,热衷于动物保护,经常被朋友们认为神智有些不正常。
这是一本典型的托卡尔丘克风格的小说。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她既关注心理世界,又乐衷于构建一个神秘和未知的世界。当然,托卡尔丘克同样关注现实世界与人性。在《糜骨之壤》中,她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等现实元素,与占卜术等神秘主义的物质联系起来,既魔幻又现实,既幽默又讽刺。当然,也没有丢掉悬疑小说的紧张感。
那么,《糜骨之壤》真是的一本悬疑小说吗?未必。它只是披着悬疑故事的表皮,用一桩桩谋杀案揭开关于物种关系的哲学思考,其实是一则万物平等的寓言故事。
在小说中,除了雅尼娜的邻居“大脚”的意外死亡,之后还出现了警察局局长、农场主、牧师等人的死亡,与“大脚”的意外死亡不同,后面几人的死亡其实都是一场场蓄意的谋杀。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前半段,跟随雅尼娜的主角视角,听她分析星座运势,群鹿将局长推下枯井,红毛狐狸引诱了农场主,或许会觉得荒谬。但随着情节深入,托卡尔丘克会真的让读者相信有那样一个冬天覆满白雪、夏日树叶沙沙的森林,在那里,动物会复仇,邪恶的人类会死在动物手上。这种在文学中若隐若现的神秘主义,往往看得人蠢蠢欲动。
当读者看到最后,自然会发现动物并非谋杀案的主导者,但托卡尔丘克的主题已经传达了出来——人类并不应该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伤害动物的人也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虽然是披着悬疑的外皮,但《糜骨之壤》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动物保护的问题。托卡尔丘克让雅尼娜说,也是她在质问读者,到底是谁给生物划分了高低贵贱,进行了“有用的生物”和“无用的生物”这类极不明智的分类?
“可我们为何要做有用之人,对谁有用?是谁把世界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又有什么依据?难道飞廉就没有活着的权利?在仓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呢?还有黄蜂、雄蜂、野草和玫瑰,它们都没有权利活着吗?谁有这样的智慧去评判孰优孰劣?”看到这里,读者很难不对托卡尔丘克的质疑表示赞同,尽管在大多数人类的世界里,人类就是那个食物链顶端的优胜者,那个优质品种。
而在广大的人类中,也有人将不同的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在《糜骨之壤》中同样体现得很明显。雅尼娜并非什么出众的人,她与动物的关系甚至没有那么亲昵,只是将打猎人杀害的动物在山顶埋葬,但读者依然会觉得雅尼娜是与动物相依为命的——这是托卡尔丘克塑造的一种边缘感。同时,她年迈、深信占卜、朋友不多、沉默寡言、脾气古怪,她每次给警局写的信都被选择性忽略了,在我们的社会中,这样一类人被称为——孤寡老人。而站在雅尼娜对立面的那些人,有着或显赫或正当的社会职业,受人尊敬。这样两类人,在小说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那些“有用之人”,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对森林里的动物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猎,将它们的皮毛剥下,骨肉吃下;那些“无用之人”,守在森林里,为了孤独的动物们写了一封又一封举报信,却不知去了何方。这种对人性的描写,值得许多人惭愧与脸红。
那么,到底谁是谋杀案的凶手?请你站在无风的田野上,趴在宽阔的大地上,仔细听听远处的鹿和狐狸怎么说吧。在《糜骨之壤》里,它们就是绝对的主角。(胡不归)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