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红楼梦》电视剧免费观看)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每次重新看《红楼梦》,都觉得薛宝钗的性格很有意思,所以这次再来详细说说这个人物的“有情”与“无情”。

可以说,在十二金钗之中,相比起林黛玉,薛宝钗更像一个“异类”。

因为十二金钗大部分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千金小姐,而薛家却是这四个家族中最先衰落的。在第四回出现的护官符上,贾家、王家、史家都是官,既富且贵,只有薛家一家是皇商,虽然有“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美誉,但是比起贾家的“白玉为堂金做马”,史家的“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王家的“龙王来请金陵王”,明显少了那种尊贵的气势。

再看看几大家族都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王家的王熙凤“杀伐决断”,从小就充当男儿教养。

史湘云虽然父母双亡,但是文采并不在黛玉和宝钗之下,可见史家的女儿是非常注重读书的。

贾家的三春,虽然没有系统的上过学,但是吟诗作词都会一点,探春会书法,惜春会画画,迎春会下棋,说明贾家在教女孩的时候,非常注重艺术修养。

而薛家,薛家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紫薇舍人就是中书舍人的别称,任起草诏书之职,虽然官衔不高,却是近官利贵的一个职位,且需要饱读诗书,所以薛家祖上也算是读书人。但是传到薛蟠这一代,因为薛宝钗和薛蟠的父亲早亡,薛姨妈又溺爱薛蟠,所以没有勒令他好好读书,只是把祖上留下的产业经营一番(经营的也不咋地)。而薛宝钗的博学广知,完全是靠她自己的努力,书中说她从小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父亲在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学问比她那惫懒的哥哥高出十倍。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要知道,在十二金钗的排位上,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并列第一的。

但林黛玉出身条件的优越,有目共睹。父亲是探花郎,既有才又有貌,母亲是国公爷唯一的小女儿,贾母的心肝宝贝疙瘩,贾敏嫁给林如海后夫妻琴瑟和谐,生下一女黛玉,爱如珍宝,五六岁的时候就请了考中进士的贾雨村辅导功课,这是宝玉都没有的待遇。

而宝钗的学问就全靠自己自学了,何况自她父亲死后,家道中落,哥哥又是那种三不知拎不清的性格,她除了帮薛姨妈和薛蟠料理生意上的事情之外,平时还要做针线活,但即使如此,她的学问底子也是非常扎实的,可以和林黛玉媲美。

薛宝钗虽然出身不咋地(相比较而言),但她是公认的花王牡丹,十二金钗的领袖人物,这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励志的,在薛宝钗的身上,有一种儒家特有的锐意进取的志气。

除了卓越的学识之外,薛宝钗的处世方式也是独树一帜,充分体现出她原生家庭与社会境遇的融合,给人一种似是无情还有情的感觉。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首先,是她对仕途经济方面的精通与洞悉,因为她十岁左右就要帮着薛姨妈和薛蟠担负起家族的重担,在此期间,她不断压抑自我,以达到整个社会对她近乎苛刻的要求:又要做一个道德完备的淑女(大家闺秀),又要做一个精明的洞悉世事精于计算的商人(没错,薛家其实是薛宝钗说了算的)。

但这两部分的要求几乎是完全对立而矛盾的,尽管薛宝钗已经尽力用“无我”来达成这几乎不可能达成的要求,但是依旧会有些许地方的裂痕与破碎(终究有人力不能到达的极限)。

与之对比,黛玉是幸运的。

她虽然父母早亡,但是命运并不需要她扛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也不需要她担负起林家的未来,黛玉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伤春悲秋,最值得担心的就是她能不能如愿以偿的嫁给宝玉。

而薛宝钗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她甚至没有时间为自己悲伤,所以把自我情绪压抑到几乎“绝对零度”的位置。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书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宝玉因为蒋玉菡挨打,宝钗就劝薛蟠,以后在外面少胡闹,少管别人的事,万一出了什么事,别人都疑惑是你干的(有人疑惑是薛蟠告发了宝玉)。

薛蟠气急了,口不择言说宝钗是暗恋宝玉才如此着急,把宝钗气的又气又急,拉住薛姨妈哭诉: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

后来宝钗满心气愤委屈,又怕薛姨妈不安,含泪告别薛姨妈之后,在自己房间哭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无心梳洗,正好碰见黛玉,黛玉见她无精打采,脸上似有哭泣之状,便在后面笑道:姐姐自己保重些,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治不好棒疮。

黛玉以为宝钗如此憔悴失态,是为了宝玉而哭,其实宝钗的烦心事多着呢,千头万绪,还真没有时间为宝玉浪费太多的眼泪。

此时宝钗明明知道黛玉是刻薄她,但是因为心里记挂着母亲哥哥,所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有句话叫做:一个人的心胸,是委屈撑大的。

黛玉之所以多愁善感,除了天性使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她需要考虑的事情相对比较单纯,吟诗作画,抒发天性,谈情说爱,很多事情并不需要由她来考虑,来挑起这副重担。

但是宝钗不同,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重担加身了。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五十七回,邢岫烟因为要凑银子打赏迎春房里的下人,所以悄悄把自己的棉衣拿去当了。薛宝钗怜她贫苦,正巧棉衣正好当在薛家的当铺恒舒典里,所以薛宝钗对邢岫烟说,让你的丫鬟把当票送来,我去把这些衣服赎出来。

没想到当时湘云正住在宝钗那里,看到当票不认识,就跑来问黛玉和宝钗。

薛姨妈瞧了一眼就说:必定是哪个婆子失落的当票子。

湘云憨憨的问:什么是当票子?

宝钗就讽刺她:真真是个呆子,连个当票子也不知道,少见多怪的。

前面探春说要找人承包大观园,宝钗也讽刺探春:真真是膏梁纨袴之谈,世上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

宝钗在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有一种过来人对着还没入门者的调侃:这才哪到哪呀,你们没经历过的还多着呢!

但历遍炎凉,识遍甘苦,不仅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悲哀。

宝钗讽刺湘云的时候,薛姨妈就怜爱的摸着湘云说:怨不得她,真真是侯门千金,而且又小,哪里知道这个?哪里去看这个?

但宝钗也算是豪门千金,也算是四大家族的名门闺秀,年纪也比湘云大不了几岁,但是她却经历过很多黛玉、湘云、探春根本无法想象的世态炎凉和艰难困苦。

她对邢蚰烟说:然而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满身富贵闲妆,满心不问世事)。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所以我该省的都省了。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她们才是。

宝钗的话里有矜持,有坚守,有家道中落且不肯低头的骄傲,但是也有淡淡的悲哀。

宝钗承认,家里这些有的没的的富贵闲妆还有七八箱子,家底仍在,但是家里的气势却是大不如前,所以藏愚守拙,不与探春她们比穿戴。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所以在宝钗的处世原则中,你可以看出“有情”与“无情”的交融。

有情来自于她的有为,宝钗帮助别人,往往是直接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光光嘴上的同情,或是说几句漂亮话。比如史湘云一时兴起要办螃蟹宴,宝钗考虑到湘云根本没有多少钱,但是话已经说出口了怎么好收回,便让自己当铺的伙计提供了好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后来从刘姥姥的口里得出,这些螃蟹算上酒菜得二十几两银子呢;香菱喜爱大观园,她就趁着薛蟠出去经商的当口主动带香菱住到大观园;邢蚰烟身世贫困借住到贾府,连她的正经姑妈邢夫人都不管,宝钗每常接济她(没想到最后成了亲戚),后来凤姐生病要用人参,连王夫人都拿不出好的,宝钗就说现在外面卖的人参都是掺假的多,不如自己让店铺送来几支上好的山参。在现实生活中,能这样干脆利落的直接帮助别人是非常难得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而宝钗的无情,又来自于她的“无为”。大家发现没有,如果发生什么事,让她表态(就是秀价值观),宝钗往往会显示出她极端冷静,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譬如金钏死后,宝钗去安慰王夫人。可是你要知道,王夫人可是宝钗的亲姨妈,是尊长,又是贾家的当家主母,她死了丫鬟在那边淌眼抹泪的,难道指望宝钗这个外甥女出头去指责王夫人?即使她知道金钏的真正死因,那也是不能置喙一词的。就好比王熙凤明明很欣赏晴雯,也知道王善保家故意挤兑晴雯,但是在王夫人盛怒之下,她也是一句闲话都不敢说的。别说别的,就是宝玉,平时和晴雯说亲道热,死呀活呀的一大堆,王夫人当着他的面把重病的晴雯赶出大观园的时候,宝玉敢放一声屁吗?

我们现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路见不平一声吼,但是往往评价的都是毫无利益相关的人,站在道德高地上,口嗨几句,自己一毛钱损失没有,价值观秀完了该干啥干啥,很难想象以前封建大家族那种压抑的生活状态,很难体会那种说错一句话,女孩子就会身败名裂的危险。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细品《红楼梦》:薛宝钗是怎么做到“绝对理性”的?

宝钗喜欢的那支《寄生草》中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她是连自己都会舍出去,除了责任不能丢,其他都了无牵挂的人,当然不能指望她为了不相关的人秀她的价值观,在她看来,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同情,都是廉价的。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贾府败落,宝钗被卖身为奴,后来蒋玉菡把她赎出来,与宝玉相会,但是宝玉却消失了,蒋玉菡要去找,她声音颤抖着阻止:不!他不会回来了!那感觉,真是哀莫大于心死。

想当年,在十五岁及笄生日的时候(古时女孩子十五岁可以嫁人了),宝钗特意点了一支超凡脱俗的《寄生草》,引得宝玉击节赞赏。

但是没想到最后,宝玉却真的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自己出家,了却尘缘。

而作为宝玉妻子的宝钗,却也只能在贫苦的生活中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她终究还是对自己最为无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