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为什么是十位数呢?(天干为什么合化)

在中国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是指天干地支中的十个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性,乙丁己辛癸为阴性。

天干寓意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者,言万物生轧也。

丙者,言万物阳道之著明也。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

戊者固也,言阴阳彰露,物已成也。

己者止也,言万物阴阳杀将成也。

庚者,言阴气庚万物也。

辛者,言万物之辛气方生也。

壬之为任也,言阴阳任养于壬也。

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也。

天干的文字来源于计数,人有十个手指。十数为一旬,三旬为一月。手数与天文联系起来。


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历法,用来纪年月日时。在《易经》与中医体系中天干对应诸多相关信息,如地理方位,五脏六腑等万物类像。

天干的十个符号按其自身的含义可以与五行的五个符号和五方进行匹配。

天干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能量,代表的是纯能量。10个天干其实在天地的能量中,也有自己代表的属性。

那么为何会如此划分呢?天干起源于早期农业。早期农业的果实与谷物等等都一样重要,古人将每类作物生产分五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两个巴掌。又因为农业基于太阳,所以将一年十等分后,很自然的将这两巴掌十个阶段的农业生产对应到相接近的时间区间,形成天文角度的十天干。各干支分别代表一个月份。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的人们还未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而是仅仅划分为10个月。

#####

首先要知道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这是古人对事物的变化,自然现象的归纳和总结,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五行,不但有天干五行,地支亦含五行。

有天干五行还不能完全解释事物的变化,必须用阴阳来解决。以阴阳为纲认识各项事物的发展规律。

五行中也必须分阴阳,于是古人又列出了五行必須以属阴属阳的啟示,列出了十天干的代表字符。

甲丶丙、戊、庚、壬为阳干。

乙丶丁丶已丶辛丶癸为阴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可见是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

其祥解列出:甲木为阳,表现为表面的木,表面的为阳;埋在地下,还没生发的为阴,乙为阴木。

以丙为阳火,自燃的火为阳;无物燃的火为阴,如雷电,丁为阴火。

戊为阳土,表现在地表面的土;地下深层的土为阴,己为阴土。

庚为为阳金,表现为利用的金银铜铁等;埋在地下的及未利用的铁矿等为阴,辛为阴金。

壬为阳水,地表面的水,河水,湖水,海水为阳;地下阴沟阴河的水为阴,癸为阴水。

一阴一阳,表现天体自然的变化,並列出十天干,配以十二动物标志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为六十甲子,以记年轮,月,日,时,及有关数字的领域运用。在阿拉伯字未用以前,恐怕是以六十甲子计数吧。

十天干是在以阴阳为纲,由五行变化演变而成。


#####

我们常说“天干地支”,也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什么地支有十二个,天干却只有十个呢,怎么不一一对应,也是十二个呢?很多人会有这种疑问。

其实,道理逻辑很简单,这就是个排列组合。天干对应五行,是根据五行排序的,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万物有阴皆有阳,故五行分阴阳,甲阳,乙阴,阳木,阴木,正好5组10个。

而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是以阳配阳,阴配阴的原则来的,比如甲阳,子阳,可配成甲子;乙阴,丑阴,可配成乙丑,甲和丑则不能相配,如此一来,每个天干配可6对,6X10=60;而每个地支可配5对,12X5=60,两两相配正好为一周,也就是60年,周而复始,从而产生了“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古人发明了天干地支,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诞生,用来计算年岁,记录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干支纪元法”,人类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方方面面。

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这个数字很是奇妙,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一天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纪年则以60年为一个周期,纪日以60天为一个周期。

#####

“天干”之数与古人对太阳的观察和对天象的认识有关。《史记‧律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唐司马贞索隐:“《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此语虽不见于今本《尔雅》,但与今本中的“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意思一致。可以说“十干”取之于太阳的运行与计数。

日出日落谓之一日。远古时代,先民纪日以十天为一个周期,据说此法源于天有“十日”的神话传说。

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天干每个字的意思我们就不解释了,可以去翻说文解字,为什么是十位呢?

神话说

《山海经》说:“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先民想象,天上本来有十个太阳,居于大海中的扶桑树,每天出来一个,轮流值日,十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而无穷。故十天称为一旬,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表示。

十个太阳不听话,胡乱跑出来,让羿给射杀了九个,那是后话。天上是否在上古真的出现过十个太阳?还是古人对一些较亮的星星的配合神话色彩的想象?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里却给了我们以十来纪日的一个起因。

阴阳说

天干是早期古人将农业生产活动分为五个状态,即五运生、长、化、收、藏,分别对应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分两仪现,有五阴和五阳,合即十天干,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中国人发展最早的是天文,发展到最高级的时候,就归纳起来用十个符号作代表,这十个符号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过“天干”是汉以后用的名词,其实应该用“天斡”才对,不必用“天干”这个词。

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则,意思是说:“在这个太阳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扰的作用。”以现在的地球物理学来说,说是地球和各个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发生作用。例如太阳能的放射,对我们地球人类的干扰很大,尤其学通讯、电子、太空学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老早就了解,对于这种天体的运动、物理世界的运动,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说明相生相克的道理。但人类文化进步了,这个五行的生克法则不够用,因此我们的祖先,发现了五行的双重作用,天体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个字的符号,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即有一种说法,就是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有传统文化的根源。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太极分阴阳,世间万物也分阴阳。所以“金木水火土”同样分出阴阳来,而五个属性,各有阴阳,正好就是十个数。

同时天干和地支相配合,和星象相配合,和方位相配合,不但用来计时、纪年、纪月、标方位,还演变出纷繁复杂的中华文化的星相学、谶纬学等等神秘学问的基础。

现实说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另一说法,人有十个手指头。人类在最开始计数的时候,自然会使用最直接、最直观、最方便的计数方式。就是数手指头。

直到如今,咱们还经常说,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还是在用手指头计数。世界的真相,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

#####

“天干”为什么只有十位?这个由于历史久远无从考证,从考古以及文字资料的记载中多少能得到点信息。

《史记·律书》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记载,十母就是指十天干,十二子则是指十二地支,把干支比喻成母子关系,显然是母系社会的遗迹。

另一种解释是,干是干犯、干扰,支是支撑、支持。《左传》中也有“天之所坏,不可支也”的记载。也许是说自然灾害如洪水、飓风、地震对人类的造成的破坏,认为是上天的发怒,地上的人难以支撑了。当这种现象出现的多了后,远古的人类试图用天干、地支搭配成周期,来记载、探索日月星辰运转与灾祥之间的联系。

也有人从字形上探讨干支的来源,因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为象形字,文字的形象蕴含着内在意义,如“甲”字像植物的果实,露出的尾巴好似果子的柄,又好似动物的硬质外壳,《史记》就认为是“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字《汉书》解释为“奋轧于乙”,意思是植物刚发出嫩芽,还埋在土里,被土压成弯曲状,正要奋发向上的样子。“辛”字“万物之辛生”,其字形也似欣欣向荣的样子。也就是干与支的字多取象字形。

随着时代进化,天皇氏制定了干支,用来纪年,干像树干,属阳,支像树支,属阴,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古人以干支定岁星所在,其十天干有,于逢、旃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而且十个符号象征着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甲”是指草木从坚硬中破“甲”而出。

“乙”是指草木开始生长、支叶柔软弯曲。

“丙”通“炳”,指草木好像被太阳带来的光明点燃。

“丁”是指草木成长壮实。

“戊”是指草木茂盛繁荣。

“己”通“起”或“纪”,指草木奋然而起,继续长大。

“庚”通“更”,指秋天收成。

“辛”通“新”,指草木成熟后有味道,焕然一新。

“壬”通“妊”,指万物处于被孕育的状态中。

“癸”通“揆”,指万物萌芽。

天干的这十种不同状态,都和太阳的循环运行有着密切关系。


#####

十天干:阳干有甲、丙、戊、庚、壬;阴干有乙、丁、己、辛、癸。

十二地支:阳支有子、寅、辰、午、戌丶申;阴地支有丒、卯、巳、未、酉、亥。

五行:甲乙木、丙丁火、亥子水、庚辛金、辰戎丑末土。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五次,形成六十花甲子。

#####

天干与河图一一对应:

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河图是中国古文明传承下来的一部无字天书,不是黄河之图,是表征银河的双螺旋银河之图。

河图也与太阳系同构:

1-4表征四个类地行星;6-9表征四个地外行星。(冥王星属于短行星)5表征太阳,10表征小行星带。

河图的方位还于人体一一对应:

3和8→左肝木

4和9→右肺金

5和10→中脾土

1和6→下肾水

2和7→上心火

一张由1-10个数字分黑白点摆成的图,居然就是一部天人合一的人间巨著。一切都对应的天衣无缝,令人不胜叹服。

#####

属于古代历法机制所定。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有经和纬之赤道,经转一圈,纬还错15至30度。在赤道中形成了一个夹角。

古代先哲观察认识到了这些,依据天地阴阳之气来配对成六十花甲子。十个天干代表天,太阳,十二个地支代表地,地球。这样两两相配,虚出两个地支轮空,代表夹角。才能配制出古代历法。

所以十天干源于历法机制,更源于天文学公转原理所致。

今天看到的就是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属阳性。

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属阴性。

今天去看老皇历便可看到这些,还是有古历记年月日辰之称谓。


#####

天干十位数,是由五行及阴阳及决定的。

一、五行木,甲天干为阳木,乙天干为阴木。

二、五行火,丙天干为阳火,丁天干为阴火。

三、五行土,戊天干为阳土,己天干为阴土。

四、金五行,庚天干为阳金,辛天干为阴金。

五、水五行,壬天干为阳水,癸天干为阴水。

谨遵阴阳学玄空五行之规定:

1、天干甲丙戊庚壬为地阳;

2、天干乙丁己辛癸为人阴。

#####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 “十二地支”计年、计月、计时,对应\\\"十二生肖\\\"、“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 “十天干”计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古代记日周期是“十进位制”


《史记,律书》司马贞索隐引《尔雅》云:

“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


此语不见于今本《尔雅》,但今本《尔雅》中对天干十个符号分别说明之后概括说:“岁阳。”意思一致。也可以说“十天干”取之于太阳运行周期。



日出日落谓之一日,又叫一天。远古时代,先民纪日以十天为一个周期,就是“十天干”的来历。又有“十日”的神话传说,《山海经》说: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先民想象天上本来有十个太阳,居于大海中的扶桑树,每天出来一个,轮流值日,十天一个周期,循环往复而无穷。


由于“天人感应”的古朴观念,先民相信“天的计数”当与“人体计数”相合,“十”直接取自人类天生的计数工具:十指。许慎在《说文解字》用四季运行和人体的头、颈、肩、心、胁、腹脐、股、胫、足来比喻十干,也表现了古代的“天人感应”观念。


故十天称为一旬,又称为“十天干”。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




现代记日周期是“七进位制”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起源于月亮运行周期,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


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明朝末年,它也随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因而称为“礼拜”。


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



在中国古代,星期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本、韩国和朝鲜至今仍沿用“七曜命名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